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2020-09-10 01:30谭晓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4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

[摘 要]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容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探索建立有效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以期为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服务。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2017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人才启动项目“金属材料的疲劳寿命预测及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KYQD1702)

[作者简介] 谭晓华(1987—),女,湖南湘潭人,工学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4-0027-02    [收稿日期] 2019-11-13

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中外合作办学一般指的是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合作,在中国境内实施的教育项目,项目主要以中国公民为招生对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中外合作办学是为了适应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需要,適应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全国经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500余个,超过5成的“985”大学、“211”大学开办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容易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受到国内外社会多元价值观影响,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直接关系“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关系到是否按社会主义方向办学的问题,因此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1.中、外合作者价值追求不一致。我国高校和相关教育机构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最终目的是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外方合作者而言,外方为政府行为的合作办学更多考虑的是输出意识形态和扩大西方文化的影响力[2];外方为学校的合作办学,更多考虑的是提升学校的影响力、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外方为企业的合作办学,考虑的是企业的宣传效果和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为了将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和优势,最终获取商业利益。

2.“课程思政”改革的难度比较大。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课程体系,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要在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西方国家提倡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明显冲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外籍教师,无论从政治观、价值观还是文化方面,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冲突。外籍授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和行业背景时,讲解的案例是西方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实例,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而且学生对专业课的关注度一般要超出对思想政治课的关注度,学生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接触到更多的是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3.对中方合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比较高。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外籍教师会不自觉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带到课堂,学生们在课堂上接触到的是西方的文化、西方的教育理念、西方的科技和行业发展史等。学生受西方价值观影响,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信仰缺失。另外,因涉及语言课程和西方文化课程,再加上全英文授课,学生课程较多、课业压力较大,心理问题突出。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开展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难度很大,要在有限的课程、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开展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比较高,尤其对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专业化、国际化的要求较高。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是前提条件,是辅导员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基础[3]。很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重视引进外籍教师和有留学背景的专业教师,但也应该更加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国际化,辅导员要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4.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同时,要坚守家国情怀。“国际化”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色,是指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够站在全球高度和人类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国际化”是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4]。鼓励学生积极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参与全球治理,提升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5]。

三、探索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第一,中外合作办学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第二,树立正确的教育主权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搞好对外合作与交流,又不能完全依赖外国办学机构,要维护好教育主权,警惕国外教学机构利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价值观、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渗透。第三,保证中方在合作办学项目中的主导地位。在中外办学项目的领导班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可以允许外籍教师积极参与,但是主要领导岗位和关键岗位要有中方人员担任,才能保证既能借鉴发挥外方的经验和优势,又能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运行机制。第一,“思政课程”触及灵魂,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共同组成思政课“授课小组”,辅导员全程参与思政课授课,组织学生课下讨论环节和实践环节,使思想政治理论更加贴近实际。第二,为外籍教师专业课打造意识形态风险的“隔离带”,辅导员和教务员为外籍教师选拔配备又红又专的助教团队。助教在给学生提供指导的过程中,加强思想引领和政治引领,使外籍教师的课程“思政化”。外籍教师在授课和思想交流中,助教团可以将文化、宗教等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及时处理。第三,“第二课堂”润物无声,学生教育活动、实习实践、社团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中国梦”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生教育活动和实习实践,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自觉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保障措施。第一,加强党的建设。高度重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党组织建设,完善党员发展体系和党员培訓体系。建立国外党员队伍的集体学习机制,保证“出国前有集中培训、出国后有集体学习”,使党员和党组织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核心。第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大辅导员培训力度,提升辅导员的理论水平,推动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第三,构建大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在教学管理工作、科技创新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所有教职员工齐抓共管的大思政工作格局,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8.

[2]范文博.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意识形态冲突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3]卞庆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以苏州“港大思培”和“西交利物浦”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3.

[4]刘地松.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三大维度[J].闽江学院学报,2018(39):84-89.

[5]林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模式探析[J].教育评论,2018(6):53-56.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