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

2020-09-07 03:20冯婧泽罗绍芳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信息

冯婧泽,罗绍芳

(1.赣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2.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0)

新媒体的普及与应用不仅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等方面,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人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获取日常信息,与外界保持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大学生是新媒体技术的重要接受主体,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个性张扬,反对单一的知识信息传授,追求多样化。但是,面对庞大的信息数据,大学生难免会迷失方向,缺乏正确辨别信息的能力,且自制力弱,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煽动,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题。不可否认,新媒体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它有传统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如何规避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潜在风险,以它优越的特性来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出困境,并使之契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这就需要在“激发动力”“破除阻力”“提升能力”等方面着力。

一、以新媒体为中介,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动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单向的课堂知识传授为主,即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僵化、单一的模式,难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想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方式,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需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动力分为多个层次。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需要,“不论是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均具有永不满足的特性。因此需要不仅是驱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动力,而且是维持其持续进行的动力,”[1]以需要为动力,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受教需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规律表现为:需要—动机—行为,人的各种活动都依赖于需要这个重要心理基础,是人进行活动和个性形成的基本动力。对此,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需要进行划分,以便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能更好地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发。如表所示:

表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需要分类

需要说明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体需要的划分中,这些需要并不是从低到高依次满足的,而是并存的,并不会因为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而消失,而是处于被支配或从属地位。新媒体要想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需要,就要激发思想教育工作主体的精神、情感、实践动力。

(一)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践需要为人生存所必需,然而精神需要常常支配着实践行动。精神需要对应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认识与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及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观点中的发展需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精神追求却变得匮乏。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不管发展到哪个阶段,精神需要都伴随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始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不能离开精神需要只谈物质需要,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相互促进而存在的,物质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精神需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支柱。

信息社会里人们娱乐生活丰富多样,新媒体网络作为信息传播交流的平台,能开阔人们的眼界,引起学生的缺失感,进而激发人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让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跟新媒体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入到时事政策、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等方面。将新媒体传播与榜样示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由此出发,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该固守传统,一味强调说教,单纯地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而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打心底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性。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根据自己的实践、情感和精神需要自觉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科学的理论指导。高校也应该充分意识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中,新媒体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要强化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官方化,保证学生获取信息的科学性。

(二)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情感动力

情感需要对应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归属与爱的需要与尊重需要以及马克思关于的人的需要中的享受需要。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需要并不局限于享受到爱与被爱、获得归属感等方面,还包括知、情、意、行等道德情感方面。思想政治课程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程,品德培养的目的在于促进人性的发展,这个过程不是外在的道德要求的强加,而是“主体自觉将外在的道德准则内化为自身情感需要,是一个从遵从、认同到内化的过程。”[3]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品德培养中主要存在偏重道德认知和道德说教、忽视受教主体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的内化问题。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道德风气恶化、不良道德现象频发及部分人道德素质下降等问题,关键在于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培养缺乏实效性。

针对当前道德培育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广泛性和时效性的特性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引导受教育主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以新媒体传播过程的愉悦性和渗透性来满足受教主体的情感需要。关键要明确情感投入与品德培养之间交互性,激发道德接受主体的情感需要,促进道德规范的内化。

(三)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实践动力

现代社会,新媒体是我们与外界沟通、获取新资讯的主要工具,代表的是新事物,是人们获取认识的重要途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显著的特性,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在实践中产生了认识的需要。”[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激发教育主体的实践需要。实践需要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及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的生存需要具有逻辑意义上的一致性。在信息社会,实践需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马斯洛和马克思认为的衣、食、住、行的需要和满足,而是延伸出个体能根据自己现实的需要去搜寻、整理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这是个体在信息社会中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从事高校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的主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使得教育工作者存在着对工作目标预期值停滞不前、缺乏创新意识、对工作前瞻性意识薄弱等弊端。因此,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动力要以新媒体为中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让教育工作者自觉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切体会教学工作实践创新的急迫性,明确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工作定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实践需要主要是指学生在实践过程遇到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时,从而产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需要,如大学生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政治生活的需要。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参与这些政治生活的机会不多,导致学生时常会把思想政治课看成高高在上却用处不大的学科,并且反感课堂上的理论灌输,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表现出艺术性。对此,要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实践需要,以学校为社会的雏形,建立完善的学校管理、监督与新媒体相互连接的参与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产生认识的需要。以此为动力,自觉通过新媒体来开阔自己的视野,自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头脑,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二、以新媒体为工具,破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阻力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传统学科,而在科学技术深度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新媒体互联网的优势,其缺点已经暴露无遗。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无法破除途径单一、理论性强、目标的长期性、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及工作对象的狭隘性等弊端。而新媒体作为一个交流平台,具有交互性、广泛性、时效性、多样性等特点。“如何用最新的技术来拓展知识信息的传播途径、提高传播效率”,[5]就需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破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矛盾的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体现在不同方面,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一定阻力。新媒体具有交互性的特征,其输入和输出过程的多样性决定了新媒体链接范围的广泛性,可以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可分为教育对象、教育者、教育过程的复杂性。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成分及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等呈现多样化,这种多样性带来了大学生思想的复杂化。因此,对于教育对象的复杂性,第一,要突破空间限制;第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第三,利用HUL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随着移动客户端的快速发展,思想教育工作者触达青年群体的通道极大丰富。对于简单的沟通,可以通过 QQ、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而相对复杂的沟通和教育内容的传播,可以通过博客、电子邮件、公众号等方式完成。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可以通过网络得到及时响应。

其次,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学任务的多样化和教师队伍自身出现的新变化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矛盾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师队伍思想和组织上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状况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了阻力。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复杂交错的环境中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自觉运用新媒体及以自身为榜样来带动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新媒体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和熏陶。并且自觉运用互联网时代特有的开阔视野,从新的角度出发选取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正确看待新媒体的优势与不足,利用新媒体传播正确的思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最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其目的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是要使学生真学真信真用,实现“知—信—行”的转化。[6]对于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可以利用网络空间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准确定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困惑,免去现实思想政治工作中生硬、僵化的尴尬,从而在教育过程中能有的放矢。

(二)破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的单一性

受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其他途径为辅,教学方法单一,无法脱离以灌输为主导的权威主义教育模式,使得培养目标和道德发展评价标准也以单一化的行为规范为主。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的单一性,新媒体多样性的优势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首先,要利用网络空间突破课堂时空界限,实施项目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模式,利用网络空间进行学习评价和问题诊断,开展差异性和个性化教学与指导,改变教学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形式。但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远远不够,还应拓宽互联网教育空间,如搭建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其次,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是新媒体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交流平台,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设置答疑解惑栏目,实现从实体课堂到网络课堂相互补充,全方位、多渠道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再次,将榜样示范法与新媒体结合起来,使现实中的良好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想观点在官方媒体中发布,既扩大了传播范围,又不失科学性。

(三)破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的狭隘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于学校这个范围,在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大家庭时,思想政治教育似乎就不存在了,也就没有人会重视,而新媒体传播的时效性和广泛性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由于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给人“洗脑”的不良风气,家长不重视,其他教师不在乎,思想政治教师孤军奋战,最终连思想政治教师也会产生自我怀疑,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摇摇欲坠。大学生毕业后将会成为未来千千万万家庭的主体,而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所思所想及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因此,父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重视会深刻地影响孩子对该学科的兴趣。对于这一问题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

首先,要想稳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就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建成终身教育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新媒体网络将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可能会因为思想政治课相对比较容易而对其产生了兴趣,这时父母会劝告学生应该多花时间在其他学科上,认为这门课程在中考中比分较低,平时背一背就可以了。这种现象不止存在于初中阶段,大学阶段也较为普遍,很显然学生跟家长都只重视考试分数,忽视了这个过程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形式的创新上发挥个体创造性,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利用新媒体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在评价标准上降低考试分数的比重,将考试与平时的行为表现结合起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

其次,应创办网络学习活动。网络是一个大舞台,能够最大限度地传播信息,其形式也比较隐蔽。如近期在抖音短视频上爆红的复旦大学陈果博士,她的讲课视频在抖音上深受广大网友的喜爱,这便是传统教学与新媒体结合的成功案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隐蔽性是不谋而合的,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追星”心理,邀请各类学术专家开展不同主题的报告讲座,或者借助大学生追求“话语权”的心理,举办有教育意义的思想政治网络辩论或者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7]

要改变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见,关键在于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认同并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他们是改变未来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看法的重要主体。同时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的广泛性和实效性,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校门,散播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逐步建成稳固的思想政治终身教育体系。

三、以新媒体为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以自身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社会交往为基础,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理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人是贯穿于这个过程的主体,这个主体既包括教育者,又包括受教育者。因此,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于运用新媒体平台来锻炼和提升教育主体各方面的能力。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如何利用互联网媒体平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是现代人的一项重要技能,即主动吸取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过程。新媒体具有传播范围广泛的特性,其浏览获取信息的过程的广阔性有利于锻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获取信息的能力。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除了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吸收之外,还要进行系统科学的培训。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学会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还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新媒体的运用,获取学生感兴趣的领域的知识,吸引学生的关照力。

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必须“多才多艺”。要通过微博、微信、QQ、论坛的运用以及开设个人微信公众号等,保持线上线下的协调一致,以便与受教育者融为一体,使自己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易于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品德。除此之外,由于大学生群体大多是处于18~22岁的青年,与教育者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代沟,在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教育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善于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收集学生感兴趣领域的信息,如学习一些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减少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以便于进行更深层次的互动。

受教育者要想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勇于深入繁杂的信息数据中培养自己获取信息的意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方便、快捷地传播必要的信息。其次要学会充分利用校园信息环境,在学校信息平台上积极参与交流互动,使学校的信息交互平台成为师生和同学之间思想交流的驿站和感情沟通的心房。最后是要自觉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但其信息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学会处理不良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懂得如何抵制不良思想的诱惑。

(二)锻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辨别信息的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多元文化正在形成,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信息共享和文化融合,同时也给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渗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在新媒体环境下受到冲击,信息和表达的自由化使得散布激进的言论、虚假消息的现象司空见惯,严重影响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正是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而在这种复杂的信息环境下可以更好地锻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辨别信息的能力。具体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首先,要加强对正面信息的宣传。第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第二,营造健康的校园信息环境,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意识。第三,举办校园网络信息辨别宣传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查,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和主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先导作用,通过营造网络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学生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人们经常会在繁杂的信息面前失去判断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正规,官方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从根源上保证信息的科学性。

其次,加大对负面信息的打击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反复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8]因此,要严厉打击对互联网中意识形态的渗透、丑化国家形象、党的不良信息以及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黄色、暴力、色情、不良意识形态等信息,净化网络环境,还人民一个清新整洁的网络空间。

再次,正确引导中层信息。中层信息是指那些没有明显向好的方面或向坏的方面的发展趋势的信息,需要引导这些信息向服务社会方向发展。而学生作为使用这些信息的主体,具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学生还不完全具备辨别这些信息的能力。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提升自身思辨、鉴别、自我控制、质疑能力。在面对网络讯息时,思考信息的真实性、鉴别信息正确与否、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自觉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方法论武装头脑,闲暇时间浏览国家权威部门官网发布的消息,提高辨别能力。大学生应该明白终有一天自己进入社会,面对的信息环境并不像学校那样完全真实,不像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那样严谨,应该学会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质疑信息的真实性,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运用唯物辩证法看待网络信息。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新思维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具有相对稳定性,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实效性弱。而新媒体传播速度快捷的特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维周转能力得到了强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创新成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始终契合历史发展。

首先,教育者要在内容上进行创新思维,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利用新媒体传播的速度将学生的目光引向现实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国内、国际,着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积极奉献精神,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

其次,教师要破除传统的课堂教学思维,着力将新媒体的快捷性与个体的创造性进行有机结合,运用新媒体信息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各种形式的演绎,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培养受教育者应对新事物的反应思维能力。”[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0]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态度,破除传统的课堂教学思维模式,将新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亟需探索并解决的问题。

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无论是课堂上的学习还是平时所听的讲座以及其他场合的重要讲话,接受和熏陶都是最常见的受教方式。因此,受教育者要想提高思维能力,应借助新媒体这一媒介,化被动为主动。自觉运用手机浏览新闻资讯、时政热点,积极参与网上学习新思想活动,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将目光锁紧国内国外重大会议,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全方位提高思维能力,实现“新媒体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多样化与实效性”。[11]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信息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