史红磊
摘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语文学科更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应当合理利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增加社会实践,同时以自己的人文精神感染学生,塑造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语文;健全人格;课堂教学;生活实践
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良好品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合理利用语文课堂及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真、善、美的品格,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师者率先垂范
身教重于言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教师自身具备超魅力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者本人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诚实可信的作风,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开阔的胸怀和眼界,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信念,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所以,新的时期,新型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素养,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身人格,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过程中扮演好教育者角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个人语文素养,不断探索教育技巧与方法。有教无类,爱每一个学生,充满爱的教育才会融化寒冷的冰,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教育者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深厚的知识素养,必将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播撒爱的种子,如春风化雨,必将对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久远而深刻的影响。
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
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对社会认知的增加,还有自身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他们自身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理会发生很多的变化,也会有很多问题的发生。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及时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身心发展问题,正确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良好的品格。在课程改革日趋完善的今天,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依然是语文教学的使命和主题。
在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中,许多课文都具有鲜明的人格教育因素,如五年级语文课《落花生》,文章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揭示了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告诉学生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无私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耐人寻味的道理,培养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六年级语文课《七律·长征》一文,描写了中国工农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举行了举世闻名的长征,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挥笔写下这首诗,通过学习,要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在生活中培养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思想品格。
丰富阅读,指导写作
读书可以开拓视野,启发思维,点燃思想的火花,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感,使人们睿智、深邃、远离浮躁。“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与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对话”,古今中外优秀的书籍具有塑造人格的巨大力量,所以,语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读好书,按照教学大纲推荐优秀书目,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读,在阅读中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学会辨别真善美、假恶丑,滋润心灵,提高境界,达到人格塑造与培养的目的。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不可少的部分。
写作是学生语文运用综合能力的体现,读什么样的书,做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选择一些具有价值倾向的话题,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作文“我最敬佩的一个人”,这个人有什么特殊的品质,高尚的人格,值得学生去写,学生会在写作中潜移默化地向这个人靠近,也会逐渐养成积极健康的思想品德。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正确引导,课堂上文化知識的浸润,更需要社会生活的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语文教师应适时、有准备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多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比如,在三八妇女节和母亲节,提倡学生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做一道可口的饭菜,捶捶背,洗洗脚,或者写上一首小诗,体会母亲的艰辛与付出;在重阳节,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为家里的老人送上节日的祝福,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与收获。通过生活中一个个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走进生活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长葛市长兴办事处孟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