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燚枝
[摘 要:我国老年大学的舞蹈教育在短短几十年内兴起并迅速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不足和缺陷,如缺乏针对性的训练教材、稳定的师资力量、系统性的培养模式、规范化的课程管理等,需要在实践探索及理论研究中提高和完善。这既是老年大学舞蹈教育事业建设中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是时代对舞蹈人提出的社会责任,提升老年大学舞蹈课程建设的品质和影响力,是当代中国舞蹈在发展建设中服务于社会民生、贡献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老年大学;舞蹈;建设;课程]
随着老龄化这一社会现象一起涌入中国热点问题研究领域的,还有老年大学这一特殊的教育形式。舞蹈,作为现阶段我国老年大学艺术类教育中的热门课程,不仅对老人身心健康大有裨益,而且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独特意义。笔者基于实践经历,对老年大学舞蹈课程的建设与定位有着如下思考:
一、“老龄化”的时代产物和社会趋势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社会逐渐出现了老年大学教育,并在沿海及发达城市发展迅速。每至开学季常因“报名场面火爆”“入学名额难求”等词频一度登上热搜,被媒体争相报道,成为街头巷议的社会热点之一。何以如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老年大学教育,是我国社会现阶段养老现实压力下的时代产物。从个人层面,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从社会层面,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社会和谐;同时亦有助于提高全民艺术素养,推广和普及大众文化艺术。其二,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中历来推崇“活到老,学到老”的教育精神,当下兴起的老年大学教育可视作传统文化思想的当代延伸,更是当代老年人响应“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探索和实践。其三,从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知识更新速度要求人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鼓励和支持老年大学教育,是时代对构建学习型社会提出的必然要求。
二、舞蹈教材的设计与开发是前提条件
针对老年大学舞蹈课程的建设,笔者认为需要从课程教材、课程体系、师资保障等几个方面逐步提高与改善。
从课程教材而言,笔者结合前期田野调查及自身实践经历,认为亟待解决的是舞蹈教材的建设和选用问题。目前老年大学的舞蹈课程缺乏针对性教材,大部分课程内容由授课教师自主选择,选择的依据或为学员偏好所向、或因教师擅长领域、抑或时下流行等因素,教材选择和使用的主观性较强,并未形成标准化的选择依据。老年舞蹈教材的设计与开发应,要重点关注质与量两个维度。在量的层面,随着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十分需要针对性较强的老年大学舞蹈教材。一些具有探索精神的教材已经在市面上相继出版,虽为数不多,却有一定的开拓意义。从初具规模的老年大学市场需求量来看,已有成果远远不能满足整体需求。在这一时代机遇面前,应号召、鼓励和支持专业舞蹈编导和教师对老年大学舞蹈教材的设计与开发。在质的层面,笔者认为老年大学舞蹈教材的设计应当重点关注地域文化风格和年龄两个维度。首先,在地域文化风格上,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地域舞蹈文化对老年学员舞蹈学习的影响较大,构成其学习舞蹈的重要心理基础。同样是学习民族民间舞蹈,东北地区的老年学员明显更倾向于东北秧歌和朝鲜族舞蹈这类地域舞种,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兴趣。在川渝地区,当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向当地老年学员推广汉族秧歌时,明显感受到老年学员潜意识中对非本土舞蹈学习时的一种抗拒情绪,身体语言不自觉地表达出对“异文化”的排他性,相反,在学习像藏族舞蹈这类本土民间舞蹈时,身体语言的协调性、节奏感等都普遍呈现出较好的状态。其次,从年龄维度来看,其一,教材的设计应关注老年人的身體素质和学习能力,动作设计应符合老年人的身体条件,以安全和健康为首要原则,动作编排的难度不宜大也不可过于复杂。适当的身体肌肉素质训练是必要的,但需要设计好这部分内容的比重。其二,音乐的选择、舞蹈动作的设计上可以考虑从时代经典中入手取材。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中往往对时代记忆中的经典艺术中形象倍感亲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以时代经典《万泉河水清又清》为素材,为老年学员编创过一个课堂舞蹈教学组合,从课后反馈和深入访谈中,老年学员表达了对学习时代经典歌舞作品的强烈愿望。老年学员在学习时代经典舞蹈作品的投入状态中,能唤起往昔美好回忆,获得更高一级的审美体验和感受。这一课堂实验打开了笔者的思路,意识到应重视老年学员舞蹈课堂的审美体验和内在需求,教材的选择、课堂内容的设计等应更贴合老年学员内心需求的维度。
质与量应作为老年大学舞蹈教材建设中的两个关键突破口,需要舞蹈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探索与创新,既要重视从已有经验中总结提升,也要尝试开放新视角,创作出符合老年大学舞蹈课程要求、满足老年舞蹈爱好者学习需求、实用性兼具审美性并存的老年大学系列舞蹈教材。如何建设出具有典范意义的老年大学系列舞蹈教材,需要舞蹈教育工作者们深扎一线,从舞蹈教学的实践出发,重视创新,积极学习和借鉴优秀的舞蹈教材成果。同时,也可合理借鉴社会艺术水平舞蹈考级产业链的示范效应,其围绕少儿舞蹈考级教材的推广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教材的发行和推广、师资的注册与培训等已极具规模化、组织化,社会效益显著,成为社会舞蹈教育的中坚力量。
三、舞蹈师资的加强和建设为必要保证
提升老年大学舞蹈教育,师资建设是其必要保证。老年大学舞蹈课程的师资建设近年来呈现两个趋势:其一,大部分老年大学在办学的启始阶段,由于师资匮乏,不具备引进专业舞蹈人才的实际条件,因此多采用一种综合策略:选拔一些具有舞蹈基础的文艺爱好者担任队长或者团长,同时担任舞蹈课程的教师,偶尔参加演出活动时还要适当充当舞蹈编导的角色。在这种缺乏专业性师资的运行条件下,老年大学舞蹈课程的性质以自娱性为主,课堂组织较为零散自由。这种由舞蹈爱好者组成的业余性师资力量,虽然在了解老年舞蹈学员学习心理、学习困难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但从训练的科学性、课程的正规化、运行的长久性来看并不能适应和满足老年大学发展的速度和需求。随着老年大学艺术类课程的整体发展,学员艺术审美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以自娱为主要目的舞蹈课程早已不能满足于老年学员们的审美需求。部分老年大学开始尝试引进专业性舞蹈人才,为老年大学舞蹈课程的规范性、系统性、丰富性等方面带来了质的提升,每逢节日庆典等文艺活动,为学员们编排各种演出节目,在演出交流提升老年学员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深受老年学员们的喜欢和认可。
其二,当师资水平由业余走向专业化时,专职舞蹈师资的引入成为课程建设中新的问题。从师资现状来看,老年大学舞蹈课程授课教师大部分为兼职性质,教师群体主要来自社会舞蹈培训机构,少数为高校或中小学的舞蹈教师兼任。这种以兼职为主的师资结构常常影响舞蹈师资的稳定性,时常会出现授课教师不固定、流动性大的情况。当师资力量不能稳定保障时,必然会打乱舞蹈课程的正常运行,学员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一定的挫伤,一些老年大学的舞蹈课堂出现了高参与、低坚持的共性问题,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老年大学舞蹈课程的稳定运行。近年来,一些城市的老年大学逐渐出现了少数专职的舞蹈教师,这种层次的老年大学办学经验比较成熟、生源稳定、场地设施齐全、开设课程种类丰富,甚至部分学校还会有相对稳定的财政补贴。这为一些处于转型和发展期的老年大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办学经验,引入专职舞蹈教师,可为老年大学舞蹈课程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同时也可解决部分高校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
加强老年大学舞蹈课程的建设,还需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办学经验的学习与共享方面,大部分新建老年大学常以办学经验成熟的学校为学习样本,在现实办学条件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应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本土化转换。如不考虑实际情况直接拿来生搬硬套,很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负面效应。第二,可适当提高老年大学舞蹈教师的从业门槛,加入定量的岗前培训内容。基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舞蹈教师应有相应的入门与考核标准,应在岗前有较为系统的培训与考核,如老年心理学、解剖学等相关课程,对提升老年大学舞蹈课程的质量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四、结论
我国的老年大学舞蹈教育,在短短几十年内兴起并迅速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不足和缺陷,如缺乏针对性的训练教材、稳定的师资力量、系统性的培养模式、规范化的课程管理等需要在实践探索及理论研究中不断改善。这既是老年大学舞蹈教育事业建设中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是时代对舞蹈人提出的社会责任,需要舞蹈教育从业者们不断思索探求其中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和需求。老年大学的舞蹈教育是新时代中国舞蹈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老年大学舞蹈课程建设的品质和影响力,是振兴当代中国舞蹈教育事业的必经之路和必要选择,也是当代中国舞蹈在发展建设中服务于社会民生、贡献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于惠. 城市中老年人舞蹈教育状况调查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2.
[2]孟凡翠.“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群众舞蹈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以安徽省泗县泗城镇老年大学舞蹈队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01):128-130.
[3]杨祎程.从老年大学舞蹈教学过程中几项观察的启示[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8(04):51-53.
[4]徐晨钰.老年大学舞蹈形体课程教学之我见——以常州老年大学为例[J].艺术科技,2015,28(09):247-248.
[5]朱建春.新时代我国老年大学的职能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20,40(01):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