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东 亢璐
摘要:《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出台,为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语言学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方案提供了指导方向。本文在《国标》人才培养目标和时代要求的指导下,在本土化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生源和师资实际,合理配置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语言学课程体系,建立“导”“学”“研”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在提升学生语言学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参与科研的动机与能力。
关键词:《国标》;语言学;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7-0066-03
1研究背景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指导思想,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分会制定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实践。这一标准为英语专业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指导性意见。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标”是我国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而课程体系则是实现国标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和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如何从国标的培养目标出发,调整完善现有课程体系,明确落实国标的具体要求,是高校英语类专业改革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1]。
在深入理解国家标准内涵和学校标准要素的基础上,兼顾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制定符合北京林业大学实际的学校标准,探讨我校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语言学课程群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国标》有关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时代要求的指导下,结合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的师资力量、生源情况等客观现实,以及外语学院近年来的本科生语言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在参考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学课程体系建设,摸索教学模式改革。
2 课程体系建设
《国标》强调外语属于人文学科[2],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思辨、创新和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将英语学科定义为以英语语言、文学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的学科,要求课堂教学摆脱单纯的“以语言技能训练为目标”的这一单一的偏颇怪圈,强调对英语类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提升”,通过借助文学素养培养这一主要抓手,努力打造英语类专业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素养[3]。其中,英语语言构成了英语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学课程的学习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批评性思辨、创新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于上述定位和要求,本研究的整体目标如下:结合《国标》,在借鉴兄弟院校的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北京林业大学英语专业现实的语言学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实现上述研究目标,需要解决如下三个问题:(1)北京林业大学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体系与当前《国标》要求之间的差距;(2)基于上述差异,如何设置符合我校英语专业现状的语言学课程群?(3)针对农林院校的师资与学生現状,如何构建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的培养方案。
近年来,外语学院承担并完成了“北京林业大学外语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研究”“农林类院校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融合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阐释与实践”“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以及“英语专业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探讨”,上述探索和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为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开启了教学团队建设,建立了语言学团队、文学团队、翻译团队以及基础与文化团队。以英语专业正在实施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本研究尝试建立语言学方向的课程体系,充实丰富这一人才模式培养的内涵,并为这一培养目标的落实提供坚实可靠的载体依托,在合理配置语言学课程群的同时,做好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协同与衔接。
根据《国标》,英语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语言文学和相关专业知识,并且能够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英语专业人才[1]。同时,《国标》为高校英语专业确定的总体框架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教学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为了增加对专业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外指委英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外语类、师范类、综合性高校等不同类别的高校英语专业设计培养方案,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国标》、凸显各自特色、可操性强、且贯彻国标新理念的指导性原则[4]。
此外,《国标》具体规定了如下与语言学方向相关的重要课程:在专业必修课目录之下涵盖英语语音与正音、英语语法与语篇、语言学概论等课程;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包括语言形式与意义、英汉语言对比、语言与社会、英语词汇学、文体学、话语分析、二语习得等专业课程。这一文件很好地解决了课程分类问题:比如,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确定有效地避免了把英语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带来的困难;另外,也保证了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的系统设置。
但是任何课程的设置不能忽略各个学校的师资现状、生源情况及其学习需求和动机。课程体系建设要基于外语学院语言学教学团队师资的研究方向和教师发展做出整体规划,更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源情况以及对语言学的兴趣,继而对具体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比如,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比例分布,形式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的合理配置,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等等,均需要进行深入全面的考量与合理侧重。
目前,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具有语言学专业教师五名,其中理论语言学教师三名(研究方向包括语音学与音系学、语义学、句法学和语用学),应用语言学方向教师两名(研究方向涵盖英语教学法、语言教育测评和第二语言习得)。整体而言,师资年龄分布合理,研究方向互补,理论与应用兼顾。从研究方向上看,形式语言学方向较强,而功能语言学师资则稍显不足。而现实的情况是,功能学派在国内的发展势头似乎更为强劲,形式语言学较为抽象,不易理解,而中国学生长于实例分析,而不擅长抽象概括。再者,北京林业大学英语专业生源中,有一部分学生是调剂专业,英语并非其首选专业。上述因素在课程设置上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正是基于上述实际,在《国标》的人才培养整体目标指导下,我们借鉴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以及新近率先在国内成立的语言学系的北京语言大学的经验,初步提出如下语言学课程群。在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环节,包括英语学习导论、英语发音与口语表达课程,为学生的语言学入门打下一定的基础。在专业教育平台目录下,在专业核心课中设置英语语法、语言与社会,句法与语义、语用学与会话分析等核心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设置英语词汇学、语言学与音系学、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分析,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语言现象与研究、功能与语篇等选修课程。在课程衔接方面,在基础教育平台两门课之后,学生对词汇、语音、语言学基础有了初步认知,在专业平台上接触语言现象研究,分析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了解英语语言的发展历史;此后,進一步深入学习语音学和音系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等核心课程,语音为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英语词汇与语法为句法学做了铺垫。最后,功能与语篇分析是对语用学、语言与社会课程的拓展,而所有这些分析都可以在词汇、句法、语义、语音学等层面展开。这一考量兼顾师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兴趣与能力,较好地实现了语言学核心模块与延伸模块的结合,形式与功能的对接和兼顾,同时平衡了历时发展与前沿追踪的融合。这一尝试打破了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现有的语言学课程体系中仅有的《普通语言学》《词汇学》《英语语法》和《英语语言学习导论》的设置,拓宽了语言学的内容范围,实现了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3 培养模式探索
上文提到,《国标》只是为高校英语专业确定了总体的框架,英语专业教指委也强调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校类别设计培养方案,其总体要求是:立足《国标》、凸显自身特色、增强可操性、贯彻国标新理念这样的基本指导原则[5]。农林院校的现状决定了其与外语类院校、综合性院校之间的差异。为此,需要基于对北京林业大学的生源、学习动机与需求分析,做出符合我校实际的语言学教学和培养方案。另外,《国标》虽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并未具体涉及语言学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具体情况,探索本校外语专业语言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如何将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参与科研的能力培养贯穿各门课程教学实践的始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另一个重要的课题。
基于《国标》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在充分调研相关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校师资现状,鉴于外语学院近年来毕业生中保送综合性大学研究生的良好势头这一现状,我们提出了实施研究型语言学本科教学模式的思路,主张语言学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实施“导”“学”“研”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在提升学生学习语言学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极参与科研的动机与实操能力[6]。
这一培养模式的整体思路如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并进一步解决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学习能力,锻炼思维能力。这是因为,研究型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语言学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可以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发教材的同时,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意识和能力[7-10]。
具体而言,语言知识类课程模块的教学模式应当富有特色,强调“导”“学”“研”三维一体教学。“导”包括引导和指导。授课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开展微话题设计、微活动组织和微课题研究,通过引导和指导学生思考、质疑现有结论,进一步提出假设,并搜集资料展开论证。教师通过“导”来把握学生“学”和“研”的方向,掌控“学”和“研”的内容。“学”是主要目的,引导学生在“导”中学,在“研”中学,学习理论、方法和实践,以提高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案的创新能力。“研”是“学”的重要途径和过程,鼓励学生展开独立探究、小组协作研学,也可以与教师一道互动探讨,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导”“学”“研”活动能够切实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批判性创新思维的意识和展开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趣的语言现象,在学习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研究中解决问题,以此加深对相关语言学理论的理解与验证,甚至是修正。这一教学和培养模式立足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的师资现状。英语系语言学方向现有三位教授和两位副教授,其中北京市教学名师一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一名,各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学习经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丰硕的科研成果,承担过各级各类课题,完全可以使这一教学培养模式发挥应有的作用。
4 结语
在对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定性的基础上,结合《国标》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时代要求,立足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的师资、生源等客观现实,本文在调研相关院校的基础上,探索适合农林院校英语类人才培养的语言学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尝试拓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现语言学教学实践的灵活性、多元化、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统一。这一努力旨在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即英语类专业教学的发展要强调多元,建立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避免千校一面,体现了未来英语专业发展的趋势,即灵活性、多元性和自主性。
参考文献
[1]仲伟合,王巍巍.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山东外语教学,2018,39(3):43-49.
[2]蒋洪新.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46(3):456-462.
[3]仲伟合.《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J].外语界,2015,36(3):2-8.
[4]仲伟合,蒋洪新.无用与大用——从《国标》谈英语学科定位与建设[J].中国外语,2015,12(2):4-7.
[5]蒋洪新,简功友.全文教育与个性学习——英语专业《国标》课程体系的研制与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49
(2):871-879.
[6]文秋芳,孙旻.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33(3):6-12.
[7]陈新仁.本科生“英语语言学导论”教学法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7,23(12):39-42.
[8]江晓红.“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7(3):80-83.
[9]鞠玉梅.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4(8):31-33.
[10]马壮寰.对改进“普通语言学导论”课程的几点设想[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5(10):67-69.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