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提高小学生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

2020-09-10 12:35钟结兰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97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成语文本

钟结兰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因此,语文课堂要善于依托教材,引导学生会读文、会积累、会运用,从而提高小学生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

一、挖掘文本资源读背中积累和运用语言

语言的积累包括许多方面,如,“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积累”“优秀诗文积累”,等等。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这些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筆者主要依托教材中积累内容让学生朗读、背诵,从而积累语言素材。

1.朗读中积累与运用语言

有人说:“语文是读出来的。”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才能更好地积累语言文字的精华。因此,教师应充分指导学生朗读文本,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课文中语言表达的方式,最终达到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第三自然段教学时,通过安排配乐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等反复地多层次地诵读,让学生了解到昔日圆明园建筑的特点和辉煌的景象。同时,也让学生品味到语言的特点,从而在读中习得语言,久而久之,一读就懂、一说就顺、一写就通,顺理成章地实现了语言积累。

2.背诵中积累与运用语言

背诵是语言积累和学习的重要途径。每学期,笔者都会列出要求背诵的课文、文段、名句、诗词,让学生逐一过关。如,单元后“日积月累”的名句、古诗等是必检查背诵的内容。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同时教师还注重语言积累的方法引领,加强自主积累的训练,让学生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

二、借助文本读写结合中积累与运用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学习规范的语言,领悟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

1.在仿写中积累与运用语言

首先是仿写句子。选入教材中的文章有许多如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是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训练的好题材。如,教学《匆匆》一课,笔者就抓住了“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过去。”等有特色的句子让学生进行仿写。

其次是仿写段落。“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教学中笔者不拘泥于课本,而是注重挖掘文中的训练点,寻求学生练习运用语言的基点,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一段落的写法进行仿写。如,教学六年级《山中访友》一文时,设计了让学生仿写第五自然段,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也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结果学生“诗”如泉涌。

2.在补白中积累与运用语言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要读写结合,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蕴涵着丰富的写作资源,留有许多空白,如,人物对话中的省略、故事内容省略、故事情节跳跃等等,这些空白之处为学生留下了极大的说写空间。教学中,笔者做到准确把握教材,巧妙地从课文中挖掘习作素材,巧引妙设语言训练点,让学生有“米”下“锅”。如,《草虫的村落》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他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他们会有怎样的打招呼呢?他们会攀谈什么呢?他们在聊天时会伴有怎样的神态和动作呢?教学中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进行说话,从中达到一个语言运用的效果。

3.在拓展故事中积累与运用语言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结尾处,往往是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留给了我们无穷遐想的空间。因此,教学中笔者利用这此机会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故事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合理拓展延伸。例如,《穷人》一文的最后一段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这样的结尾很富有余味,对于有极大好奇心的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运用的训练点。

三、借助同步阅读教材积累和运用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该在145万字以上。”单从这个数字来看,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而要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语言。

《同步阅读》是为教材上的每篇课文精心打造的一份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学习“套餐”,是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好材料。在课文授课结束后,笔者总会让学生用文中学习的方法阅读同步阅读的内容,如,学完了《跨越百年的美丽》,指导学生阅读同步阅读《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等,让学生再次深刻体会科学家那种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并让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写几句阅读收获。此外,统编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也给学生推荐了相关的阅读书籍,善于引导学生享受这个“读书吧”,也是一个好的积累和运用。

四、依托课堂语言实践活动积累与运用语言

语言积累目的是有效运用。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言的迁移运用。

1.开展“妙语连珠”比赛活动。一是开展成语积累和运用展示活动。利用课前一诵活动时间设计了“一分钟说成语”“一分钟成语接龙”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成语,学会运用成语。二是“诗句接龙”比赛活动。为了能在比赛中胜出,许多学生课外下了苦功夫去背诵古诗文,好让自己有更出色的表现。

2.开展一分钟演讲活动。语文课前进行一分钟演讲,在演讲内容的选择上要求学生做到两个结合:结合课本、结合生活。

3.“故事大王”擂台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笑话、名人轶事等都是学生课前活动的好素材。通过分享自己读过的故事,学生的成语知识不断丰富,既积累了知识,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4.好书推介活动。学生向大家推荐自己看过的好书,推荐者和倾听者都从中获得收获,这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运用的训练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只要注重依托文本,善于挖掘教材的语言秘妙,借助文本进行读写结合,开展课外同步阅读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随之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曹利娟.探寻读写结合策略,落实语言文字运用[J].小学语文,2017(1-2):50-57.

[3]麦秀芳.如何构建“积极语用”视角下的语文课堂[J].小学语文,2016(11):32-35.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成语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拼成语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