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服务工程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2020-09-06 14:09孙永科李子路
时代汽车 2020年14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

孙永科 李子路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高,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国工匠”的责任,推动职业教育高层次高质量发展,发展,落实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推进社会进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关键词:职业教育 类型教育 本科层次 技术技能型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大数据、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广泛应用,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我国的经济面临着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常态,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迫切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为贯彻中央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新部署,落实“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新要求,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决定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工作。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教育部正式下文批准,成为全国首批本科职业教育试点高校,从2019年起即可面向全国招收本科学生,为落实类型教育的定位,提出了职业高等学校概念,将职业本科教育纳入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新使命。

1 发展职业本科是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截止2018年,全国有职业院校1.17万所,年招生928.24万人,在校生2685.54万,2019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要求“出台灵活有效的优惠政策,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文化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我国正处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迫切需要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中国高技术人才存在结构问题突出、人才断档等现象。2018年,中国技能劳动者约1.7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但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0.5亿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2%,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开展高层次、高质量、大规模的培养培训,全面、高水平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职业院校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优化学校和专业布局,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业人才队伍,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开展高水平的职业本科教育,顺应时代发展应运而生。

2 明确职业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定位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具有类型区别。职业本科作为高层次职业教育,首先要保持职业教育属性和定位。即人才培养方向不变,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坚持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人才培养模式不变,坚持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实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

其次要加强学科意识、打好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应用现代工程知识和各种技术理论基础,使其一方面要显著高于专科层次技术教育的水平,另一方面又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所强调的对专深学问的探求,避免成为普通本科教育的翻版,提高学生运用技术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复杂、先进的技术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更强调培养学生对技术应用问题的研究。建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核心,将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素能教育有机结合,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专长、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

3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3.1 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模式

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德育针对性实效性,依托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平台,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学校、协会、企业三方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指导下,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合作开发教材,探索实践以岗位能力需求的“校企合作、工學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模式

3.2 构建文化素养、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高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同时,把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其中,紧密结合重庆区域汽车产业链的构成、职业岗位群的组成,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培养目标与行业市场需求相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要求相融合,理论实践与产业创新相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职业岗位、职业标准、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增强学生汽车技术服务和汽车市场服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改革教学内容,构建文化素养、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高度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

3.3 实施理实结合、虚实融合、智慧课堂、移动学习为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小班化分组教学为基本单位,采用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云物大智”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现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虚拟仿真和实践操作融合化教学,推动移动互联网时代课堂改革创新,整合智慧课堂教学资源,实施教师学生及时互动,科学分析教学数据,提前预测教学效果,实时调整教学干预的线上与线下、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同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

3.4 加强校企人员双向交流,打造“三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专业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在构建特色专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围绕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为中心,以打造适应新时代职业本科教育需要的“教师+技师+工程师”三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建立有利于教师队伍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在信息化教学的大潮下,具备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双能模式,高校除了要加大对于本校师资的投入力度,还应从一些企业内部聘 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实现“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最终实现对于现代化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5 探索推进“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X”证书制度试点文件精神,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积极探索职业本科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一是加强书证融通,主动创造条件,结合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及重庆市汽车产业区域经济的发展,积极探索智能网联汽车运维、智能网联汽车装调与测试相关证书的试点考核工作,二加强课证融通,将专业课程体系与证书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技能操作相融合,明确职业技能要点,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理论与实践集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对于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3.6 建设高水汽车专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依据汽车服务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规格,课程实验实训内容,模拟行业企业真实工作场景,营造现场教学与生产服务尽可能一致的职业工作环境,加大职业技能训练设备投入,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的技术工具设备,同时深入挖掘虚拟仿真技术和现实增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根据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的需求建立虚拟仿真实训室。遵循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规律,构建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再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诊断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此外,还需积极加强与重庆市汽车行业企业联系,建立校外专业实习基地。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让学生直接参加生产一线的实际工作,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以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打造具有“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社会技术服务、企业真实生产”四位一体、功能的一流的高水平重庆市汽车专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4 结语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及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定位,充分体现我国新时代職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体现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类型教育培养定位的特点,明确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突出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推进社会进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地位,体现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改善民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有耀,蒋林,杜慧敏,张丽果,巩稼民,刘继红.工程应用型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5).

[2]莫恭胜.广西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5.

[3]李文华,技术本科教育:构建职教体系的有效衔接 [J]. 职教论坛,2012,(7):47-49.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法律视野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分层导学提高解剖生理学复习的有效性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