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云斌
摘要:我国党和领导将学生诚信教育提升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等同的高度,高校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期望,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载体,加强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成为教学的重点和关键。为此,本文分析“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学生诚信意识形成的影响,并针对具体存在的教学问题,提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诚信教育 诚信意识
引言
党的十九大会议深刻提出高校要积极践行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并将诚信教育寓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完成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育。现阶段,受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群体还存在不诚信的问题,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这类问题,将诚信教育融入到“形势与政策”教学中,以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来引领学生诚信意识,对学生社会主义建设和增强高校教育的价值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学生诚信意识形成的影响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定位
在全新教育环境下,我国教育领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具体指出“形势与政策”是一门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依照国内外发展形势,以及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领域发生的实际问题为主要探讨内容的课程。在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形势与政策”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形势与政策”作为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生传递国家政和发展形势的主要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社会重要转型时期,新时期高校学生承担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使命,只有在了解国内外发展趋势,并把握我国发展政策的情况下,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优势。才能为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协同发展作出有益贡献,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诚信意识,为自身深度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多元影响
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学生了解国家重要发展政策和方针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了解国内外发展形势的载体。“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党和国家重要方针,以及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探讨。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不但可提升学生对国家重要政策的关注度,还能够减少学生错误实现的出现,并消除负面倾向在学生群体中的蔓延,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在教师引导下形成诚信的意识。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正处在成长发育关键期,具有好奇心强且敏感的性格特征。在多元文化碰撞的视阈下,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错误行为的影响,而逐渐降低自身的责任感和诚信意识,出现道德缺位的问题。“形势与政策”教学作为抵制不良思想和错误意识形态的壁垒,可针对学生存在的诚信缺失的问题,通过与思政课堂的配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辅助,促进学生三观与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培养学生诚信意识的现状
(一)学校层面,重视程度不足
“形势与政策”作为承担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和正确心态责任的课程,应在教学实践中立足学生发展,完成对学生知识和素养的培育。然而,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而言,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过于强调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忽视对学生道德素养和诚信意识的规范,导致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在发展道路中形成道德观念的断层。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采用学科共同管理的机制,但实际上“形势与政策”学科独立发展的态势明显,阻碍课程统一发展,并影响学科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二是课程安排不具备合理性。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作用下,大部分院校为完成教学任务,将更多学时安排到专业课程中。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在完成基础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很难存在多余的时间进行学生三观和道德素养的引导,使“形势与政策”学科在诚信教育方面所产生的价值和作用较小,很难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前提保障。
(二)教师层面,教学形式单一落后
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大部分高校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教师,由思政教师兼职。他们只依据上层下发的教學任务进行授课。不但教学随意性强,还容易出现无法在规定时间完成教学任务的状况。在缺少系统性教学设计和研究的情况下,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很难保障其效果。第二,教学形式单一落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变革,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日趋降低。学生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自身诚信意识也得不到显著的提升。第三,教学内容过于空泛,很难发挥其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作用。现阶段,由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能力有限,不能及时把握和捕捉国内外环境中的变化,在教学中不能为学生补充相关信息,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就不能对学生思想意识形成引导,诚信教育的作用低下。
(三)学生层面,多元文化冲击学生思想和意识形态
在当前多元文化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学生查找和接受信息的渠道日趋丰富,改变传统课程在学生心中的主导地位,降低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积极性。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上,以获得优异的成绩和专业技能,为良好就业奠定基础。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不能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并认为教学流于形式,不存在深入探索和研究的价值。另一方面,社会多元文化形态冲击学生的意识形态。在网络信息传递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学生能够利用多元渠道了解国内外发展形势和政策。相较于在课堂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学生更愿意自主探索,降低课堂教学的权威性。
三、“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一)把握学生心理特征,选择和设计诚信教育专题
在全新教育环境中,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要想发挥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作用,就要了解学生特质,并联合实际加强教学内容的设计,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首先,教师应重视课前的调研,利用调研会、交流活动、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当代学生关注的热点,并找寻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结合点,来设立教育专题。其次,坚持以兴趣为引导,设疑和引导为一体的教学流程,组织学生对当前发展形势展开分析,并对阻碍社会健康发展的因素进行讨论。不但解决学生不遵守诚信方面的问题,还能够化解社会不良现象引起学生思想的困惑,增强课堂教学的指导功能,促进学生诚信意识和素养的协同发展。例如,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正式授课之前,各学科教师和管理人员,针对课程内容和方式展开讨论,并整合相关意见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形成利于诚信教育落实的主题,以此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设立网络安全问题相关的教学主题,在为学生介绍我国网络安全政策的同时,向学生传递正确使用网络的方式,提升学生诚信上网和安全上网的意识,为学生道德品质和诚信素养的发展提供辅助。
(二)革新教学形式,寓诚信教育于教学各个环节
“形势与政策”教学与诚信教育融合的关键,在于将诚信教育内容渗透到课程各个环节中,凸显诚信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在讲解我国发展历史的课程中,可将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发展与个人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并通过对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在学生和社会群体中自觉遵守诚信,凸显“形势与政策”课程中诚信教育的作用。再如,依据“一带一路”政策设计的专题教学活动,可使学生看到我国发展的最新态势,并了解国家倡导的民主、富强、诚信、友善的理念,深化学生对诚信的认知,并自觉加入到社会建设中,成为对国家转型发展的有益之材。还可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创新理念和思想的传递和共享,强化知行合一,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配合和作用,营造文明守信的文化氛围,不断拓展诚信教育的时空,提升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为诚信重建提供保障
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程机制,是诚信重建的根本保障。因此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做好诚信教育,不但要发挥课堂的引导作用,还要建立相关规范制度,引导学生严格遵守相关条例,自觉约束诚信行为,为诚信教育效果的提升提供助力。高校可依照我国设定的征信体系,为学生讲解这项政策内容的同时,在学生群体中建立诚信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存在的诚信问题,并将诚信档案纳入到学生基本信息中,增加学生对档案内容的重视程度。另外,完善的教育机制还可引导学生形成自律的习惯。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设立教学评价方式,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审视和批评,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勇于承认错误,自觉改正存在的缺陷,并为日后行为上的诚信提出保障,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整体诚信教育效果,减少学生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几率,为学生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基础的支撑和保障。
结语
总而言之,“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大学生诚信教育方面,有着企业课程不能取代的优势。在教育革新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要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切入点,通过对国家发展形势和重要方针政策的讲解,为学生传递我国长久奉行的诚信发展理念。利用完善的交易机制和合理的专题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完成自我认知,了解诚信的必要性,并主动参与到诚信建设中,实现自身能力和素养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锡山,王朝荣,耿文晶,吴琳琳.浅谈医学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基于四个课堂的打造[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0,37(03):213-215.
[2]邓安能.以红色理论社团为载体 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以“时评社”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32(06):73-76.
[3]吴再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创新性思考——以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为例[J].內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5):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