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正常的鼻腔通气功能,对于保障飞行员正常 飞行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偏曲的部位、形态和程度,鼻中隔偏曲会对鼻腔通气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军队招飞体检工作中,鼻腔其他疾病如鼻窦炎、鼻腔肿物等往往有明确体征或借助相关检查易于判定,但鼻中隔偏曲的淘汰标准在我军现行招收飞行学员体检标准中描述不够详尽准确,对鼻通气功能评价缺乏客观性指标。本研究应用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检测技术对飞行学员的鼻中隔偏曲情况进行检查,探讨鼻声反射及鼻阻力各项指标对我军招收飞行学员体检中鼻中隔偏曲客观评估的可行性。
1.1 对象 解放军某飞行学院飞行学员101人,均为男性。纳入者均填写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鼻科既往病史,鼻腔症状评分和飞行时相关症状评分。前鼻镜或内镜下评价鼻腔形态,按照鼻中隔是否偏离中线,分为偏曲组和对照组,其中偏曲组49人,对照组52人。
1.2 方法 检查前受检者用1%麻黄碱滴鼻剂喷鼻3次,每次间隔5 min,期间进行50次深蹲运动。采用A1型鼻声反射仪(GM公司,英国)进行鼻声反射检查,得到面积-距离曲线上1 cm以后的前2个切迹的相关数值,分别记录为鼻腔第一最小横截面积(the first nasal 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NMCA1)及其对应的至前鼻孔的距离(the first distance of 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 to the nostril,DCAN1)、第二最小横截面积(the second nasal 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NMCA2)及其对应的至前鼻孔的距离(the second distance of 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 to the nostril,DCAN2)。根据面积-距离曲线,计算得到0~3 cm、2~5 cm、0~7 cm的鼻腔容积(nasal cavity volume,NCV),记录为NCV0-3、NCV2-5、NCV0-7。应用NR6型鼻阻力仪(GM公司,英国),分别测量单侧鼻腔吸气和呼气过程中150 Pa时的鼻腔阻力值(nasal resistance,NR)。
1.3 统计学处理 建立EpiData数据库,将数据录入数据库分类整理,导入SA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的鼻声反射结果和150 Pa时鼻阻力测量结果表1显示,其中偏曲组因鼻腔2侧数据具有相关性,为确保数据的独立,对照组的结果统一选择该组学员左侧鼻腔的检测结果。将2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NMCA1、NMCA2、NCV0-3、NCV2-5、NCV0-7以及NR吸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DCAN1、DCAN2和NR呼气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某飞行学院飞行学员鼻声反射和鼻阻力各参数测量结果及比较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局部有突起,或者偏向一侧或两侧,并出现鼻塞、鼻出血、反射性头痛等症状或引起鼻腔通气功能障碍者。鼻中隔很少有完全平直的,如果不引起鼻腔通气功能障碍或出现相关症状,则为生理性鼻中隔偏曲[1]。受大气压强的影响,在飞行过程中,鼻中隔偏曲可能会引起耳气压伤和继发性鼻窦气压伤[2]。飞行学员医学选拔对鼻中隔偏曲有更高的要求,鼻腔结构存在明确异常,尤其是鼻中隔前端明显偏曲和高位偏曲,即使是参检对象否认相应的鼻腔症状,均应予以淘汰;但对于鼻中隔轻、中度偏曲者,应该结合既往病史和症状进行综合评定[2-3]。目前在招飞体检中,对于鼻中隔偏曲的位置、形态及程度的判定,主要依靠体检医师前鼻镜或内镜下鼻腔查体进行评判,而且因参检对象的主观原因,真实的病史可能无法获得,体检医师仅能根据查体结果自行判定,这些因素均会对体检结果产生影响[4]。鼻中隔偏曲在军队招收飞行学员体检综评合格疾病谱中排名第1位,在耳鼻喉科淘汰疾病谱中排名第2位,在飞行员住院鼻科疾病谱中排名第3位[5]。因此能否将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检查作为客观鼻功能检测方法,用于军队招收飞行学员体检选拔中对形态学评价存在争议的轻中度鼻中隔偏曲进行客观评判,是本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鼻声反射是利用声波反射的原理对鼻腔空间结构进行测量的一种鼻功能检测方法,其通过对相关参数的分析可以客观地反映患者鼻腔的形态和功能[6]。本研究的所有飞行学员均经过医学选拔合格,分组标准是将前鼻镜或内镜下观察鼻中隔偏离中线者纳入偏曲组,偏曲组为生理性鼻中隔偏曲,不存在符合鼻中隔偏曲临床诊断者。目前国内外鼻声反射相关的的研究很多,主要包括正常成年人的参考数值、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参考数值,多种鼻腔疾病的的诊断治疗以及手术后疗效评判等。军队招飞体检面向的群体主要是16~19岁的男性青少年,特别是青少年航空学校招生以来,也要面向14~16岁的男性青少年,这类群体的鼻声反射结果尚缺乏客观的参考数据。飞行学员的年龄和招生地域与这类群体是最接近的,这是本研究选择飞行学员作为研究对象的目的之一;另一方面,本研究将对这批飞行学员进行随访,研究其进入部队参加飞行后鼻腔疾病的发生情况和对飞行的影响,从而为将来招飞标准的修订提供客观依据。
在鼻声反射测得的鼻腔面积-距离曲线上,鼻腔前部通常有2个明显的狭窄处,第一狭窄处多对应的是接近前鼻孔位置,第二狭窄处多对应的是下鼻甲前端出现的位置[7-8]。曹春婷等[8]通过对正常成年人鼻声反射面积-距离曲线的研究,建议评定鼻腔通畅程度时应该重点分析鼻声反射结果中1 cm以后得到的最小横截面积。在招飞体检中需要重点观察鼻中隔偏曲与下鼻甲以及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关系,故本研究重点分析了鼻声反射结果面积-距离曲线上1 cm以后的前2个切迹的相关数值。对飞行学员用1%麻黄碱喷鼻后行鼻声反射检查,结果发现偏曲组和对照组之间DCAN1和DCAN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飞行学员均经过严格的招飞体检,不存在严重的鼻中隔偏曲,检测结果说明生理性鼻中隔偏曲可能影响鼻腔最小横截面积数值,但对其距前鼻孔的距离影响不大,在招飞体检中建议考虑忽略此指标。NMCA是评价鼻腔通畅程度较为理想的指标已经得到大多数学者的共识。Grymer等[9]采用鼻声反射对患者鼻中隔成形术的手术效果进行评价,发现NMCA是评价鼻腔通畅程度非常有效的客观指标。Distinguin等[10]采用鼻声反射对儿童鼻腔阻塞进行前瞻性研究,认为鼻腔反射通过测量NMCA和NCV来评价鼻腔通畅程度,是一种简便、实用的鼻功能检测方法。本研究得出对照组NMCA1为(0.69±0.22)cm2,偏曲组NMCA1为(0.54±0.26)cm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对照组的结果略高于陈曦等[11]研究的成年男性鼻声反射正常参数(0.63±0.14)cm2以及王继群等[12]测量的广东地区健康男性青年鼻声反射正常参数(0.63±0.15)cm2,可能与麻黄素充分收缩鼻腔及深蹲运动更好地消除生理因素对通气功能的影响有关。偏曲组结果小于前述值,说明鼻腔检查与检测结果有较强的一致性,NMCA可以作为招飞体检中重要参考的指标,偏曲组飞行学员的NMCA1、NMCA2的数值对轻中度鼻中隔偏曲的客观评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根据面积-距离曲线,本研究得到偏曲组各项NCV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uilhé和Stoll[13]通过对10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手术前后进行鼻声反射检查,发现鼻中隔偏曲侧鼻腔的NCV与鼻腔的舒适度之间存在统计学相关性。Hilberg[14]将患者鼻腔MRI结果和鼻声反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0~5 cm的鼻腔容积NCV与MRI结果基本相同,0~7 cm的鼻腔容积NCV比MRI结果略偏大,但7 cm之后由于鼻窦口的影响,鼻声反射结果明显大于MRI结果。本研究结果亦提示NCV可以作为鼻中隔偏曲通气功能评价的敏感指标。因此在招飞查体中可以参考鼻中隔偏曲对应位置的NCV值,特别是偏曲组学员的NCV0-3、NCV2-5的数值来评判鼻中隔偏曲对通气功能造成的影响。
鼻阻力测量方面,2组之间吸气阻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呼气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金占国等[15]对41例健康飞行员进行鼻阻力测量,结果发现飞行员两侧鼻腔的鼻腔阻力在吸气和呼气时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可能因个体差异,所测结果的变化范围较大。本研究测得的鼻腔阻力值与金占国等[15]研究结果接近,飞行院校学员均为参加过初选、复选及定选多次检测,鼻腔结构无严重异常,鼻腔查体均为合格,考虑2组间呼气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此有关。
目前招飞体检鼻科检查主要依靠体检医生师前鼻镜或内镜下鼻腔查体进行形态学评价,鼻腔结构存在明确异常,尤其是鼻中隔前端明显偏曲和高位偏曲,均有明确的形态学淘汰标准,但对于轻中度鼻中隔偏曲,形态学标准难以把握,容易引起争议,迫切需要增加鼻功能学客观评价标准加以辅助。本研究显示鼻声反射是一种客观、可靠的鼻功能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招飞体检的复选及定选阶段,对形态学评价存在争议的轻中度鼻中隔偏曲进行客观评价,是形态学检查的有力补充。在鼻声反射的各项指标中,NMCA及NCV是对鼻中隔偏曲判定比较有效的指标,可以在招飞体检中作为重要参考。本研究中偏曲组飞行学员的NMCA及NCV值对招飞体检轻中度鼻中隔偏曲的客观评定标准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鼻阻力检查的敏感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所选样本无招飞体检中鼻中隔偏曲淘汰学员的阳性对照,将在后续研究中加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