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维,孟昭影
(1.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所引起一种常见急性病毒性皮肤病,大多数患者皮疹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而双侧对称性带状疱疹极为少见。
患者男,51岁,主因两侧颈肩部和上肢红肿、起水疱伴发热、乏力不适5 d于2018年12月11日收治入院。缘于5 d前患者劳累受凉之后,两侧肩部和上肢同时出现大片红肿、烧灼、麻木不适,并有发热,体温38.9℃,自觉全身疲乏无力,肩背部皮肤偶有阵发性痒疼感。在社区门诊按受凉感冒行拔火罐及艾灸等中医治疗2 d,局部皮疹未见明显好转,且在原红肿皮肤上出现簇集性小水疱、血疱,遂来我院。门诊以“带状疱疹”收入院。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自发病以来,患者自觉疲乏无力,局部皮肤有痒痛烧灼。无手指麻木、酸痛等,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无心慌出汗、心前区疼痛等其他症状。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颈部两侧及双侧腋下可扪及数个肿大的淋巴结、光滑活动、轻度压痛。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胸前三角区与两侧颈、肩、上臂外侧皮疹联成一片,背部皮疹在颈后中央与两侧肩胛区联成一片,见图1。表现为片状分布、密集成群、绿豆至蚕豆大小的水肿性暗红斑、水疱、血疱、破溃与结痂。
图1 胸前三角区与两侧颈、肩、上臂外侧皮疹联成一片;背部皮疹在颈后中央与两侧肩胛区联成一片。
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检查基本正常;血清学实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实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PR)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胸片、心电图及腹部彩超等无异常。
诊断:双侧对称性带状疱疹。治疗:给予静脉滴注阿昔洛韦,肌肉注射维生素B1、甲钴胺等并配合He-Ne激光局部照射治疗0.5个月,皮疹消退痊愈出院,目前尚在随访中。
带状疱疹的病原体是VZV,该病毒为DNA病毒,其复制需要DNA转录酶,而病毒自身缺乏此酶不能复制,必须借助人体内的DNA转录酶,所以人是VZV的唯一宿主。该病毒有嗜神经性和嗜皮肤性。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在病毒的入侵、复制、活化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Haberthur等[1]明确提出,在水痘及带状疱疹发生的最初几天,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VZV经呼吸道黏膜侵入人体,仅有约30%会发生水痘,同时病毒进入血液并潜伏于脊神经后根和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而神经节内正常情况下缺乏DNA转录酶,因此当病毒进入神经节后,便可以长期潜伏于机体神经节细胞中,不引起临床症状,成为隐形感染。细胞免疫能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所以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当人体抵抗力下降,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如过度劳累、受凉感冒、生气熬夜、月经期、某些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器官移植等应急状态,均可导致神经节内出现少量的DNA转录酶,病毒基因组被激活,VZV病毒便可能会活化增殖,并沿受累神经节段传播到皮肤引发带状疱疹[2-3]。
VZV通常侵及单侧某一周围神经,偶有少数皮疹延伸到对侧,可能是由于横过对侧的神经小分支受累所致[3]。同时侵及双侧周围神经实属罕见。1930年有学者总结了48例双侧带状疱疹,并区分为双侧对称性和不对称性,双侧对称性带状疱疹比例少于0.1%,其临床皮疹以连续的带状模式横穿过中线,而不遵守经典的单侧皮肤分布[4]。并认为可能机制是在细胞免疫相对抑制的环境中,双侧背部感觉神经节内存有大量病毒,并于短时间内迅速活化而发病[3]。近年来国内外报道双侧带状疱疹[5-11],其皮损分布以面、胸、腰、臀等部位多见,如累及三叉-肋间、颈胸-胸腰、臂丛-胸神经等,也并非十分对称,见表1。
表1 近年来国内外双侧对称性带状疱疹个案统计
该例患者为大货车司机,发病之前有连续3个昼夜的疲劳驾驶,以及受凉感冒病史,这可能是其免疫功能降低,导致其自身携带VZV被重新激活并大量复制,通过感觉神经节顺向地传播到双侧颈丛及臂丛神经节支配的区域,出现双侧对称性皮损的原因。患者皮疹为两侧对称分布,且颈、肩、背、胸部等呈现连续性带状模式横贯正中线,故诊断为双侧对称性带状疱疹。因为条件有限,笔者没有进行病毒学及细胞免疫学等方面的检查,经过抗病毒、调节免疫、营养神经等积极治疗,患者很快康复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