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莉娟
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全社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很多师范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把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作为重点的内容。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技能训练为例,深入分析了学生在教学技能训练上存在的问题,认为应该从夯实专业知识、深化学生的职业角色,创新教学形式等方面强化师范生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师范生;教学技能;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1-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社会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视,使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很多师范类院校在学生入校后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教学技能的培养,而且国内外很多相关的研究也表明,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应只限于专业教师中进行,而应从专业教师培养阶段前移到师范生培养阶段。因此,对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是未来教育教学的主体。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渊博的学科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且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不仅要了解一些学术前沿动态,总结他人研究成果,同时也要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显示了教学技能,而且也彰显了教师的学术积淀。教师的教学技能在中小学阶段对于知识的传递、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技能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领悟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快速的掌握知识的要点,并能够运用知识点解决相关的问题。即使这样,很多师范类院校对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还是重视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制约了教师未来的职业发展,这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在教学技能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论不能转化为教学技能
当前,很多师范类高校针对不同专业师范生的特点开设了师范生技能课,师范生技能课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使学生所学的教学理论知识能够充分转化为教学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通常会开设一些《语文教育心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这些课程旨在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从理论上夯实学生的基础,但是,实际上,学生所學的理论知识很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技能。一方面,由于学生思想上对教学技能训练不重视;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师对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理论与实际技能之间存在着偏差,因而使理论知识不能和教学技能的训练得到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学理论不能很好地转化为教学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
固然,教学技能的培养对于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很多高校也非常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把各种各样的教学技能提升策略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既重视备课的环节也重视教学过程。如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并对其进行分析,以达到对教学目标准确的设定、重难点的分析、板书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课件的准备等最终都要落实到教案的编写之中。然而,即使这样在教学设计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存在这一问题的实质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他们对于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对一些知识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知识面较为狭窄,更不会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的灵活运用,因此,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二)教学技能训练不足
目前,很多学校针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开设了很多的课程,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没有把技能训练真正地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很多理论课程与技能训练脱节。例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主要讲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从语文教材、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很多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讲解,以培养学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实践课时不足,在实践训练上远远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技能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不应强调单纯的理论课程,也不是简单的教学技能操作的训练,而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技能的训练,而且这种训练应该贯穿在整个学习阶段。目前,有的学校对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技能训练只是安排一些见习和“三笔字”的训练,或者定期到中小学进行简短的见习,而且见习时间短,见习间隔时间长,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地了解一下对教学技能的实际感受并不深刻。与此同时,大四学生的实习时间一般为12周左右,虽然实习的时间有了保证,但是学生在实际的实习过程中也存在训练不足的问题,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讲课的实际过程中,或者参与了上课的过程,但是实际训练的时间非常有限,教师的指导也不能很好地跟进。而存在这些问题最核心的因素就是现在很多中小学普遍重视升学率,以至于实习的学生不能经常性的参与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一方面,学生实习结束之后学校也没有很好的进行经验总结,或分享在实习过程中的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另一方面,学校对于学生教学技能的评价也不合理、形式单一,多以课程考试评价为主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针对师范生技能训练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何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对师范生的技能进行训练,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二、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策略
(一)夯实专业知识
一方面,专业理论知识对于师范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加强教师的课堂讲授,这种讲授不仅要围绕课本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还应加强课本知识与中小学教材的衔接。例如涉及重要的作品、作家不仅要讲授专业的理论,而且要选择相关的中小学语文课程配合讲解,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中小学教材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师范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教育类名著以及相关的教研论文。学生通过名著的阅读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中蕴涵的文学、文化内涵,因而也就越能理解教学的真谛。尤其是名著类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不断的积累知识,而内在知识的积淀才能在本质上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正如:“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教学技能的提升不仅是各项技能训练的体现,更是内在知识的储备,仅有技能训练而缺乏知识储备的教学只能是教学技能“表演”。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教材与中外优秀的文学经典结合使学生从源头上领悟经典的魅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教”与“学”之间形成一种互动的、融洽的积极关系。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认知能力,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构建者、参与者,和愉快的实践者。因此,语文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教师的岗位。真正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深化学生的职业角色
相对于技能训练而言,对处于学生阶段的师范生如何进行学生与教师的职业角色的转换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对于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的训练,不论是在平时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实际的训练阶段,学校、教师、学生都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教师角色转换的问题,始终认为就是在模拟教师的角色,而不是真正的教师,从而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总是缺乏自信,这使得学生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显得非常拘谨。因此深化学生的职业角色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职业角色的深化要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应该是教师的责任,即对自己职业要有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教师不仅要敬业、乐业,而且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爱的言行感召学生。另一方面,对于技能训练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真实的场景,一般都采用虚拟的场景进行模拟上课,因此运用虚拟的场景进行角色转换就显得非常重要。正如“就场域理论角度而言,师范类专业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本质区别,教师所处的场域属于真实性的,而师范专业学生所处的场域属于虚拟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运用好这种虚拟的场景,努力使学生通过虚拟场景进行角色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学生要努力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并把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化学生的职业角色。
(三)创新教学形式
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重视专业的理论知识,把理论与技能紧密结合起来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而且还要创新教学形式,创新教学形式的重点就是要把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知识、技能训练相一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各项教学技能进行专项训练,如说课、备课、讲课、教学反思等,而且还要加强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创新,这种创新不僅要落实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而且还要创新新的教学模式,在技能课程中,既要重视新课改后教学模式的转变,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熟练的掌握新方法、新模式,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的基础上做到理论与方法的有机融合。正如“在理论学习中的主要方法论就是哲学思维,而在实践学习中主要就是以具体行为为主要内容,运用实践方法获得知识。所以,在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过程中,选择及应用以实践为主的多样性教学活动属于比较理想的一种方法。”另一方面,对于教学的创新还要定期要求学生深入中小学聆听一些教学名师的课程,或者观看网上的一些精品课程,吸纳优秀教师的教学技能优点,从而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因此,创新教学形式也就是要在备课过程中要优化教案,借鉴优秀的教学案例,真正把教案转化为体系性的课堂教学。
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与评价旨在凸显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这种技能的训练既是教学模式的转变又是知识储备的增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能做到理论与方法的有机融合,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气与活力,这对于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教师的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3.
[2]郭晖.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方法体系构建[J].高教学刊,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