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把革命文化列入德育目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此可见,革命文化的德育作用不言而喻,笔者所在校作为一所以革命烈士命名的新城区学校,学校借助“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持梦想、坚韧不拔、团结协作、勇于创新。
挖掘红色基因,确定文化内涵
学校革命文化的源头是陆文山烈士。陆文山,1923年10月出生于观音山的一个农民家庭。1940年7月,毕业于南通县立乡村师范,同年参加革命,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4月,日寇对我苏四分区进行“清乡”,陆文山领导群众进行形式多样的武装斗争,多次粉碎了敌人的阴谋。1944年2月21日,由于叛徒告密,陆文山不幸被捕,在狱中受尽折磨,没有出卖同志。后在押解途中,他趁机咬掉日军小队长一只耳朵后跳入河中,英勇就义。从陆文山烈士身上,我们挖掘出以下属于学校特有的革命文化内涵。
坚定信念追求梦想 陆文山出生于农民家庭,但追求知识,参加革命,追随中国共产党,可见他是一个有信念有理想的人。
坚韧不拔无所畏惧 陆文山在被押解的途中,手无寸铁,依然勇敢地和敌军斗争,这是一种坚韧顽强、勇者无畏的气概。
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陆文山在狱中受尽折磨也不吐露同志的任何消息,他用自己的伤痛和牺牲换来了战友和群众的安全。
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在日军清乡时,陆文山领导群众进行形式多样的武装斗争,多次粉碎了敌人的阴谋,用智慧战胜了敌人。
结合时代背景,发挥文化作用
当代青少年,没有经历过战争,生活安逸,所以应加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而革命文化的教育的必要性,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中国现当代革命史是一部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史,革命者身上舍身忘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是学校进行革命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库,能激励莘莘学子奋力前行,勇担民族复兴大任。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革命先辈无私付出、前仆后继、为国献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他们生命写就的革命史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势必会激励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克服成长道路上的重重困难。
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当代青少年普遍生活富足,备受宠爱,个别人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而革命文化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抵御这些思想的侵蚀,筑起牢固的道德防线,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建构革命文化,助推学校发展
营造学校革命文化氛围 首先,学校开设红色德育讲坛,师生共同讲述陆文山等抗日英雄的事迹,解读“陆文山精神”,使全体师生明确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其次,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利用校园的橱窗连廊等多个教育窗口,向师生宣传当地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的烈士代表,让师生在环境氛围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再者,打造班级红色革命文化。班级文化就是班魂,带有红色基因的班魂,共同构成学校的校魂,即“为立身打基础,为报国作准备”。
革命文化滲透学科课程 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必须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突出“渗透”,避免“强加”。比如历史课,可以利用近现代的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斗争历史来激发报国之举;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文章可以顺理成章地进行红色革命文化的教育,学生就会受到感染和熏陶。
打造革命文化校本课程 学校利用得天独厚的革命文化资源,着力开发校本课程,邀请革命前辈和专家开设专题教育讲座、并进行现场指导。目前,学校已经形成特色校本课程项目:编写烈士事迹篇。学校组织和发动广大教师和部分学生成立编写组,利用休息时间,寻找资料,并走村串户寻访老红军、老游击队员的事迹,把他们的英雄壮举编写成一个个小故事,激发起同学们为弘扬家乡人民的传统美德,建设家乡而勤奋读书的壮志豪情;排练节目演英雄。为了让南通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学校精心编排校本剧《我是陆文山》,师生牢记历史,学英雄见行动,努力学习报国家;唱响革命红色歌。红色歌曲格调昂扬向上、催人奋进,每天课间播放红色励志歌曲,定期举办红歌大赛,让红歌陪伴学生成长。
见证革命文化德育效果 成立文中学子行动小队,利用节假日走出校园,走入社区,融入社会,增强体验。每年的清明节,学校定会开展相关活动,在缅怀革命英烈中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的意义,找到学习的动力。
学校基于红色基因的“革命文化”就是在日常德育中,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把坚定信念追求梦想,坚韧不拔无所畏惧,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和未来的祖国建设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拥有自我生长的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文山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