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视角下高校“水课”现象的产生机理及治理对策

2020-09-07 05:42田华文李艳萍
关键词:评教损益收益

田华文,李艳萍

(山东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2018年6月28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高校还存在一些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水课’”,“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1)参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806/t20180621_340586.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9年10月6日。。自此,大学“水课”一词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媒体广泛报道。打造“金课”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共同问题,打造“金课”的前提必然是首先杜绝“水课”。然而“水课”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杜绝?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并给出科学的解释。

一、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一)“水课”的概念

目前,对“水课”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太多的探讨,规范的定义自然也无从谈起。上述陈宝生部长的讲话中强调“水课”是“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课程。对此可作更进一步的解读:第一,内容陈旧也往往意味着课程空洞、乏味,与时代脱节,毫无吸引力;第二,轻松易过即意味着考核要求低,没有挑战性;第三,内容陈旧空洞且轻松易过的课程往往缺乏深度,远离学科发展的前沿,也与时下社会的现实需求不符;第四,授课质量与教师直接相关,内容陈旧也即意味着教师没有根据学科发展和时代需要及时更新内容,依然用多年前的教案敷衍塞责;第五,就教师的教学态度而言,严格和认真是相辅相成的,严格的教师往往会很认真,认真的教师也会很严格,而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课程其授课教师显而易见,既不严格,又不认真。总之,概括“水课”的特征集中体现为两个方面:①课程本身内容陈旧空乏、无吸引力,且考核要求低、轻松易过;②教师方面教学态度不够认真也不够严格,教学常敷衍了事。

(二)文献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大学“水课”现象由来已久,学术界也已进行过一些研究。2011年北京大学内部的一项调查就指出高校的通选课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教师态度不认真,教学内容陈旧,照本宣科的‘水课’”[1];陆国栋等针对浙江大学的研究也发现,该校的核心课程中存在“水课”,并概括了“水课”的一些特征,如要求低、学习效果差等[2]。陆国栋的另一项研究则分析了“水课”存在的环境因素,并提出治理“水课”的若干途径,如严格要求,重视过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等[3]。沈晴等的调查则揭示了学生对“轻松好过”的期待会改变教师的授课态度[4]。更加深入的研究来自陆一,她基于对通识课的调查数据,通过对授课质量的定量刻画提出识别“水课”的工具,并对导致“水课”的体制机制因素作了分析[5]。其余范江涛[6]、Jhony Choon Yeong Ng[7]等都对“水课”的成因以及治理作过研究,前者从学生需求、课程自身以及教师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从制度和教师两方面予以改善;后者观点基本类似,但对“水课”的成因方面更突出课程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态度。其他还有一些与“水课”有所交叉的研究,如陈星宇、张春勇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对课堂严格考勤的态度,并进一步观察实施严格考勤后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8];周翔、谢鸿存同样基于调查,对大学课堂是严格还是自由作了辩证思考,并指出严格管理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较大的意义[9]。

上述梳理可以看出:第一,学术界基本认同“水课”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类高校的各种课程当中;第二,对“水课”的理解大同小异,质量差、要求低是其基本特征;第三,对“水课”现象的成因理解有所不同,但基本不外乎制度环境、课程内容、学生态度以及授课教师等几个方面;第四,对“水课”现象的治理方面,多是强调制度建设和教师两个途径。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学术界对“水课”现象的研究成果虽然不多,但也较为全面,尤其是对“水课”现象成因的解析,制度、教师、学生等几个方面都有提及。值得一提的是,这三者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影响,尤其是在特定制度之下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深刻的互动,这种互动与“水课”现象的产生是否有相关性?可以作这样的思考,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制度的设计者,其初衷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但缘何具有教育责任感的教师和以学习知识为主要目标追求的学生相遇,会出现大面积的“水课”呢?单纯归结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似乎过于简单化。本文尝试从博弈的角度分析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大学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寻找“水课”现象出现的原因,并进一步探寻治理途径。

二、“水课”现象的产生机理:基于博弈的分析

“水课”现象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原因,很难将责任简单归咎于教师、学生或其他的任何一方。前期的研究也已发现,学生对“水过”(即轻松通过考试)的期待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降低对课堂的要求。当然,在大学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更为复杂的利益关联,双方存在一定程度的博弈。博弈理论是专为解释人与人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而生,因此从博弈的视角构建大学课堂上“水课”产生的解释框架有其科学依据。

(一)博弈的环境分析

博弈环境是指支持或影响博弈活动的外部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法律因素以及管理因素等。博弈的环境构成了博弈的游戏规则,并决定了博弈各方的成本收益状况,从而进一步影响策略选择。为了使分析更为简洁和清晰,本文将大学课堂师生博弈的环境因素分为两个方面:教育共同体外部的环境和教育共同体内部的环境,分别简称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1.外部环境。上述提及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类外部环境,都或多或少地会对师生博弈产生影响。其中较为明显的外部环境有,第一,受经济环境影响的就业环境。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比较严峻,但大学的学习成绩与就业的相关性不强,这一现实对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不小影响。第二,物质环境。受益于我国快速稳定的经济发展,我国大部分家庭的生活水平都已经达到小康,甚至一定比例的家庭已经实现富裕,父母普遍都可以为子女提供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大学生的生活及就业压力相比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了很多。第三,文化环境。当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优秀文化固然是主流,但是娱乐至上、骄奢淫逸等文化糟粕也在社会上蔓延,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再加上物质上的便利,大学生沉迷手机、网络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上述便是对师生博弈影响较为明显的外部环境。

2.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比,内部环境的影响则要更为直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本科教育“严进宽出”的办学格局。严进宽出是我国本科阶段教育的最基本特征,尽管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由1978年的1.55%跃升到2018年的48.1%;在校生总体规模也由85.6万人跃升到3779万人。“严进”现象实际已大有改观,但“宽出”现象却越演越烈。当前我国只有少数高校毕业率在90%以下,如复旦大学本科生毕业率约88%,其余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率都在90%以上,部分达到100%。对比国外高校,毕业率普遍在60%~80%之间,如英国78.85%,法国67.52%,德国74.90%,美国高校的毕业率更低,六年毕业率仅略高于50%,四年毕业率不到40%[10]。比较而言,我国本科生毕业率确实非常之高,学生毕业的压力自然也非常小。

(2)“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是由来已久的话题,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过度的“重科研,轻教学”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尽管教育部门采取过各种措施试图有所改变,比如2018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等多部门开展的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专项行动。但是客观的事实是高校的核心利益,如学科评审、学位点申请以及国家项目申报等,主要的参考依据依然是其科研实力,在此导向下教师评价重科研,甚至唯科研的状况短期内恐难以改变。

(3)以学生评教为主的教学评价办法。重科研除了因高校自身的利益诉求外,另一个客观事实是对教学工作的评价不容易做到客观和量化。许多高校都对此有过探索,但始终难有一种具有公信力、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评价体系。绝大部分高校的做法依然是依赖学生打分的方式来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不仅如此,尽管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但教学依然被纳入到了教师的评价范围当中。上述陈宝生部长的讲话中就提到,“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对教学工作的要求要硬一点,教学工作达不到平均水平,就不能晋升职称”。目前这一精神已被很多高校落实,学生对教师的评教也不再是可有可无了。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对大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博弈环境作简要概括:对学生而言,学习的动力和压力都较为不足;对教师而言,教学的动力要弱于科研,但学生的评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利益。

(二)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及损益分析

1.教师方的策略选择及损益分析。根据前述对博弈环境的分析,当前对大学教师的评价依然以科研为主,对教学的评价既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大学教师在对待教学的态度上有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可宽可严,可认真负责也可敷衍了事。通常情况下,严格要求学生,则首先便要严格要求自己,也即是要认真备课、上课,保证教学质量;相反,上课不认真、教学质量差,对学生的考核要求自然也会无限降低,也即是“放水”。无疑只有前者才能产生“金课”,后者只能导致“水课”。为使分析简化,我们把教师的策略选择分为两种:“严格”和“放水”。

由于博弈论的分析基础是理性,即假定所有的参与者都是理性人,以最小最大化(成本和风险最小,收益最大)原则作为行动指导。因此在分析时只考虑物质层面的损益,价值层面的部分,如责任、尊重、热爱等都予以忽略。基于对教师的两种策略以及前述对博弈环境的分析,教师的损益可由两部分构成。

(1)评教成绩。如果将各类收益的最大值确定为10,损失的最大值确定为-10,由于当前对教学的普遍轻视,所以尽管高评教成绩会给教师带来一部分收益,比如声望、自我满足感等,但显然此收益并不高,因此将其最大值确定为5。相应的,低评教成绩也会给教师带来一部分损失,但现实中因低评教成绩带来重大利益损失的教师少之又少,因此,此部分的损失最大值定为0。如果评教成绩的损益值用X1表示,则X1=0~5。

(2)时间和精力。由于认真上课、精心备课都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不同策略的选择会导致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有明显差别。考虑到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认真上课会付出一定的机会成本,也即是无法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收益更高的科研工作中,因此教师在这里会产生损益。当然,在科研上投入时间和精力并不意味着必然会产出成果,所以这部分的损益值也不应太高,最大值和最小值同样确定为5和0。用Y1表示,即Y1=0~5。

2.学生方的策略选择及损益分析。当前高等教育的大环境是“严进宽出”,大学生毕业的压力普遍较小,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态度也有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可以认真听课,努力学习;也可以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因此,学生的策略选择也有两种:“努力”和“懈怠”。同样基于两种策略选择和前述的博弈环境分析,学生方的损益也由两部分构成。

(1)收获知识。毫无疑问,学习知识是学生读书学习的最主要目的,因此该项赋值理应更高,设定为8。在该项目上不会产生损失,因此最小值为0。用X2表示,即X2=0~8。当然,知识对不同的学生而言会存在效价的差别,“努力”的学生相比于“懈怠”的学生对知识效价的认可度无疑要高。

(2)轻松通过课程考试。花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便可以通过课程考试,并能获得不错的成绩,这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收益。此项收益更多的价值体现在“轻松”,与收获知识相比赋值理应要小,设定为5。在该项目上可能会出现不努力的学生无法通过考试的现象,则此时学生的收益为负。用Y2表示,则Y2=-5~5。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学生态度的变化,所谓“轻松”的实际价值也有所不同。“努力”的学生显然更看重的是知识的获取,而不是轻松通过考试,所以尽管此时学生仍然会轻松通过考试,但其赋值会大幅度降低。

3.博弈双方损益的相关性。师生双方具体的损益状况除了与自身采取的策略有关外,还受制于对方的策略,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对学生损益值的影响。首先,在课堂上,学生的知识获取主要来自教师,因此严格认真的教师是学生收获知识的前提。也即是只有当教师“严格”时,X2才有可能为8或较大的值;当教师“放水”时,X2只能为0或较小值。其次,教师的策略会直接影响学生“轻松通过考试”的收益。显然,只有当教师“放水”时,此项收益也即Y2才有可能为5或其他较大值;当教师“严格”时,Y2只能为负值或0。

(2)学生对教师损益值的影响。学生的策略也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损益值,由于当前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主要以学生评教为主,因此学生的态度对评教成绩即X1的影响较为明显。当学生“努力”时,有非常强烈的获取知识的渴望,自然希望教师严格认真对待教学,因此对“严格”的教师评价较好,即X1较大,而对“放水”的教师评价较差,X1较小;当学生“懈怠”时则会相反,更期望能轻松通过考试,因此对“放水”的教师会有较高评价,对“严格”的教师评价会变低。

(三)博弈矩阵

根据上述博弈环境及双方的损益分析,师生双方的博弈状况如下。

1.若教师“严格”,同时学生“努力”。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较高,但教师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此时X1=5,Y1=0;教师的总收益用a1表示,则a1=X1+Y1=5。学生对知识的收获达到最大,但要为通过考试付出一定的努力,因此学生的收益为:X2=8,Y2=0;总收益用b1表示,则b1=X2+Y2=8。

2.若教师“严格”而学生“懈怠”。因为学生懈怠的学习态度会产生“水过”需求,但由于教师“严格”该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此时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较低,同时教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同样较多,此时教师的收益达到最小,即X1=0,Y1=0;总收益a2=0。学生“懈怠”的学习态度导致无法学习到知识,相反教师的严格要求会使学生有很大的可能性无法通过考试,因此学生的收益也达到了最小,即X2=0,Y2=-5;总收益b2=-5。

3.若教师“放水”而学生“努力”。此时学生有旺盛的获取知识的需求,但教师的态度导致其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会较低;但另一方面,教师敷衍了事的教学态度会节省时间和精力。所以,此时教师的收益为:X1=0,Y1=5;总收益a3=5。学生尽管努力学习,但教师的不认真导致学生仅能获取较少的知识;尽管可以轻松通过考试,但对该项收益的价值理解会偏低,所以学生的收益为:X2=1,Y2=1;总收益b3=2。

4.若教师“放水”且学生也“懈怠”。此时学生“水过”的需求轻易得到满足,因此对教师的评价会较高;同时教师也会节省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的收益达到最大,X1=5,Y1=5;总收益a4=10。学生获取不到知识,但能轻松通过考试,因此收益为:X2=0,Y2=5;总收益b4=5。

双方的博弈矩阵如图1所示。

图1 当前博弈环境下师生博弈矩阵图示

从上述博弈分析可以得到以下观点。在前文设定的博弈环境下,①如果学生察觉到教师会“放水”,则“懈怠”的收益大于“努力”的收益;相反,如果学生察觉到教师“严格”,则“努力”的收益会远大于“懈怠”,甚至“懈怠”会产生较大的损失。②如果教师察觉到学生“懈怠”,则“放水”的收益会远大于“严格”;但教师如果察觉到学生“努力”,则“放水”和“严格”收益相当。③教师“放水”时的收益明显高于“严格”时的收益。④博弈的均衡点会出现在教师“放水”且学生“懈怠”处。显然,上述观点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会倾向于“放水”,而学生会在入学以后逐渐变得“懈怠”,造成了大学过于“宽松”的现象。

三、“水课”现象的治理

(一)针对教师方面的治理措施及预期目标

针对教师方面的治理措施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改进教学评价机制,提高评价的客观性。目前主流的评价机制过于依赖学生打分,但学生的打分存在较多非理性因素。前文已有所分析,学生采取的策略不同会影响其实际需求,从而导致评教的标准出现偏差。如果学生“懈怠”则容易出现对“严格”的教师评教低,而对“放水”的教师评教高的情况。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就是要摒弃这种非理性因素,更多依据教师实际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态度进行评价。第二,从根本上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绩效评价思路,提升教学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力。教学是高校教师的基础工作,无论处在何种岗位(教学岗、科研岗或其他岗位),只要承担教学任务,都要认真负责地对待教学工作。根据前文的分析已知,在师生博弈中教师具有一定的主导性,如果教师率先“放水”,则学生会因明显更高的收益而有较大的动机“懈怠”。

上述两个方面的治理措施如果生效,将会改变教师的损益值,预期的结果如下:①评教成绩的收益最大值增加,可设定为:X1=0~10;②评教成绩与学生态度的相关性变弱或消除,即评教成绩只与教师的态度有关,越严格认真则成绩越高,敷衍塞责、“放水”则成绩会偏低。

(二)针对学生方面的治理措施及预期目标

针对学生方面的治理措施同样围绕两个方面。第一,多措并举,提升知识的效价。学习知识理应是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和使命。然而当下的内外部环境导致了一个现实结果,即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与就业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之间似乎并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不少对知识价值的怀疑论调充斥在大学生中间,如“读书无用论”就是其中的代表,知识的效价也因此被贬低。根据弗鲁姆的理论,“动力=效价×期望值”,效价降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更易产生“懈怠”的态度。提升知识的效价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及时更新知识,不仅要掌握最前沿的学术动向,还要了解实践部门的动态,以便保证知识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其次,学校应提供足够的便利和出台相应的制度,以帮助和督促教师进行及时的知识更新;再次,作为一项人力资源投资,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帮助打通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隔阂,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让更多的教师走入实践工作一线,同时让更多实践工作者走进大学课堂;最后,用人单位也要适度调整招聘标准,尤其是要从公共部门开始,将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作为招聘的重要参照。第二,严格教学管理,从根本上改变大学“严进宽出”的局面。从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直到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都要从严管理,杜绝任何的“放水”现象,让“混大学”不再具有可能性。无疑,从严管理会使学生“懈怠”的损失大幅度增加。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措施,有望实现如下结果:①学生在博弈中损益值发生改变,其中知识效价的提升会使收获知识的赋值大幅提高,可设定为:X2=0~15;②从严管理会使轻松通过考试的可能性降低,同时无法通过考试的风险加大,而且代价也会提高,所以说此项损益值的变化实际是收益未变的前提下损失增加,可设定为Y2=-10~5。

(三)采取治理措施后的博弈矩阵

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治理举措之后,博弈双方的损益值会发生变化,新的损益状况如下。

1.若教师“严格”且学生“努力”。教师的评教成绩会较高,但会付出时间和精力,因此收益为:X1=10,X2=0,总收益a1=X1+X2=10;学生方面收获知识的收益最大,轻松通过考试的收益为0,即可通过考试但不会轻松,因此收益值为:Y1=15,Y2=0,总收益b1=15。

2.若教师“严格”且学生“懈怠”。此时由于采取了客观的评教方式,因此教师的评教成绩依然较高,且同样会付出时间、精力,所以教师的收益同上,即a2=10;学生方面由于懈怠自然无法收获知识,同时存在极大可能无法通过考试,由于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所以会有很大可能无法毕业,因此损失值最大,具体的收益状况为:Y1=0,Y2=-10,总收益b2=-10。

3.若教师“放水”且学生“努力”。此时教师的评教成绩最低,但会节省时间和精力,即收益状况为:X1=0,X2=5,总收益a3=5;学生方面收获的知识较少,但受益于知识效价的提高,因此收益值也会略有提高,而对轻松通过考试的认可同样较小,参考未采取治理措施时的情况,具体收益状况为:Y1=2,Y2=1,总收益b3=3。

4.若教师“放水”且学生“懈怠”。同样的原因教师的收益同上,即a4=5;学生方面知识的收入自然为0,但可以轻松通过考试,即Y1=0,Y2=5,总收益b4=5。

新的博弈矩阵如图2所示。

图2 采取治理措施后师生博弈矩阵图示

通过上述博弈分析可以看出,在采取了一系列治理举措之后,①教师“严格”的收益明显大于“放水”的收益;②学生“努力”的收益总体上大于“懈怠”时的收益,且“懈怠”时存在可能产生巨大损失的风险;③双方的均衡点会出现在教师“严格”同时学生“努力”处。如此一来,教师严格而学生努力,“水课”现象可基本杜绝。

四、结论

上述从博弈的角度分析了大学课堂上“水课”现象的成因:当前的内外环境决定了师生博弈过程中教师严格要求反而不如“放水”有利可图,因此有一定的“放水”动机;学生对学习的效价评价较低,尤其当学生觉察到教师“放水”时其“懈怠”的收益会大于“努力”;反过来学生的“懈怠”会产生对教师“放水”的期望,进一步强化教师“放水”的动机。对“水课”现象的治理要从改变大学学习的内外部环境入手,调整师生双方的损益值。可采取的措施如:完善评教体系,更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升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绩效评价模式;通过多种措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效价值;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等等。一系列治理措施可使师生在博弈中的损益值发生改变,从而进一步改变双方的策略选择。调整后教师严格认真的收益会大于“放水”,从而使教师失去“放水”的动机;学生“努力”的收益进一步提升,同时“懈怠”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博弈的均衡点会出现在教师“严格”且学生“努力”处,如此不仅“水课”现象不再出现,整体学习风气乃至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会有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评教损益收益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工作改进与实践总结
学生评教的标准化处理
外汇风险与会计外汇汇兑损益
期间费用的理论探析
其他综合收益的几个重要逻辑关系解析
评教,别忘记站在教师的立场上
评教应“以评促教”
建设银行利增6.1% 日赚6.2亿
浅议未实现损益对每股收益计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