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文化视域下的盐城城市精神

2020-09-07 08:05仇玉文
文教资料 2020年18期
关键词:盐城

仇玉文

摘   要: 盐城地区拥有几千年的海盐生产历史,海盐地区的每寸土地、每个建筑、每种生产等都打上了浓郁的盐卤味,城市的每个地名、每个街道都带有浓重的“咸”味,形成了独特的盐民俗文化和盐民间文艺。如今海盐文化已深深融入盐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融入盐城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应当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敢刚毅的盐城城市精神,打造盐城海洋文化品牌,不断提升盐城的城市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 海盐文化    盐城    城市精神

盐城是一座长期被盐卤浸泡的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盐城。在长期发展中海盐文化已经深深融入盐城之中,成为盐城城市文化的灵魂。从古老的范公堤、母亲河串场河等都可以窥见海盐曾经辉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文精神。应当从海盐文化出发考察盐城城市精神,把握盐城城市精神的内在本质,推动盐城城市文化繁荣发展。

一、海盐文化是盐城地区的地域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盐城发展史是一部海盐生产史,因为海盐地区的每寸土地、每个建筑、每种生产等都打上了浓郁的盐卤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盐文化。就盐城而言,城市的每个地名、每个街道都带有浓重的“咸”味,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也为盐所浸泡,形成了独特的盐民俗文化和盐民间文艺[1](56)。

(一)盐城地区最常见的地名。进入盐城以后,我们可以发现路标、集镇、街坊中与海盐生产有关的地名特别多,如“咸”“盐”“场”“灶”“仓”等,这些地名往往与海盐生产和海盐生产管理等相关。以“场”为例,盐城地区曾经有着星罗棋布的盐场,这些盐场逐渐演化为当地的地名,如盐城北郊的新兴、刘庄、白驹、东台等,就是“新兴场”“刘庄场”“白驹场”“东台场”等盐场发展而来的。以“团”为例,“团”原来是盐城地区的海盐生产组织,在盐业生产中有“聚团共煎”的传统生产方式,在草堰场、斗龙港东岸等处设有东团、南团、西团、北团等。明清时期盐城地区的基本生产单位为灶,由此产生了头灶、三灶、六灶、沈灶等乡镇。“总”是盐场中灶民聚居的单位,各个盐场有若干“总”,因此海盐地区的许多乡镇仍然保留着一总、二总等地名,许多自然村仍然以“总”命名。“仓”是存储海盐的盐仓,明清时期盐仓多建于集镇之上,因而盐城地区的许多乡镇都以“仓”命名,如东台三仓镇就是盐商设置的盐仓所在地。“丿(● )”是灶民煮盐时的生产工具,所以盐城地区的许多地名都使用了“丿(● )”,如“曹丿”“华丿”等。这些与海盐生产相关的地名成了盐城文化的“活化石”,也成为盐城海洋文化的一个独特有趣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

(二)独特的盐民俗文化。盐城地区处于沿海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并不好,人们多依靠生产海盐、贩卖海盐等维持生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特的盐城海洋文化,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2]。几千年来盐城人民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活和劳作,依靠生产“五味之祖”的海盐维持生计,并最终形成了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生产生活习俗,也为苏北民俗文化增加了一道风景线。有史书记载,盐城地区的第一任盐官是东汉时期的盐渎县丞孙坚,在北宋年间晏殊、范仲淹等贤臣都在盐城地区做过盐官。在盐官和盐商眼中,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是盐业祖师,盐官和盐商有挂管仲的画像、期望管仲保佑盐业生产顺利的传统。但在盐民眼中,龙王爷才是与他们利益直接相关的,龙王爷保佑的话,他们就能够多得利,每年六月初六,盐民们都会给龙王爷过生日,每年正月十五都会给龙王爷烧纸。此外,盐场的盐民最期盼的是烈烈炎日、常年刮风,因为这样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海盐,所以盐民们都有祭拜太阳神的习惯。盐民们的海盐生产强度比较大,要经历晒灰、挑灰、淋卤等环节,往往以每家每户为生产单元,女性在海盐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盐民们很少歧视女性。

(三)悠久的盐民间文艺。盐城是江苏省著名的淮剧之乡,也是淮剧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全国淮剧艺术团体中盐城几乎占据一半,淮剧就来源于盐城地区盐民们的生活。在传统社会中盐民生活于社会最底层,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海盐生产劳动,还要遭受盐吏、把头、灶长等的盘剥和压迫,在盐场上整日劳作不停,使他们无法排除内心的苦难和压抑,就以曲调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明清时期,徽州盐商来到盐城收盐,同时带来了徽州文化和徽州戏曲,艺人们在民间小调、童子戏等基础上逐步发展出了盐淮小戏。民国时期徽戏与盐城民间戏曲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淮剧。此外,盐城地区还有许多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清代诗人吴嘉纪就有反映盐政腐败和盐民疾苦的作品,在《陋轩诗集》中吴嘉纪对盐城地区盐民的辛苦劳作和盐吏的作威作福等进行了批判。盐城地区的歇后语、俗话中有着鲜明的海盐文化意味,如盐禀上冒气——咸(闲)气;咸肉汤下面——不用盐(言)等,这些都反映了盐城地区独特的海盐文化。

二、海盐文化对盐城城市精神的影响

(一)艰苦奋斗是盐城城市精神的文化底色。任何民族精神、地域文化都不是凭空而来或臆想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中形成的。同样盐城的城市精神也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要准确把握盐城城市精神就必须深入发掘盐城的历史传统、民风民俗等。几千年来盐城地区的先民们长期依靠生产海盐维持生计,他们被编入“灶籍”,属于社会的最底层。在海盐生产中需要挖沟开渠,将海水引入亭场周边,在合适的地点修建沟渠、灶舍等,但是海潮常常是“喜怒无常”的,海潮大了,有可能淹没亭场;海潮小了,进入不了亭场,使盐民们比农民生活得更艰辛。比如盐民们生活的地方多是淡水资源较少,除了芦苇、盐蒿等少数植物外,其他植物往往难以生长,盐民们只能用盐与官府换粮食。恶劣的生存环境淬炼了盐民们的生存意志,他们能够不畏艰险、埋头苦干、负重前行。所以说,艰苦奋斗不仅是海盐文化的精神内核,还是盐城城市精神的底色[3]。

(二)勇敢刚毅是盐城城市精神的重要内容。从文化发生学视角看,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形成与特定地区的地理环境、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等密切相关。盐城地区地处东南沿海,拥有无穷无尽的海水资源,但是治理多是沿海滩涂,不适合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当地人多以煮盐为生。与中原地区的农民不同,盐城地区的盐民的生存条件更恶劣,他们不仅要面对飓风海潮等自然灾害,还要应对灶头、盐吏等的盘剥和压榨,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盐民们形成了不怕冒险、不怕斗争、勇敢刚毅的性格和习惯,这种勇敢刚毅的性格深深融入盐城文化之中,成为盐城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古代社会盐城地区多是边远之地、荒蛮之地,是人们躲避战乱或朝廷流放犯人的地方,如汉武帝时期东瓯王举国搬迁至江淮地区,其中一部分人就到了盐城地区;晋武帝时期,无地农民迁往盐城地區;元朝末年战乱频发,许多人为逃避战乱,到了盐城地区。显然,盐城地区的原住民并不多,多是为了逃避战乱或被流放的人,当人们来到这里以后,不得不与恶劣的生存环境做斗争,使盐城人形成了勇敢刚毅、勇于反抗的性格。据史料记载,宋末盐城爆发了卞整起义,元末爆发了张士诚起义,民国初年盐城出现了罢灶斗争等。

(三)团结协作是盐城城市精神的重要特色。与传统农业生产不同,海盐生产是一种手工生产活动,需要盐民们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盐民们形成了相互团结的文化传统。唐宋时期为了更好地控制海盐生产,防止税收流失,官府将煮盐工具制作成非常大的盘铁,直径在1.5米到3米,重量在2.5吨左右,每次开煎时需要多家集合在一起,数灶轮流操作,形成了“团煎共煮”的优良传统。对盐民而言,一般在暑天、旱季举火,一旦开工就是昼夜不停,需要多家多户轮流作业,促使盐民们养成了互帮互助、相互协作的习惯,并深刻影响了盐城人民的精神气质,使盐城人民具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海盐文化视域下盐城城市精神塑造

盐城城市精神是一种以盐城文化主要内容的城市文化精神,它以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敢刚毅等为主要内容,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海洋文化。在文化软实力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应当充分挖掘盐城的海盐文化,打造盐城海洋文化品牌,不断提升盐城的城市文化软实力。

(一)发挥海盐文化优势,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盐城文化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煮海为盐的海盐文化,也是一种勇于冒险、敢于拼搏的盐城海洋文化。在盐阜大地上仍保留诸多海盐文化的遗迹遗址,成为推动盐城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盐城市应当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定位于“盐”上,努力做大做强海盐文化,打造海盐文化品牌,不断凸显盐城的海盐文化品牌。如应当对海盐文物、海盐遗址等进行修复和完善,整理和修葺中国海盐博物馆;应当对东台安丰古街古盐运码头、大丰草堰古盐运集散地等进行修正和复原,进行市场化开发和商业化运作,打造海盐文化旅游品牌。此外,还应当挖掘盐城地区的煮盐、贩盐、运盐等生产设施、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等,再现明清时期的娱乐街、水城、水云阁等,打造盐城文化旅游品牌,不断提高盐城海盐文化的知名度。

此外,文化持久发展的动力源于大众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而非束之高阁的典籍。同样盐城海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盐城人民的广泛参与和主动创造。学者潘什梅尔认为,城市不仅仅是空间景观、人口密度等,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历史文明等。在盐城城市精神塑造中,应当以“盐”为中心规划盐城的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城市功能等,将雕塑、花坛、栏杆、广告牌等都融入海盐文化的思想主题,将海盐文化深深融入每个盐城人的心里。还应当通过自媒体、电视、报纸等宣传盐城的海盐文化、城市精神等,打造独特的盐城城市精神[4]。

(二)弘扬海盐文化精神,推动盐城繁荣发展。盐城市政府在2006年就将“海盐文化”作为盐城市的文化名牌,这种清晰的文化定位为盐城城市精神培育和盐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盐城处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要位置,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盐城市应当以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敢刚毅的盐城城市精神为基础,推动盐城经济社会大发展和大繁荣。比如可以利用盐城海盐文化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盐城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产业,打造盐城文化旅游品牌。还应当对盐城海盐文化进行提炼和总结,编写盐城文化旅游手册,为盐城海盐文化推广创造良好条件;设计盐城海盐文化纪念品,策划盐城海盐文化体验项目,打造海盐文化纪念品等,以更好地推动盐城的繁荣发展。此外,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提高到了重要战略高度,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等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责任。盐城市共有4千多平方公里滩涂,响水、射阳、东台等县市都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这里不仅是丹顶鹤、麋鹿的家园,还是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所以,可以将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敢刚毅的盐城精神融于生态旅游事业中,打造绿色盐城、文化盐城和生态盐城。

海盐文化是一种以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敢刚毅为主的海洋文化,深深融入盐城人民的思想和血液之中,成为盐城城市精神的文化基因,也成为推动盐城城市文化建设、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应当大力发掘历史悠久的海盐文化,打造以海盐文化为基因的盐城城市精神,推动盐城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软实力提升。

参考文献:

[1]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盐城市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6.

[2]吴艳玲.论城市精神的培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1(19).

[3]徐贵耀.海盐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当代价值[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4]钟冠宇,姜明栋.鹽文化对城市精神塑造的影响机制与时代价值——以自贡和盐城为中心[J].盐业史研究,2018(2).

本文系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平台——盐城地方文化研究所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盐城
盐城美食话“三醉”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盐城串场河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