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晓昂
摘要:低年级学生是进入系统学习语文的起始年段。培养较好的读、写习惯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而表演读作为一种阅读教学策略,契合低段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特点,通过情景模拟加深对课文的正确理解,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明显增效。
关键词:核心素养;朗读教学;表演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2-0106-02
《義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部编版的小学语文一二年级教材,课文不仅文质优美,还有很强的节奏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一、用表演读激发学生学习之“趣”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满足他们想玩和好动的欲望,是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的有效途径。比如,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中的《青蛙写诗》,它本身就是一篇让人一读起来就非常喜欢的儿童诗,字里行间富于童趣,富于想象和创造。这样的课文不用以讲激趣,只需入情入境的读,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在学生读熟《青蛙写诗》的情况下,情感情不自禁地就进发出来了。此时,让学生戴好头饰,开始自由表演读,这是学生最热衷的事情,情感投入十分专注。瞧,“小青蛙”双手一舒展,兴奋地说要写诗啦;可爱的“小蝌蚪”摆出小逗号的模样,快乐地游过来说要当小逗号;“水泡泡”不停地往上冒,2个大拇指和2个食指一合,骄傲地说能当句号;“小水珠”边摇头晃脑地说可以当省略号,边用手点了六个点;最后,“小青蛙”双手往嘴边一放,大声歌唱“呱呱”歌。如此,学生不仅有趣地把课文读了,还记住了文中所提及的标点符号。
如此分角色边表演边读,少了反复朗读的枯燥,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氛围非常活跃。
二、用表演读增强学生理解之“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表演读就是一种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是小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能够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表演读,对于帮助理解课文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每一个文字都是跳跃的音符,都是有生命的、有温度的。每个学生都可以结合自己的个性特长,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情感来表现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例如部编版二年级下册中的课文《笋芽儿》中有这样一段: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绿色的草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笋芽儿被叫醒了。她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懒腰,看看四周仍一片漆黑,撒娇地说:“是谁在叫我呀?”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他用粗重的嗓音呼唤着笋芽儿。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这段文字本身就有较强的动感之美,笔者通过示范读,学生初步感受到笋芽儿的可爱。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呢?笔者紧扣以上文本中的动词,让学生做一做笋芽儿的动作。首先,抓住动词“揉”,即“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懒腰”这句话,让学生模拟这个动作,深刻体会笋芽儿想了解这个世界的那种萌;在读到撒娇时,学生嘴巴一嘟囔,体会到笋芽儿来到大地之后感受到的喜悦之情;读到扭动着身子时,学生一扭,双手一合,笋芽儿就从学生合拢的小手中使劲向上“钻”,感觉到笋芽儿活泼,灵动的特点。
肢体语言,配合着各种感官,带着灵气的文字,就这样被学生理解、被吸收了。
三、用表演读构建学生语言之“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表演读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而且还会培养和塑造学生语言之“美”。例如,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荷叶圆圆》,这是一篇积累语言、发展语言思维的好课例,原文如下: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
给学生分好角色后,要求读到“摇篮”的时候就摇起来,体会“躺”在摇篮里的舒服之感;读到”停机坪”时,让学生双手一展,摆出飞的姿势,也就理解了“立、展开”的动作;读到“歌台”,让学生做“蹲着歌唱”的动作;读到“凉伞”,让学生撑起伞,在伞底下做“游来游去、捧”的动作。通过声情并茂的表演读,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意境感同身受,不仅提高了对文字词语的敏感度,还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优美词句。尤其是这四个句子都包含着“()是我的()。”句式,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文中拟人化的动作和形象的比喻,以及同一事物在不同动物看来是不同的东西这种发散性的思维,让学生从课文语言中吸取了营养,逐渐积累一些好词好句,成就自己的语言之“美”。
四、结语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培植儿童的时候,若拘束太过,则儿童形容枯搞。”生性活泼的孩子需要活泼的课堂。动口、动手、动眼……引领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表演读,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动作语言,那么,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必定有趣、有效,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之色。
参考文献:
[1]李素云.核心素养视野下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的探索与思考——基于朗读有效指导的学生语感培养的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之友,2017(11).
(责编 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