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淑巍,周帆,梅小莉,韩星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 河南省分子影像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450052)
胎膜早破的发病率可超过684/1 万孕产妇左右[1],在合并有多胎妊娠或者妊娠期糖尿病的孕产妇中,胎膜早破的发病率可进一步的上升。 临床上胎膜早破的发生,能够增加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风险,导致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临床结局明显恶化[2]。 通过对细胞因子相关研究,可以为临床上绒毛膜羊膜炎的早期诊断或者高危孕产妇的预测提供参考。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能够通过诱导炎症性因子的激活,增加肿瘤坏死因子a 等对于胎膜组织的损害,进而促进胎膜早破的病情进展[3];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是生长因子家族成员,其能够通过反应胎膜的损伤程度,并诱导趋化因子的募集,进而促进羊膜或者绒毛膜组织的损伤,促进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4]。 为了揭示sICAM-1、IGFBP-1 的表达与胎膜早破的病情关系,从而为临床上胎膜早破的病情评估提供参考,本次研究选取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在我院治疗的胎膜早破患者120 例,探讨了sICAM-1、IGFBP-1 的表达及其诊断绒毛膜羊膜炎的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在我院治疗的胎膜早破患者120 例为观察组,其中足月胎膜早破患者72 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48 例;合并绒毛膜羊膜炎患者58 例。纳入标准:⑴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研制的标准[5];⑵年龄>18 岁;⑶均为单胎妊娠;⑷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⑴合并有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等其他并发症;⑵合并有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肝肾功能障碍、精神疾病等其他基础性疾病。 同时选取健康产妇120 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检测方法 采用ELISA 法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 采用十字交叉的方法进行sICAM-1、IGFBP-1的测定,采集孕产妇宫颈分泌物3ml,1000r/min 离心10min,搜集上清液,采用碳酸盐缓冲液进行抗原稀释,加入96 孔的酶标板中,盖好酶标板盖后置于4℃冰箱过夜,蒸馏水冲洗3 次,每次5min,轻轻叩击酶标板甩干。 每孔中加入5%的脱脂牛奶200μl, 置于4℃冰箱过夜, 蒸馏水冲洗3 次, 每次5min,加入稀释好的抗体(购自abcum 公司 批号:20083845 浓度1:800), 蒸馏水冲洗3 次, 每 次5min,每孔中加入100μl 的底物,显色后在酶标仪上进行吸光度的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 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 诊断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评价。 检验水准α=0.05。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宫颈分泌物sICAM-1、IGFBP-1 水平 观察组宫颈分泌物sICAM-1、IGFBP-1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宫颈分泌物sICAM-1、IGFBP-1 水平
2.2 观察组足月和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宫颈分泌物sICAM-1、IGFBP-1 水平 足月和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宫颈分泌物sICAM-1、IGFBP-1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足月和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宫颈分泌物sICAM-1、IGFBP-1 水平
2.3 观察组是否合并绒毛膜羊膜炎患者宫颈分泌物sICAM-1、IGFBP-1 水平 观察组合并绒毛膜羊膜炎患者宫颈分泌物sICAM-1、IGFBP-1 水平明显高于未合并绒毛膜羊膜炎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2.4 ROC 曲线分析 宫颈分泌物sICAM-1、IGFBP-1 判断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8 (95%CI:0.751~0.905)和0.791(95%CI:0.711~0.871),P<0.05,截断值分别为54.11μg/L 和7.82ng/ml, 灵敏性分别为65.50%和82.80%,特异性分别为91.94%和61.29%,见图1。
表4 观察组是否合并绒毛膜羊膜炎患者宫颈分泌物sICAM-1、IGFBP-1 水平
图1 ROC 曲线分析
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后未及时预防使用抗生素或者阴道内菌群的失调,均能够促进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在破水时间较长的孕产妇中,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病率可进一步的上升[6]。 临床上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不仅能够导致新生儿临床结局的恶化,同时还能够增加孕产妇产褥期感染及宫腔感染的风险[7,8]。 宫颈分泌物局部细胞因子的检测,具有方便经济的特征,能够在绒毛膜羊膜炎的诊断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虽然肿瘤坏死因子a 或者白细胞介素6 能够在绒毛膜羊膜炎的诊断过程中发挥作用,能够提高绒毛膜羊膜炎的诊断灵敏度。 但部分研究者发现,依靠肿瘤坏死因子或者白细胞介素6 评估绒毛膜羊膜炎发生风险的漏诊率较高,可超过25%以上, 同时其诊断的假阴性率也明显上升[9,10]。 本次研究通过对于绒毛膜羊膜炎患者宫颈局部分泌物中不同细胞因子的分析,能够为临床上绒毛膜羊膜炎的诊断提供简便性的指标。
sICAM-1 是粘附及趋化相关因子,其能够通过诱导下游炎症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0 或者白细胞介素6 的激活,进而促进胎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基础方面的研究显示,sICAM-1 能够提高下游中性粒细胞酶的激活程度, 促进中性粒细胞酶的释放,进而导致胎膜组织分解速度的上升;IGFBP-1 是胰岛素生长相关因子,其不仅能够参与到胰岛素生理功能的发挥过程,同时还能够影响到炎症反应或者自身免疫性损伤过程[11]。 部分研究者探讨了sIC AM-1 在胎膜早破或者绒毛膜羊膜炎患者体内的表达情况, 认为sICAM-1 的表达上升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密切相关[12],但缺乏对于sICAM-1、IGF BP-1 的诊断学价值分析。
本次研究发现,在胎膜早破孕产妇宫颈局部分泌物中,sICAM-1、IGFBP-1 的表达浓度均明显的上升,高于正常对照组孕产妇,统计学差异显著,提示了sICAM-1、IGFBP-1 的高表达均能够影响到胎膜早破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主要考虑由于胎膜的破裂,阴道内菌群的逆行性感染,能够显著促进胎膜局部的炎症性损伤,进而加剧sICAM-1、IGFBP-1 的合成和释放。 在未足月或者足月胎膜早破孕产妇中,sICAM-1、IGFBP-1 的表达并无明显的差异,提示孕周本身与sICAM-1、IGFBP-1 的表达并无关联。本次研究重点探讨了sICAM-1、IGFBP-1 的表达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发现在发生了绒毛膜羊膜炎的孕产妇中,宫颈分泌物局部sICAM-1、IGFBP-1 的表达浓度明显上升,高于未发生绒毛膜羊膜炎的孕产妇,统计学差异显著,提示了sICA M-1、IGFBP-1 的高表达能够显著影响到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 汇总分析不同的文献,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理解[13,14]:⑴sICAM-1 的高表达能够通过诱导下游炎症性信号通路NF-KB 的激活,进而促进胎膜或者绒毛膜的炎症损伤风险;⑵IGFBP-1的表达上升能够通过提高下游金属基质蛋白酶的激活程度,促进其对于绒毛膜间质细胞的分解,进而诱导炎症性因子的播散,提高了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风险。 马锦琪等[15]研究者也发现,在发生了绒毛膜羊膜炎的孕产妇中,IGFBP-1 的表达浓度可平均上升40%以上,在合并有宫腔感染或者胎儿宫内感染的孕产妇中,IGFBP-1 的表达浓度的上升更为显著。 诊断学价值分析可见,sICAM-1、IGFBP-1 浓度超过54.11μg/L 和7.82ng/ml 时,其在诊断绒毛膜羊膜炎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仍然存在漏诊和误诊的风险。
综上所述,在发生了绒毛膜羊膜炎的胎膜早破孕产妇中,宫颈分泌物中sICAM-1、IGFBP-1 的表达浓度明显上升,同时sICAM-1、IGFBP-1 的表达能够为临床上绒毛膜羊膜炎的诊断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