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华 余劲松 吴蔚
【摘 要】受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制约,地处大别山南麓的湖北省黄冈市经济基础相对滞后,是全国著名的老区、山区。黄冈历史文化悠久,革命文物资源全省第一。“锁在深闺无人知”的红色文化,无疑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天赐宝藏。本文通过整理黄冈红色文化资源现状,深入分析困难问题,深刻剖析优势条件,以期在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形成和奠定“文旅商”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崭新理念,从而形成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大动能,打造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典范,带动并促进黄冈大别山革命老区产业动能转换和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升级。
【关键词】发展现状;制约因素;未来发展机遇
黄冈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黄冈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红色文化遗存的富集区。境内已发现近现代革命遗址遗迹792处,列入国家革命文物名录的有660处。这792处革命遗址遗迹中,包括近现代红色革命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包括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黄冈革命烈士、革命先驱、爱国人士、民主斗士、进步人士、开明人士及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作出过积极贡献的名人史迹。在保护级别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子目39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有3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70处,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301处。这些革命遗址遗迹及其蕴含的革命事迹,构成了黄冈近现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黄冈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别主要包括故居,旧居,旧址,遗址,烈士墓地、殉难处、就义处,诞生地、纪念地、重建地、纪念碑、纪念亭、纪念塔,标语、石刻、石洞,烈士陵园、纪念馆等。
1.产业层次低下
伴随着黄冈红色文化产业总体不断发展,已初步形成多个行业门类,既有传统的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也有新兴的网络文化、休闲文化和其他文化服务业。但产业层次不够合理,对经济贡献水平偏低,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强。从产业三个层次即“核心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外围层”(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和“相关层”的来看,目前黄冈三个层次总体状况是“核心层”有所成就,但“外围层”与“相关层”发展乏力,无法为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撑,而后者恰恰是在产业未来发展中最具潜力的部分。
2.产品开发滞后
与其它省份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相比,湖北黄冈在红色文化资源总量与特色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对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缺乏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使得红色文化资源的潜力难以转化为产业实力,红色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难以转化为现实价值,从而滞阻了黄冈从红色文化资源大市到红色文化产业强市转变的步伐。从内容上看,有些红色文化产品的蕴涵缺乏创意,其载体和形式尚停留在传统制作上,没有创新的市场运作和商业包装;从科技层面来看,红色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低,对科学技术的运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的能力较差,红色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知识含量较低,精品十分有限。
3.品牌特色不响
内部机制活力不够、市场动力不足等种种弊端,成为制约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旧有管理体制的束缚,导致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增值效果较差,大部分优质红色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受到机制的约束,难以优化与整合,导致红色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低,缺乏市场营运能力。加之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产业开发高层次人才匮乏,直接影响了黄冈红色文化产业的布局规划、创意开发、市场营销、文旅融合,进而影响到黄冈大别山红色文化品牌特色的定位与策划,无法形成鲜明的特色品牌。
总之,仅管目前黄冈红色文化与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格局初步显现,但远未达到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仍旧停留在红色资源保护、革命传统教育、老区精神研究、红色文化宣传、红色旅游体验等入门阶段,分属于宣传、民政、文化、旅游、党史、园林等不同部门,无法形成战略规划和长远布局,缺乏总体思路和整体举措。
黄冈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不够
从中国革命的历史看,由于中国革命走的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因此,中国革命的主要事件大部分发生在广大农村地区,几十年后的今天留存的大量革命文化分布在大别山区的农村和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变、信息封闭、手段落后、意识不强、村民搬迁、外出打工等原因,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部分革命旧址旧居无人看管,有些旧址旧居产权归属农民个人,直接造成革命文化保护与管理工作难度加大。部分革命遗址遗迹遭受自然风化和雨水冲刷十分严重。如红安县的王兴禄村农民夜校旧址、麻城市的麻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革命遗址遗迹由于无力安排经费维修,目前已局部倒塌。据调研统计,红安县整体保护较好的革命遗址遗跡只占77%;麻城市保存较好的只占52%;其它县市区的情况也差强人意。这些情况直接影响到红色文化产业开发的与利用。
2.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不明
由于受行政区划分割和相互间缺乏沟通联系等因素限制,无法形成强大合力,未能挖掘总结提炼出大别山精神内涵和实质,也未能形成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相媲美的靓丽名片。红色文化产业未能纳入“书香荆楚 文化湖北”工程,传承发展渠道和方式十分有限。黄冈大别山区红色文化的内涵挖掘与开发利用结合不紧,部分具有重要红色文化价值与古建筑艺术价值的革命文物未能发挥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缺乏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往往做的只是濒临垮塌了就修修补补,未能顶层设计、高位规划、整体策划;第二,文旅融合发展缺乏机制保障。文物部门只管保护,党史部门只管研究,旅游部门只管开发,各吹各调,各弹各曲;第三,省际合作市际联动乏力。由于缺少更高层次的牵头部门,各省各市各县在本行政区内,单打独斗或搞自己的一套,形成不了强大合力,以至于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基于以上几点,造成黄冈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没有有效整合,没有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甚至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3.红色文化开发的基础设施落后
黄冈红色文化产业开发的综合支撑能力差,相关基本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由于黄冈红色文化资源大多分布在偏远、穷困县市,处在大山深处,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产业发展的底子薄、基础差、资金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有些红色旅游景区交通情况较差,公路等级不高、交通不畅、步游道及台阶毁损或年久失修,有的无排水和防洪设施。红安、麻城、罗田、英山等县市,虽然有很多红色旅游景区,虽然有很多绿色生态旅游景点,但由于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景区之间连接不畅,不足以形成旅游整体市场。还有些地方的旅游产品存在展示方式陈旧、设备落后、场馆面积狭小等问题,林家大垸、乘马会馆、胜利烈士陵园、红十五军纪念碑、红十八军纪念碑等都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得问题。另外,有些景区内宾馆酒店数量少、星级低、质量差、服务不规范。再有就是有些景区的旅游交通及其标识、游客中心、散客或自驾车服务中心、旅游咨询与服务中心、城市旅游信息系统等服务设施也严重滞后。总体看,黄冈红色文化产业的配套设施发展滞后,红色旅游的消费水平低,存在“景点留不住客,游客花不出钱”的现象。
黄冈红色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机遇
1.国家政策带来的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物工作,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先后作出20多次重要指示批示,亲自考察革命遗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30多次,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2018年年7月,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对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央文件印发以来,各相关部门加强协作,立即见诸行动。国家文物局基本摸清了全国革命文物家底,举办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研修班,编制了《长征文化线路保护总体规划》,还出台了《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2019年3月19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确定了15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井冈山片区、原中央苏区片区、湘鄂西片区、海陆丰片区、鄂豫皖片区、琼崖片区、闽浙赣片区、湘鄂赣片区、湘赣片区、左右江片区、陕甘片区、川陕片区、湘鄂川黔片区、晋冀豫片区和苏北片区,涉及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0个市、645个县。此次确定并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的分县名单是实施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国家文物局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有关部委将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的公布为基础,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加强革命史实的研究和革命文物价值的挖掘,进一步加强革命文物的资源整合、统筹规划、整体保护和展示利用,进一步发挥革命文物资源在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到保护好革命文物,弘扬好革命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继承好革命文化。
对于革命老区来讲,国家的重要利好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迎来了革命文物整体的展示、陈列和价值传承传播政策。二是有关方面、有关部门,在中央层面和省一级层面加大统筹和支持力度,做好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出台,特别是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将会适当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特是别要向革命文物重点区域倾斜。三是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要把省级和省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纳入中央财政专项经费的支持范围,同时也支持革命文物集中连片地区整体进行陈列展示。
2.区位条件形成的机遇
黄冈依傍1条黄金水道,紧邻2座机场,贯通6条铁路和8条高速公路,飞架7座长江大桥,已构筑起“三纵七横三循环”的路网及“铁、水、公、空、管”相互衔接的现代立体大交通格局。从黄冈市区乘坐城铁28分钟、自驾车50分钟可到达武汉中心城区。全市有高速公路700多公里,全長458.65公里,总投资13.89亿元的黄冈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贯穿7县市23个乡镇,连通沿线红色遗迹、绿色生态、禅宗文化三大旅游区38个景区景点,为黄冈包括红色旅游在内的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3.红色资源聚集的机遇
经过持续建打造、宣传营销,黄冈作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的主题形象已初步显现;“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成为红色旅游的金字招牌;“全国将军第一县”红安县、“两位国家主席同一个故里、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全国绝无仅有。红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着红色旅游的深入发展,“将军”品牌在黄冈遍地开花,以“将军”命名的地名、商场、产品比比皆是。《红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红色旅游标准》等3个标准成功入选首批中国红色旅游品牌标准。
4.红色旅游带动的机遇
黄冈红色文化产业在红色旅游方面发挥较为充分。全市目前已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53家,其中4A级16家,居湖北省第二位,麻城龟峰山景区通过国家5A景区景观质量评定,拿到5A景区入场券;现有年接待游客超过1万人次的红色旅游景区20余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5处,3A级景区5处,2A级景区4处。星级旅游饭店41家,高星级农家乐39家;旅行社87家,其中3A级旅行社23家;省级旅游强县4个,旅游名镇3个,旅游名村14个,旅游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不断完善。新建了一批红色旅游建设项目,打造了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十条红色旅游线路,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一大批革命遗址遗迹得到有效保护和修缮,旅游服务和接待能力明显提高,黄冈红色旅游品牌形象大幅提升。2018年,我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500万人次,同比增长2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0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红色旅游接待游客1727万人次,同比增长20%。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李先念故居纪念园、七里坪长胜街年接待量均突破100万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74.1亿元,同比增长14%。全市红色旅游直接从业人员4万多人,间接就业人数14.5万人,有效带动了剩余劳动力就业。
5.社會环境优化的机遇
黄冈依山傍水,风光秀丽,自然人文交相辉映。大别山逶迤绵亘、巍峨磅礴、天工巧夺,集雄、奇、险、幽于一体,连绵境内数百里,有“中原之肺”之美称。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号称“中原第一峰”;麻城龟峰山万亩古杜鹃群落,全国一绝,世界罕见;英山龙潭河谷被誉为“华中第一谷”;龙感湖古称雷池,曾与鄱阳湖相连,现有水域及滩涂草地面积223.22平方公里,是全国重要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长江流经黄冈200余公里,境内倒、举、巴、浠、蕲、华阳六水并流,百湖千库星罗棋布,地热温泉资源丰富。黄冈胜迹如云,名贤咸至,李白、杜牧、王禹偁等众多客籍历史文化名人在黄冈留下大量名篇。旅游资源魅力无穷,红色、绿色、古色“三色”旅游独具特色。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6年撤地建市以来,黄冈人民抢抓机遇,开拓奋进,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结出新成果,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黄冈人民坚持科学发展,推动全民创业,倾力打造优质高效的行政环境,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快构建实力黄冈、活力黄冈、魅力黄冈、文明黄冈、和谐黄冈。黄冈大地充满生机与活力,人民的精神面貌昂扬向上。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黄冈红色文化光辉灿烂,红色精神特色鲜明,红色文化遗产富集,极具产业开发利用价值,并且对于实施“双强双兴”战略,建设“四个大别山”,推进黄冈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认真面对当前不足和困难,牢牢抓紧抓好国家政策机遇,深入发掘自身优势潜力,形成保护、利用、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及其产业的良性循环,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打造黄冈红色品牌,释放红色文化红利,集聚产业规模,带动大别山革命老区全面振兴发展,黄冈大有可为,也应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张烨:《龙岩着力推动红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J].《闽西日报》,2018年7月12日.
[2]《浅析我国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策略》[J].《大舞台》,2012年,第8期.
[3]李月华:《黄冈红色旅游SWOT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4]王建学,王萍:《红色记忆-黄冈近现代史迹辑录与研究》[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
[5]李瑞:《国新办举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情况发布会》[M].《中国文物报》,2019年3月22日.
作者简介:
张志华,黄冈市文物局,文博副研究馆员。
余劲松,襄阳市文物管理处,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