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义
[摘 要:小学,是学生系统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开端,是培养数感的黄金时期,学生在该阶段获得的良好学习体验,不仅有助于基础运算能力的提高,还对逻辑、抽象思维水平的发展大有帮助。因此,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注意对数感的培养,使其形成客观看待并分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本文便立足于信息技术背景,对数感培养方法展开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背景;小学数学;“数感”;培养方法]
“数感”一词,在20世纪50年代被提出,发展至今,已经被大众视为数学学习最基本的方向。事实上,学生能否迅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能否灵活地将所学加以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与数感有关。伴随着新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提出,小学数学教师愈发注重数感的培养,想要以此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时代。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寻找与信息环境相适应的授课手段,将互联网工具应用到数感培养工作中。
一、利用信息工具联系现实生活
众所周知,数学自提出以来,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存在,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即使是在网络时代,其在生活中的地位仍旧没有动摇。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工具,将数学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利用贴近小学生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的生活化授课方法,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并建立简单的数感,同时亲身体会到数学的独特魅力和趣味性,形成积极学习的动力、主动思考的习惯。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一课为例,便可以在网络中搜索生活中三角形与有关的图片素材,如道路警示标志、小红旗、自行车前后轮之间的支撑架、晾衣架、风筝等,让他们多方位地了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作用,形成“数学是有序生活的基础”这一正确认知,建立起关于图形的良好数感。
二、利用信息工具强化实践,培养数感
所谓:“实践出真知”,对于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小学生的记忆往往会更加清晰、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换言之,在实践中对知识展开思考,小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掌握浅层次知识背后的内在含义,形成良好的数感,并获得灵活应用的能力,降低遗忘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可以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设计实践环节。值得一提的是,在实践学习模式中,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发生颠覆性的转变,教师不再严格地控制课堂和学习节奏,学生变成了学习活动真正的主人,有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这不仅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数感的形成大有帮助,还能促进整个逻辑思维的发展。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一课为例,教师便可以在基础知识讲解完毕后,设计“绘制条形统计图”的实践任务。教师既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一组统计数据,也可以让他们自己搜集数据。一般来说,后者的意义更大。例如,教师可以将“测验成绩”作为统计主题,要求学生自行了解本班同学在最近一次数学测验中的成绩,并根据得到的数据绘制统计图,求去平均数。如此,让他们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展开积极、主动的思考,感受数据和条形统计图在直观呈现信息方面的魅力,提高对数字的感知能力,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三、利用信息工具创建学习情境
再者,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工具,创建相对真实的数学学习或应用情境,以动态画面、活泼的知识呈现形式促进理解与吸收,以真实的情境加强应用,推动数感的进一步发展。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为例,便可以利用信息工具还原超市或其他买卖物品的场所售卖产品的真实情境,呈现带有小数点的物品標价,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内涵。紧接着,在讲解《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构建真实的购买商品的情境。例如,呈现“一袋薯片3.5元,一罐碳酸饮料2.1元,一瓶矿泉水1.2元,一斤糖果12.7元”的购物情境,要求他们计算出购买这些物品的花销。如此,通过“3.5+2.1+1.2+12.7=19.5(元)”的计算,学生不仅可以得出正确答案,还能加强对小数的感知,在提高运算能力的同时发展数感。
四、利用信息工具训练估算,发展数感
事实上,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计算。前文我们说到的情境创设和实践,就是在有意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在特定的背景中解答,从而实现培养数感的目的。但是,除完整的计算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估算发展学生的数感。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大客车每辆车有58个座位,小客车每辆车有23个座位,大客车和小客车各有9辆,750名同学坐,够不够?”的问题,要求学生反向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估算。此时,就会有同学将58估成60、将23估成20,通过“ ”的计算得出“不够”的答案。还会有一部分同学在将58估成60、23估成20的同时,将9估成10,通过“ ”的计算得出“够”的答案。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其估算方法和答案正确与否,引导他们思考估算规律。通过不断的思考与自我调整,学生的数感可以快速提高并且稳定发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虽然“数感”已经成为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基本目标和表达数学学习状态的常用语,但它依旧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数值,没有完全清晰的科学范围界定,既可理解为一种学习规律或是存在定律,也可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时,不能直接推进单纯的数感训练工作,而是要以数学知识的讲授为载体。同时,小学教师应对互联网形成正确的认识,积极转变自己的刻板观念,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以达成优化课堂结构、促进基础教育与社会大环境融合的目的,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数学教育事业在信息时代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吉丽丽.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教学分析[J].华夏教师,2018(33):54.
[2]郭静.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师,2018(S1):137.
[3]李勤德.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8(04):102.
[4]郭朝峰.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