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彬
摘要:农村教研团队是“去行政化”的组织,成员来自中心校区域内不同学校,需要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教研团队需要共同的教研价值观作为引领,塑造“对话”为基础的合作精神,在共商共建中形成制度,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分享,保证团队的健康、持续发展,最终形成自己的团队文化。
关键词:教研团队;文化建设
1994年,斯蒂芬·罗宾斯提出“团队”概念:核心要义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安徽省濉溪县农村学校以中心校为单位,下辖多所小学,学校规模大小不一,教研能力差异大。因此,中心校选择区域内不同学校教师成立教研团队,开展区域内教学科研。团队成员来自区域内的不同学校,如何达成统一的目标,形成合力,调动团队成员参与教科研的热情,做好团队的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探寻共同价值取向
教研团队精神文化是反映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是团队教研文化的核心,只有厘清和完善教研价值观念才能保证教研文化的健康发展。教研价值观念即发挥“研究、指导”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教研团队的管理应该是“民主、求真务实、注重提升生命价值,在基于实践反思、不断创新中与时俱进。”民主的环境下,教研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和问题意识才能不断被唤醒和激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提升,从而焕发教研工作的激情,真正滋养团队成员的职业精神。教师的研究意识加强了,基于问题研究的人际互动加强了,团队逐步表现出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氛围。
学习成为教师的需求。教学研究需要理论学习,实践和理论学习有效衔接,理论学习得到现实的回报,团队成员中的佼佼者的实践示范和理论展现激发大家学习的热情,学习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理论学习指导实践,达到认识的提高,帮助成员从一个问题看到一类问题、从问题出发探寻问题背后的本质、解决一个疑惑提升一种能力。学习成为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成为教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营养。
制度文化规范团队
农村教研团队成员来自于不同学校,带着各自学校的烙印和鲜明的个性特点,各自专业水平有差异,发展愿景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团队的长远发展,需要用制度规范大家的行为。教研团队是“去行政化”的组织,制度应在民主的基础上制定规章制度,经过大家的确定,团队活动实行制度化管理。
制定职责范围 团队制定的制度主要为了提升成员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应对教师拖延、不主动、甚至懒惰的活动习惯。教研团队制度的制定本着“先集中后民主”的原则,充分发挥成员的主人翁意识,调整和完善制度。制度明确要求在周期内的成员要达到的目标,设定明确的任务,确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定时展示团队活动,并通过公众号的形式及时公布活动成果,运用信息技术推广研究成果,提升团队的影响力。这样做无形之中要求成员按时保证质量完成任务。制度规定成员在规定的时间段达成的目标,有利于成员合理制定个人发展目标,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协调好团队工作和个人工作的关系。
引导自主学习 成员之间协作需要专业技术支撑的“对话”,成员必须具备专业素养,保证对话质量,满足教师成长的需求,成员自身的学习非常重要。团队以教研活动为平台,引导成员“登台亮相”前进入学习状态,为活动做好充分准备;“谢幕”后,解决教学中的细节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推动教师在活动之后的学习。在团队建设的初期要通过制度约束成员自主学习,不做旁观者,真诚面对同伴的问题和需求,通过长时间的磨合最终形成坦诚、合作、协商的团队交流氛围。
驱动教师发展 教研制度要保护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创造的潜能,科学合理,富有人文关怀。在倾听教师诉求的基础上,唤醒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要求成员开展相互间的课堂观察、探讨教学设计,提升交流的质量。根据教师的年龄类别、教学经验、兴趣爱好、地域特点组建活动小组,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实现团队活动效率的最大化。重视成员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在平等的氛围里实现教育智慧的碰撞,而不过于追求物化的成果。
倡导“对话”的团队文化
团队之间的交流往往会出现一些常见问题:说重了伤害人,说轻了不诚恳。面对问题时,需要大家一起贡献智慧,分享自己的思想。贡献和分享都需要成员有积极表达的意愿,需要参与者有足够的表达机会,需要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通俗地讲教研活动“对事不对人”,针对教学现象和事件,而不是人,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学的改进,而且是促进每一位老师理解教学,改进教学。
倡导平等对话 平等的对话关系,改变了传统教研活动中单向的信息分享和观点表达的“走过场”现象,形成真正的互动和交流,产生真正的讨论。在平等对话关系中,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求知者,大家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或现象展开讨论,彼此相互质疑、倾听、释疑、追问,大家关注彼此的意见,共同进步和发展。平等对话要学会倾听。一方面,专注倾听并适时回应传递关爱和理解,另一方面,体现探寻和发现,利于促进思想展开对话。
建设这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既需要成员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克服唯唯诺诺、消极接收的心态,也需要参与者防止以自我为中心,消除唯我独尊、拒人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大家敞开心扉,彼此尊重,做到自信从容。
准确把握差异性对话 团队成员既有成熟的骨干教师,又有年轻的教学新秀,梯队成员之间的对话存在差异。教师的差异不是指向教学能力的差异,而是教师所处区域和学校的教研文化在教师身上固化的形态,限制了教师的思维,就像小河永远体会不到江河的胸怀。这种差异往往影響着团队教师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限制了老师的创造力。差异性对话就是要引发互动,就像水的流动,水本身没有差异,交流之后方能打破对自身固有的看法。通过交流,发现自己教研的状态,把握自己教研的起点和位置,达到精准解决问题。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教育思想,值得差异性对话借鉴,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对合理的方法,针对教师现有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发现提出建议,使建议既立足于实际,又走在现有的教学实践前面。
促进不同区域、学校的对话 团队成员不以“出身”论英雄,抱着平常心坦诚相对。县域内学校因地理位置不同,教学环境、资源配备、师资、学生学情差异明显,为了寻求发展,跨区域学校的对话十分必要。对话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解决自己和自己处境相同教师面临的问题,踏踏实实谋进步,来自弱校不可妄自菲薄,不能把“我们学校不行”挂在嘴边;来自强校不可盲目自信,共同探寻共同的教育问题。
尝试跨学科对话 教研活动必须立足自身所处的实际情况,农村学校规模小,同学科、同年段教师少,老师们感到无法开展教研活动。但是,好的教育是相通的,教研团队成员可以跨学科观察、研究其他老师如何设计活动,如何管理学生,如何处理教材……根据自己经验给老师提供帮助,吸收其他课堂教学经验,发现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
珍惜引领式对话 专家对教研团队的引领。通过回望农村学校业务骨干的成长经历发现,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有在职时到大学参加培训的经历(大多是3个月的培训周期),这个重要的成长事件的出现,迅速开阔了老师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 反思自身教学经历,重构自己的教学理念。高端的培训与其说是学习了新的知识,不如说是教学思想的自我革命。教师拥有新的教育理念,新理念的执行和落实往往经历漫长的过程,需要得到同伴的反馈和纠正。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新秀,忽然获得高手内力的输送,瞬间内力大增但控制不了这股力量为自己所用,总得有高手指点迷津方能大获成功。
积极寻求教科研专业人员的指导。团队成员要珍惜专家的指引,和专业人员的对话,借助他们信息资源优势,开阔视野,开发锻炼、交流、展示的平台;利用他们的理论优势,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提升研究的层次;敢于暴露问题,请他们寻找答案,厘清思路;促成专题研讨,聚焦专题,集中智慧,寻求更佳方法。
弹性评价,保证团队活力
评价制度是推动教研制度文化发展的关键 教研评价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造成教研工作干好与干不好一个样。对于去行政化的农村教研团队,更需要具有弹性的评价制度,调动成员参与团队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承担团队的工作,挑战富有创造性的项目,彰显团队工作的价值。
作为团队的领头人,要把成员优秀表现及时反馈到成员所在学校,肯定他们所做的工作的价值。团队活动做到有迹可循,每次活动及时做好文字和图片的整理,做好自己工作的“宣传”,尤其要用好信息技术手段,让更多的人认识团队的力量,展示成员的风采,让成员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成长。
提供展示平台,引入同行评价 团队的最终发展目标是促进成员的专业成长和本地学科教学的发展,要给成员成长提供机会,以此作为最大的激励,让成员成为别人眼中的好老师,通过同行的评价认识自我的教研价值。要多方面争取成员展示的机会,可以和县教研室联系开展主题活动,可以和市县优秀学校联谊,可以优先推荐成员参加县级比赛,通过比赛的成功获得认可。根据老师的特长,提供不同的展示机会,比如讲座、点评、主持等,多方面展示实现个人专业的迅速成长,同时塑造新时期优秀教研人员的形象。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小学教研团队建设的研究》(立项号:AH2018123)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季平.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员专业发展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孙瑞欣.校本教研的7个关键点[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陳大伟.校本研修面对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安徽省濉溪县教育科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