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祈愿大法会音乐特点与文化融汇性

2020-09-08 00:15娜仁娜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7期
关键词:音乐特征文化特征

【摘要】祈愿大法会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一年一度僧俗共同参与完成的重要佛事活动。自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之后,就在乾隆皇帝与三世章嘉活佛的推动与支持下,于1746年沿袭拉萨大昭寺,开创了庄重而神秘的祈愿大法会及其音乐,该法会一直传播至今。本文以藏传佛教祈愿大法会历史渊源为切入点,对雍和宫祈愿大法会的历史、传承、发展、法会音乐特征进行阐释,从而进一步论证其文化融汇性。

【关键词】雍和宫;祈愿大法会;音乐特征;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621.3 【文献标识码】A

一、祈愿大法会的历史渊源

祈愿大法会,俗称传召法会,是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神变月而创办的重要佛事活动。《至尊宗喀巴大师传》中明确记载:“大愿法会的时间,是从初一一直到十五。这是符合往昔印度所有的惯例—每日由特定施主以诚信的财务来做供养”;此外,“至尊宗喀巴大师主要是为了使佛教获得宏昌而长久住世并且令中心边远各地无量众生,用发心与善法相结合,建立起解脱和一切智(即成佛)的基础,并使一切世间,都成为一片利乐纯洁的景象。大师有这样的无量发心和动机,故无论住于何处,每年都于神变节日,作大愿法会的盛大供养,从未中断。尤其是在第六饶迥内的土牛年(己丑),拟在拉萨大昭寺中,释迦牟尼像前,作神变节日大愿法会的盛大供施”。由此可见,宗喀巴大师沿袭印度释迦牟尼佛神变月而开创了拉萨祈愿大法会,并通过法会仪式传达佛法的教义教理。“据藏学家东嘎教授描述:十五天中,共施供酥油二十五万九千四百二十斤,青稞和糌粑五十万九千九百斤,干牛肉腔两千一百七十二副,牛肉牲畜折合黄金两千零七十二钱,还有大量黄金,白银,绸缎、法器、盔甲等。据说,当时十万供果堆积比人还高,十万盏供灯用大鼎盛满酥油,灯芯用最大的毛巾拧制而成,光明灿灿,照耀拉萨全城,佛灯光彩夺目,使拉萨居民分不清哪是佛灯,哪是天上的星星……”可见,当时法会的殊胜程度,使僧俗大众心悦意足。

自宗喀巴大师示寂后曾一度中断,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时期得以恢复,到了五世达赖洛桑加措时期,祈愿大法会有所创新和发展。“首先将原来从藏历年正月初一至十五的传昭日期改为藏历正月初三至二十四,为充实格鲁派寺庙的上层僧职,鼓励僧人学经,规定三大寺学僧在传昭大法会中考取格西,每年录取十六名‘拉让把格西。”从此,祈愿大法会成为僧众问思修的殊胜法会,也是各地区寺院沿袭、传承的吉祥法会。祈愿大法会在历代高僧的传播与发展进程中,逐步流传至其他地区,继而向多元文化方向传承发展。

二、雍和宫祈愿大法会的传播与发展

雍和宫作为皇家寺院,对于藏传佛教格鲁派祈愿大法会的传承与弘扬具有关键作用。自乾隆十二年开始,三世章嘉活佛奉皇帝之命,依照西藏寺院传统制定了新年祈愿大法会,并且在法会上宣讲佛法和开展辩经仪式。据《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中记载:“火虎年(公元1746年)二月,奉皇帝之命,在新寺院创立了祈愿法会。乾隆皇帝驾临会场,听章嘉活佛和嘎勒丹锡哷图讲经说法,在新寺院的两位巡回辩经者立宗时答辩,许多格西也講经说道,创立了像拉萨祈愿法会那样授予学位的规矩。”此外,“遵旨咨询章嘉呼图格图佛教仪轨之事,告称:西藏之礼,每年自正月初四始,念发愿文经,十四日朵玛咒赞礼,十五日弥勒绕转,藏人称此依如格勒为默朗莫,称朵玛咒为朵玛。此会乃西藏最大道场,于此请所学精湛之喇嘛等试讲解,获大愿法会格西称号。吾此处雍和宫、广慈寺、北黄寺每年皆亦可照此诵发愿文经、朵玛咒赞礼、弥勒绕佛。”这一记述进一步说明了雍和宫祈愿大法会与拉萨祈愿大法会的渊源关系。

雍和宫作为清朝皇家寺院,每一次的法会仪式都要进行报备和提前准备。据《雍和宫满文档案译编》中记载,乾隆三十七年,雍和宫举行祈愿大法会事宜:“办理雍和宫事务官员等呈,为咨行暂用物件、采办供品银两事。查得,先前每年自二月初一起至初八日念发愿文经,初七日跳布扎,初八日绕坛城。乾隆十二年奉旨:著自正月二十三日、四日起念发愿文经,二月初一日绕坛城,令蒙古宾客等皆往观看。钦此。”自雍和宫祈愿法会举办以来一直受到清朝帝王的重视,并自上而下传播至其他地区,进一步得到传承、发展。

1957年以后雍和宫祈愿大法会曾一度中断,直到1987年才开始恢复,并一直传承至今。如今,雍和宫按照惯例每年正月二十三至二月初一举行为期八天的祈愿大法会。届时,法会领经师、副领经师、祭祀师、仪仗乐队、金刚驱魔神舞队、勤杂僧侣等各司其职完成此次法会仪式,只是法会内容与最初相比已有所增减,这说明祈愿大法会随着时代变迁,其传播形式与内容也逐步发生演变。

三、雍和宫祈愿大法会的音乐特点

雍和宫祈愿大法会依据寺院传统,于正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九日上午和下午在法轮殿内诵经,二十九日下午在殿外举行金刚驱魔神舞、抛掷除崇朵玛仪式,之后,二月初一抬弥勒佛像绕寺,并于寺院各殿四方跳金刚驱魔神舞,表示未来弥勒佛降临人间,为众生祈福。届时,信众依次顶礼膜拜,祈求赐福,最后僧众将弥勒佛供奉于大殿后,祈愿大法会圆满结束。

此次法会中僧侣依据法会程序念诵不同内容的经文,包括《悲愿颂》《皈依发心仪轨》《兜率天瑜伽上师》《释迦牟尼佛赞》《弥勒佛赞》《度母赞》《献沐浴》《供养曼陀罗经》《供朵玛经》《大威德金刚祈愿文》《吉祥天母回供》《十六阿罗汉仪轨》《三十五尊佛忏悔文》《普贤行愿品》《宗喀巴大师密传》《胜道启门品》《回向文》《吉祥经》等,以上经文中音乐作为外在佛法的表现形式始终贯穿于其中,并占据着重要位置。

雍和宫祈愿大法会音乐一般分为诵经音乐、器乐、金刚驱魔神舞音乐等,下面简单论述该法会音乐特点。

(一)祈愿大法会中的诵经音乐特点

诵经音乐是佛之如来真音的“化声”,是因缘增生、三律增量的元音律体系所构成;是用来献给佛的美妙音调合成的音之供品;是其他菩萨和密宗本尊、护法、黑天得以满心善意的酬谢媒介;是密宗修炼者功德圆满的方便与智慧;是瑜伽行者集中心思悟性密意的良师益友;是虔诚的信徒闻声静养,聆听得福的佳音,也是佛用来普度众生到彼岸的正法妙音。对于僧侣来说,诵经音乐是通过经文(语言)和音乐(声音)弘扬佛法之善行,宣唱佛法之真谛,赞颂诸佛之功德实践佛法之教义的智慧音乐,也是教化人们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清净心灵的善妙音乐。因而,诵经音乐在雍和宫祈愿大法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雍和宫祈愿大法会中诵经音乐依据音乐形态特点分为“念诵调”“吟诵调”“唱诵调”三种类型。“念诵调”是诵经音乐类型的基础,一般经文长短不一,念诵时间长,语言强而旋律弱,音高基本一致,节奏较自由,速度快慢明显,缺乏调式调性,因此,此部分念诵式音乐类型多与供奉、观修、手印、咒语联系在一起,重点传达佛教教义内容。

“吟诵调”是念诵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经文多以七字、九字体韵律诗歌为主,一般旋律起伏小,多以二度、三度关系为主,节奏简单、规整,具有明显的节拍感和音律感。此部分吟诵式音乐类型多以祈请、供养、献沐浴、忏悔等内容联系在一起。

“唱诵调”是在念诵调和吟诵调的基础上不断变化发展,旋律起伏大,多以二度、三度、四度关系为主,节奏型时而紧凑,时而自由,曲调简单、活泼,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和感染力。此部分诵经音乐类型多以赞美、供养、祈愿、回向等内容联系在一起。目前,雍和宫祈愿大法会中三种类型时常交替穿插于固定经文中反复引用,在整个法会进程中其功能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祈愿大法会中的器乐特点

“藏传佛教器乐是由真如无为自空的载体——乐器演奏的是方便与智慧完美统一的极善金刚音响”,因此,器乐作为佛法之慈悲与智慧音,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雍和宫祈愿大法会中乐器与法器的使用,无疑为法会增添庄严、神圣的宗教色彩。不同乐器与法器的组合形式营造出不同的器乐曲,并贯穿于深奥的经文、善妙的诵经音乐,在神秘的密咒当中起着重要作用。

雍和宫祈愿大法会器乐由经堂乐和礼仪乐组成。一般经堂乐是经堂内僧侣诵经时演奏的器乐曲,其表现形式有:诵经音乐与器乐曲同步进行,使用鼓、铙、钹等伴奏性乐器作为辅助诵经音乐部分,具有调整速度、力度的作用。因此伴奏形式简单、统一、规整;另一种是诵经音乐与器乐曲交替穿插进行,一般使用鼓、铙、钹、铜钦、冈令等来供养诸佛,礼赞佛德,威慑内外魔等。因此,乐器的演奏方法、演奏形式变化多样。

礼仪乐是雍和宫仪仗乐队在经堂外迎请活佛高僧时演奏的礼仪性器乐曲,一般法会开始或结束时演奏,其乐队的组合形式、仪式乐曲与汉传佛教寺院或汉族民间基本相似。主要乐器有:云锣(2)、鼓(2支)、笙(2支)、笛子(2支)、钹(2支)、管子(2支)、甲林(2支)等吹奏乐器和敲击乐器,演奏形式为齐奏,其中管、笙、笛作为主奏旋律起主导作用,而鼓、钹、甲林、云锣作为伴奏乐起辅助作用。据雍和宫僧人介绍,20世纪80年代曾邀请辽宁阜新瑞应寺高僧学习礼仪乐,那时的演奏曲牌有《北牧原》《金桥》《酒金钱》《喇嘛赞美》《迎送曲》等,目前保存下来的曲牌只有《迎送曲》,此曲旋律悠扬、舒缓,节奏平稳,给人们带来安详平和的感觉。

(三)金刚驱魔神舞中的音乐特点

金刚驱魔神舞表演是此次祈愿大法会中独有的一种宗教仪式,也是集服装、面具、器乐、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佛教艺术,具有弘扬佛法、驱魔送崇、普度众生的象征意义。

雍和宫金刚驱魔神舞中使用的乐器有铜钦(2支)、冈令(2支)、鼓(2支)、铙(2支)、钹(2支)等,其中鼓、铙、钹作为主要乐器,对神舞的速度、力度、情绪起到指挥作用。目前,雍和宫祈愿大法会展演的神舞包括神饮舞(黑帽舞)、阿杂日舞、阎魔护法神舞、尸陀林舞、鹿神舞和牛神舞、骷髅舞等,由于不同神舞的动作特点,乐器的节奏、速度、力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神饮舞中,一位舞者手持神饮(甘露)敬獻于诸上师、佛、菩萨、护法神,并以此来供养,祈愿度化一切众生。此时,舞者动作不快不慢,柔中有刚,从容灵活。伴奏乐器鼓、钹、铙一般同步进行,乐曲短小、简练,其节奏、速度平稳、统一,力度强弱均匀。

此外,阎魔护法神舞中,五位舞者手拿不同的法器,以威猛的形象、动作,镇伏内、外魔障,教化众生。此时,五位舞者动作刚健有力、威风凛凛、手和腿部动作幅度大、富于变化。音乐随着舞蹈的变化时而平缓、时而节奏急促、激烈,快慢变化分明。

四、雍和宫祈愿大法会音乐的文化融汇性

雍和宫祈愿大法会是由多民族文化特质所构成,这是历史必然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文化模式变迁的结果。自雍和宫祈愿大法会创立以来,其佛教文化特征一直沿袭着藏传佛教格鲁派教义教理,同时有选择性地吸收、整合、重构其他文化特质,以其适应自身文化的特殊需要。

目前,雍和宫祈愿大法会中呈现的多元文化特征包括藏族文化特质、蒙古族文化特质和汉族文化特质。

(1)雍和宫作为藏传佛教寺院,一直继承和保留着藏传佛教文化特质。这是因为清代时期雍和宫是一座皇家御用寺院,历代藏族高僧大德驻锡之地,也是学经组织较为完备的藏传佛教寺院。据文献记载,雍和宫建立之初,清政府非常重视佛学僧才的培养,并依照西藏寺院教学专门创立了“四大扎仓”。同时,“乾隆要求在雍和宫充任各个扎仓大师的格西,一定要由西藏直接派遣。于是,西藏地方立即遵照圣旨由三大寺和上下密院派来第一批学德高超的僧人18位前往该寺任职教学。当皇上闻知这批高僧已出发来京的消息时,赞扬他们:‘精通佛法,进行过很好修炼的善友,希望他们来京后继续齐心协力,为众生的事业效劳。这种直接由西藏派遣高僧充任雍和宫佛学教师的传统做法,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使雍和宫形成了很好的学风。”因此,祈愿大法会中不管是法会仪式内容、藏语诵经、供品制作,还是服饰、面具、道具、音乐、神舞的吸收与融合,无不体现出藏族的文化特征和内涵。

(2)历史上雍和宫是专门培养蒙古族僧人的宗教场所。据文献记载:“雍和宫学僧均称‘学艺喇嘛,四大僧院学艺喇嘛定额80名,其中内蒙古60名,外蒙古20名。学僧选定后,由各地派专员于年底随同朝贡年班进京,到喇嘛印务处和理藩院报到,经驻京掌印札萨克喇嘛逐位面试审定后入学。”同时乾隆皇帝规定,雍和宫是蒙、藏僧人同驻雍和宫的规章制度,并规定堪布以上的高僧均为藏族人,堪布以下的僧侣为蒙古人。这种蒙、藏僧侣的交流与学习,使寺院文化也呈现蒙藏文化融合现象。1981年,雍和宫佛学成立不久,就从内蒙古各地、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等地招收了一批蒙古族僧侣,并一直传承至今,继而蒙古族生活习俗、饮食文化、语言文字都自然融入到雍和宫文化当中。所以,法会中使用的一些“佛教术语”、乐器、法器出现蒙语名称或蒙藏合称称谓。同时,金刚驱魔神舞中舞者佩戴的面具,其艺术上采用蒙古族绘画技法和色彩,舞姿上巧妙地融入蒙古族民间豪迈宽广的舞蹈动作。此外,诵经音乐除了念诵调移植西藏和藏文化之外,其吟诵调、唱诵调较接近于蒙古族音乐曲调。

(3)雍和宫改寺之后,一直与汉族文化交流密切。因此,雍和宫祈愿大法会中,除藏传佛教意义的乐器与法器之外,还出现了个别乐器,如笛子、笙、管子、云锣、甲林等汉传佛教乐器或汉族民间乐器,因而乐队演奏的演奏技法、演奏形式、音乐特点完全移植汉族音乐。

综上所述,雍和宫在建立之初,三世章嘉活佛沿袭拉萨祈愿大法会惯例,首次举办了雍和宫祈愿大法会,并历经长时间的传承、断层、恢复、流变,渐趋形成多元文化特质,而这种文化特质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特征都是由于诸多文化系统不断地传递、继承和再传递所形成的文化融匯性。这也正是为什么历经岁月的打磨,如今的雍和宫祈愿大法会依然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包容、和谐发展的景象。总而言之,祈愿大法会及其音乐的多元性、多样性,使法会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这种现象又对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法王周加巷著,郭和卿译.至尊宗喀巴大师传[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209-210.

[2]法王周加巷,郭和卿.至尊宗喀巴大师传[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204.

[3]尼玛次仁.拉萨祈愿大法会[J].西藏文学,2009(6):41.

[4]尼玛次仁.拉萨祈愿大法会[J].西藏文学,2009(6):41.

[5]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著,陈庆英,马连龙译.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92.

[6]赵令志,鲍洪飞,刘军主编,赵令志,郭美兰等译.雍和宫满文档案译编(上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266.

[7]赵令志,鲍洪飞,刘军主编,赵令志、郭美兰等译.雍和宫满文档案译编(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791.

[8]更堆培杰.西藏宗教音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25.

[9]更堆培杰.西藏宗教音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19.

[10]周润年,塔娜.雍和宫修学与教育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5:66-67.

[11]周润年,塔娜.雍和宫与北京精神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5:23.

作者简介:娜仁娜(1985-),女,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少数音乐研究、佛教音乐研究。

猜你喜欢
音乐特征文化特征
论莫扎特咏叹调音乐特征和演唱方法
理性中的即兴随想
浅析陇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当代古风音乐曲式形态特征探析
浅谈肖邦《升c小调波洛乃兹舞曲》的音乐特征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