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伟
摘要:优秀古诗词语言凝练、内涵深刻、意境高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古诗教学中,如何整合拓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课程资源意识”,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归类比较、拓展补充”是值得关注的研讨视角。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归类;比较;整合;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如何整合拓展,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课程资源意识”,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归类比较、拓展补充”是值得关注的研讨视角。
归类比较发现规律
教材中的古诗多以“古诗二(三)首”的形式呈现,数量有限,且大多采用单首学习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建立联系感悟某类诗词的内涵。如果采用分类的视角,某一类古诗词批量呈现,学生则可由类入手比较辨析,有利于深入探究其内涵。
引導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古诗进行分类。从写诗的目的上分为:言志诗、咏怀诗、寓理诗;从诗的内容上分为:边塞诗、景象诗;从抒发的情感上分为:亲情诗、乡情诗、友情诗、爱国诗。除此之外,还可以按诗的作者分类、诗的风格分类等等。诗歌的分类,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一首古诗里,而要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可以将同类的古诗词放在一起进行归类教学,由一首古诗带多首古诗,以教材中的古诗为例子,进行细致地学习,然后再把一组古诗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既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又使学生认识到每首诗的个性化特点。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时就可以按照送别诗来分类。
补充拓展丰富内涵
如果说归类拓展是从整体上把多首诗歌进行归类的话,那么对一首诗来讲,教师就可以运用补充拓展的方法让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使诗歌教学更加丰满。小学语文教材中收编的古诗以唐宋作品居多。这些古诗词反映的情境,今天的儿童难以感知和体会,造成理解的困难。若在教学时恰到好处地补充一些内容,提供更加宽泛的学习背景,使学生能够以更加广阔的视域来审视和接纳古诗,能够更加准确、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不同诗歌补充拓展的内容不同,因此填充的内容也不同。
补充诗人简介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人论世”才能正确理解作品。每一首诗都是与作者的思想、作者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如《忆江南》的起篇就写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为什么土生土长在北方的白居易却对江南的景色那么熟悉呢?可以补充诗人的简介,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补充诗歌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的领悟。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岀篱门迎凉有感》《示儿》,应介绍南宋的有关历史及诗人的生平:陆游出生三年后,徽宗、钦宗二帝被金所掳,北宋灭亡,亡国之痛、流离之苦伴随他成长,而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促使他更加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来得不到朝廷重用,多次罢职闲居,壮志难酬。最后,被罢斥归山阴故里,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了解此写作背景,就不难理解诗中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样的诗句背景可以是历史的大背景,也可以是个人交往的小背景。
补充同题材诗歌 如在《忆江南》教学时,初步理解诗意后,出示白居易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学生根据诗下的注释自学后,老师引导学生把两首诗描绘的南方初春景色进行对比,从而感受到 “江南好”,进一步理解作者“能不忆江南”的思想感情。这种互文理解的方式,让学生既能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接着补充白居易写的其他两首《忆江南》,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诗人又回忆了杭州的桂花和钱塘江大潮;回忆了苏州的美酒与美人,从而进一步说明还是“江南好”所以“能不忆江南?” 除了江南的美人让白居易留恋外, 还有江南的人民。此时补充刘禹锡在《太白守行》中的诗句“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从中看出苏州人民对白居易的恋恋不舍,苏州人民的淳朴民风也给白居易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感到江南不仅景美、物美、人更美。所以发出“江南好”这样的感叹。
以上谈到的归类比较法和补充拓展法,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把两种方法综合在一起,如《忆江南》的教学过程中既有补充的内容,又有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归类比较。
结束语
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学习过程中既有重点的比较,又有简单的涉猎;有深入的推敲,也有初略的赏析。通过整合课程资源,把与教材诗歌关系密切的资料补充进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