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0-09-10 01:21范宝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02期
关键词:渗透德育高中数学

范宝锐

【摘要】从新课标的要求可以看出,“课课有德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是目前全新的德育理念。这告诉我们,学校德育不仅仅是班主任和政教部门的事。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除了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传授知识、开发学生的潜力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情趣陶冶、灵魂塑造、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德育;渗透;高中数学

与其它学科不同,数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因此,数学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限制。数学不像其它学科一样,可以通过各样的语言、故事、视频或者多媒体等等的形式来渗透德育,它是一门客观和精准的科目。因此,怎样把数学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如,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等)渗透到数学教学之中,传授给学生呢?这些年来,许多的高中数学教师一直在探索着,但对于高中数学教师来说仍然是一个难题,所以需要教师们更加认真和专注地去探究、研究。

那么,教师该怎么做才能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渗透德育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因素

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教师的自身形象、教师的品行、教师的精神、教师的生活及教师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或多或少影响着每一个学生。”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那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应严格要求自我,树立好榜样形象,同时要与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所要求学生的德育行为相一致、相呼应,学生会因此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从而起到强化德育渗透效果的作用。如,为了上好每一节数学课,笔者会课前查阅资料,收集相关信息,做好充分的准备,且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亲切、平和的态度,以平等的姿态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出彩,在这一过程中对老师产生一种亲近敬仰之情,且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份责任与担当,进而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好的榜样以及对学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充分挖掘数学课本内容中的德育因子

据调查数据可以得知,数学课本中可以用来进行德育的材料有不少。所以说,作为教育工作的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细致捕捉教学中的德育点、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子。

1.在史料激励中渗透德育

史料激励法是应用数学史实及数学家的事迹激发、鼓励学生,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性格,且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例如,在教学《二项式系数的性质》这一课时,笔者会先向学生介绍:公元1261年,我国南宋时期的数学家杨辉创作了九章算法,在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人又称杨辉三角)。世界上最早给出展开式中各项系数排列的是贾宪三角,它比法国数学家帕斯卡(1623-1662)——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规律的数学家还早了四百多年。所以说,古代数学家的成就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仰和自豪的。

2.在概念教学中渗透德育

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利用数学概念以及通过数学概念的相关延伸,向学生传授辩证唯物主义知识,让他们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具体与抽象、量变与质变等等的辩证关系。如,教学《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的时候,笔者借助辩证关系这一知识点来讲解,让学生体验认识到: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的无限交替的过程。因此,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的讲解,笔者从离心率入手,让学生观看离心率的大小变化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①离心率e由0逐渐接近1时,我们可以观察得出:曲线是椭圆,形状由接近圆逐渐变得扁平,这是一个量变过程;②当e=1时,它就发生了质变,是抛物线,不再是椭圆;③当e>1时,曲线再次发生质变,变为双曲线,接着它又是一个量变过程;④随着e趋向无穷大时,曲线再次发生质变,变为两条相交直线。通过以上这一系列分析、观看,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离心率e 在数量上的变化引发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的质变。

3.在数据分析中渗透德育

从课本材料中可以看出,能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数据有许多,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应用题也有不少。主要比较的方式是横比和纵比。通过数据的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速度,这些因子都是很好的教育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授《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时,笔者联系当下实际,努力搜集有关中国跨度、中国高度、中国速度、中国深度等方面的数据,对它们进行横比、纵比,从而得出结论,让学生惊叹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对祖国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并能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进而激励学生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在美的旋律中渗透德育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由此可见,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借助美的旋律来培养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打开他们的智慧之门,让问题得到解答。如,有一道题:若α、β、γ均为锐角,且满足cosα2+cosβ2+cosγ2=1,求证:tanαtanβtanγ≥.

分析:本题是一个不等式的证明题,经常用作差比较法或分析综合法来解答,但其证明的过程繁琐。从题目所给出的条件,我们可得出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与同一个顶点上的三条棱所成角的余弦值的平方和为1,因此,以a,b,c为长、宽、高构造如图所示的长方体AC1,设对角线 AC1与棱AD,AB,AA1所成的角分别为α、β、γ, 则tanα==≥,同理可得tanβ≥,tanγ≥,三式相乘得anαtanβtanγ≥.

此题通过巧妙构造与之相关的数学模型,借助数形结合,从而得到了简洁清晰的解法,很好地实现了数学思维过程与审美过程的相统一,进而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体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充分利用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因子

渗透德育不只在课堂上参透,还可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老师可有意识地举办和德育有关的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搜集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等一系列活动成为常态,这不仅有利于他们的智力能得到发展,思維逻辑等方面也能得到锻炼,从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在学习《统计》这一章节时,笔者就着手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题为“塑料袋的污染有多大”的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统计:1.自己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2.以一个家庭每天用6个塑料袋计算,全校师生们的家一天一共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3.塑料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再过十年、二十年……试想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学生通过计算分析,获得结果,从而深切地认识并体会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在这一主题实践活动过程中,无形之中就给学生们上了一节深刻的环境保护课,今后,学生将会自觉地站到抵制使用塑料袋的队列里来,并参与到拯救地球的行动中去。

当然,以上所提到的几点仅仅是德育在高中数学中如何渗透到数学教育中的某些片段。高中数学是集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只要多做有心人,善于发现与引导,时刻不忘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又何愁只教书不育人呢?

参考文献:

[1]秦春华.教师人格魅力:德育的无形资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

[2]李贺军.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2.

[3]黄梅.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初探[J].新课程(上),2013.

猜你喜欢
渗透德育高中数学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