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预防医学类课程教学中的思考

2020-09-10 12:33葛雨秋陈丽梅俞苗唐筛娣李金平吴郁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2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思考

葛雨秋 陈丽梅 俞苗 唐筛娣 李金平 吴郁

[摘 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随着我国疾病谱的改变,肿瘤、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成为防控的重点,但是新发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不容小觑。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临床人员不仅需要临床专业技能,还要具备扎实的预防医学理论。文章从加强“预防为主”理念、合理整合预防医学类教学课程以及改善教学方法与模式等方面,探讨如何在预防医学类课程教学中,强化临床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和专业素养。

[关键词]预防医学课程;临床专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思考

[作者简介]葛雨秋(1988—),女,江苏宿迁人,博士,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系讲师,主要从事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吴 郁(1983—),男,广东兴宁人,博士,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系主任,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骨骼生物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2-0338-03[收稿日期] 2020-03-0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emergency public health events)防控对于居民健康及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3年“非典”事件大家意识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性以及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我国先后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规范性文件。在过去的十几年,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2019年末新冠病毒疫情的暴发,暴露了我国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短板和不足之处。我国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强早期预警能力,还要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此外,目前公共卫生体系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还有所欠缺,同时临床医务工作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也亟待提升。

除了重大传染病疫情,例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均可归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畴。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以及人口流动性激增,我国如何积极防控输入性传染病面对巨大挑战。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普遍性、严重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因此需要各个机构协作处理尤其医疗机构和疾病控制中心人员的配合。在发生严重新发疾病时,临床医生可能是接触疾病传染源的第一线人员,其警觉性以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认知,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有效的防控工作有重要影响。然而,实际工作中临床医务人员由于欠缺传染病流行病学相关的意识与知识,导致不能及早发现感染病例,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医院内人员感染的暴发。作为未来临床工作者的临床医学生,临床实习以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为主。有些医学院校甚至不设置医院感染管理科实习,在传染病医院实习的时间也短暂,很少有机会学习医院感染暴发的应急处置过程,导致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匮乏,非常不利于今后临床工作的开展。因此,在预防医学类课程教学中提高临床专业学生面对突发公共卫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尤为必要。针对上述问题作如下几方面思考。

一、轉变“重临床,轻预防”现象,深入“预防为主”的理念

“重临床,轻预防”现象,在全国各大医学院校普遍存在。在2017年一项针对160余名临床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43.3%学生认为预防医学作用不大或无用。许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学习兴趣不高且不重视[1]。如何转变这种“传统”思想,培养紧跟新时代需求的临床医生是大学本科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工作。公共卫生课程在临床专业本科教学中不可或缺,是临床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提出医学院校必须安排公共卫生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其掌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知识和技能。公共卫生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大健康”的发展理念提示重心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2]。因此,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有机整合是改变重治疗轻预防,以及做好疾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防治工作的关键。此外,《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还提出在课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全球卫生的状况,具有全球卫生的意识。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新发传染病如埃博拉出血热、艾滋病等疾病防治工作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要求临床医务人员具有大健康的宏观思维和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如何改变临床专业学生“重临床,轻预防”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我们一直需要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首先在预防医学类课程中,任课教师要自己重视课程并做好宣教工作,在开课的绪论部分以及后续的课程中,突出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在授课中改变以往的知识点灌输方式,切当地引用学科历史素材如内科医生约翰×斯诺(John Snow)的“霍乱介水传播”案例、医生琴纳(Jenner)发明接种牛痘可预防天花等事件,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颂扬临床医生在重大传染病防治中做出的巨大贡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此外,预防医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大规模的食物中毒事件,通过视频或动画等多谋体方式讲解面对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以及在防控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临床医生的职责。让同学们意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同时深入“预防为主”的理念。

二、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建立高水平教师队伍

医学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素养,关乎教学质量以及医学生的学习掌握水平。尤其是医学院校的青年教师可能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经验匮乏以及课堂引导能力欠缺等不足之处。因此,为了提升医学院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能力,医学院校需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和评价管理体系,做好教师入职前、入职期和入职后的各项培训和管理工作。在培训工作中,除了开展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还要强调教师对新时代医学工作方针以及“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学习,加强专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开展精准培训活动,使培训工作更加高效和实用。同时可以通过邀请一线资深教师开展专题系列讲座或经验丰富教师“传帮带”活动,系统性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或教研室可定期举办教学试讲、教学竞赛等活动激发教师不断学习的能力,发现自身的不足。此外,强化教学督导制度的有效力度,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监督,督促其改善教学思维和方法,提升教学水平。除了学校和学院加强教学培训和管理,教师自身也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首先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认同感,督促自我不断学习进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积极参加学校及教研室举办的各项教学活动。在上课前积极开展教学备课,广泛搜集教学素材,关注热点事件,结合课本实例并及时更新前沿的知识点和医学案例,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熟悉教学的每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教学语言的表达以及在课堂上与同学们的互动。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收集同学们的教学反馈意见,同时教师也要针对教学方法和内容是否合理进行反思,思考如何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

三、合理设置和整合课程,强化临床医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角色

目前针对临床医学专业设计的预防医学类课程有《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社会医学》等。临床专业的预防医学类课程主要安排在本科的第三学年,是由基础向临床转换的过渡时期,也是促进个体和人群健康意识养成和深入“预防为主”理念的关键时期。《社会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医学和社会学强调社会因素在人群健康中的重要作用,让同学们建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打下基础。《流行病学》是一门针对“人群”的学科,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探索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的策略。如界定新发传染病的大爆发时,不仅要考虑临床表现,还要结合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对于已收集的临床信息,要进行合理地统计学分析,才能科学地查找引发传染病的病因。《医学统计学》就是一門培养同学们应用概率论、数理等原理与方法,对医学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统计推断的能力。《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是《预防医学》的基础和方法学,在前两门课程学习完成后安排《预防医学》,可以重点关注临床预防服务以及社区预防服务,同时学习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在社区预防服务篇章有专门章节介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此外,《预防医学》课程中还安排了实验课程,例如正确穿戴和脱去防护服等。以上几门课程知识点相对而言比较零散,如何将这些预防医学类课程的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我们安排了一门特色课程《预防医学通识案例》,有机地整合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课程内容。通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临床专家、一线预防医学专业教师等共同参与编写和修改案例,内容涉及职业中毒、食物中毒、传染病疫情爆发等事件,将包括诊断学、药理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有机整合,从而达到系统性地培养学生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宏观思维和专业素养的教学效果。

四、改善教学模式和方法,重视提高实践能力

除了教师的理论讲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进行启发式教学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备受各大医学院校推崇和学生的广泛认可。在PBL教学中,教师不再主导课堂甚至很少参与课堂讨论。教师负责提出问题并全程观摩同学们的讨论学习进程,最后恰当地给予每位同学个性化的评估。以《预防医学通识案例》课程为例,我们以每组6—8人进行小组化教学。每组选择一名主持人引领讨论过程,一名记录员详尽记录讨论内容。一般将案例分成两幕或三幕,进行层层推理递进学习。例如甲型肝炎爆发案例,同学们通过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运用诊断学等知识推测病因。进一步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获取疾病的时间、空间以及人群分布特征,并依据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进行合理推断。明确甲型肝炎爆发后,探讨需要哪些机构参与,以及如何合理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控制甲型肝炎流行。案例讨论结束后,每组以PPT汇报形式展示思维导图及注意事项,欣喜地发现有创新的同学通过拍摄小视频进行角色扮演,生动形象地解释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涉及的各部门职能。《预防医学通识案例》PBL教学模式,同学们不仅可以回顾以往课程知识点,而且通过课外查阅文献资料,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丰富了本专业以外的知识储备,如熟知传染病的上报机制和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遵循的相关法规和政策。PBL教学不但可以充分提高同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同学们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建立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4]。

由于预防医学类课程课时有限,开展实验实践教学相对匮乏,临床专业学生缺少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经验。建议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设立一门独立的实践课,或者在《预防医学》或《预防医学通识案例》等课程中增加实践操作的比重。例如穿防护服和脱防护服的具体操作流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进行实践学习。此外,可以尝试构建虚拟仿真应急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操作者、PBL案例库、应急流程、角色扮演以及总结反馈五个模块,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真实场景演练,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较高的应急处理能力[5]。

五、面对的挑战及展望未来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水平的发展,我国疾病防治重点已逐步转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但是,近年来传染病暴发流行事件不断,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一直从未休止。尤其在2019年再一次让人们意识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沉重负担和巨大损失。为了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的政策精神。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要提前做好人才储备,组建具有全局观并熟知公共卫生知识的高素质医务队伍尤为迫切。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做到迅速高效地与流行病学专家、疾病控制中心人员团队协作,共同努力降低其给国家甚至全球健康和经济的损失。因此,医学院校在面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类课程授课时,应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培养具有预防医学理论的全科型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彭金,李庆云.新时期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上海预防医学,2019,31(08):648-651.

[2]李立明.公共卫生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8,39(07):867-872.

[3]吴郁,李金平.应用学科历史素材加强非公共卫生专业预防医学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5):235-236.

[4]尤华,胡志斌,王建明,赵丽萍,陆慧,唐少文.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中PBL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08):56-57.

[5]唐筛娣,陈丽梅.PBL与虚拟仿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中的应用设想[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03):463-464.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思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新课程初中语文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