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伟
【摘 要】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行神经介入治疗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至2019年收治的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开展静脉溶栓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开展神经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至治疗后1年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采用神经介入治疗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建议临床应用。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神经介入治疗;远期疗效;并发症
文章编号:WHR201910267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于一种严重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性疾病,该病主要是由患者血流动力学障碍或者脑血管壁病变引起的,患者发病后会出现相应的缺血、血氧症状,并且会进一步导致患者脑组织出现软化坏死症状,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持续性损害。从该病的疾病特点上看,有着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一种主要疾病,疾病、致死率仅低于肿瘤。而从当前的临床治疗方式上看,对于此类疾病一般予以药物治疗、外科治疗、介入治疗等,药物治疗属于其中的基础治疗手段,主要起到预防并发症的目的,外科治疗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创伤,且易引发并发症,患者耐受较差。而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提高,介入治疗观念也逐渐被引入到临床当中,其以安全性、微创性为主要特征,且患者治疗后并发症较少。本研究特对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探究神经介入治疗的近期、远期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总例数为30。始于2018年5月,止于2019年5月,将30例患者依据治疗方案的异同分组,分组比例为15:15。对照组15例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为31~71岁,平均年龄(49.1±2.2)岁;观察组15例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为32~70岁,年龄平均为(48.1±2.1)岁。本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本研究,两组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验、心电图检查等。
对照组患者予以静脉溶栓药物治疗,给予患者纤溶酶原激活剂,药物剂量为0.9mg/kg,最大药物剂量控制在90mg以内。给予患者10%的纤溶酶原激活剂,并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注射时间为5min,剩下的90%药物则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给药时间为1h。在术后24h给予患者抗凝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每天1次。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药物剂量为100mg。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介入治疗。利用血管造影技术对患者缺血区域的侧支循环情况进行了解,同时确定患者动脉狭窄部位,给予患者常规麻醉,取常规消毒铺巾,将患者股动脉穿刺作为入路,通过微导丝引导通过微量泵导管注射0.9%的氯化钠溶液加尿激酶,0.9%的氯化钠溶液剂量为20mL,尿激酶剂量为20万U,注射速率为1mL/min。将支架放置于患者动脉狭窄部位,术中对患者肢体功能、语言功能、意识功能进行观察,同时给予患者动脉造影,对患者血管堵塞情况进行判断。术后给予患者抗凝药物治疗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每天1次,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药物剂量为100mg。
1.3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以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研究显示,观察组、对照组在治疗1个月至1年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存在差异,其中观察组更优,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显示,观察组、对照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存在差异,其中观察组较低,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也发生较大的变化,因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提高,截至目前为止,该病已经成为了除肿瘤外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疾病[1]。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当中,患者的颅内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现象,并且还伴随着斑块脱落,又或者是微栓子流入到患者脑动脉当中,导致患者脑动脉出现阻塞,进而引发相应的疾病,其中包括脑梗死疾病与短暂性脑缺血疾病[2]。根据临床调查得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我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并且其发病人数占据所有脑卒中患者的82%,其中易发群体为老年人群。因而在临床医学中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案的研究尤为关注,从当前的治疗经验上看,溶栓治疗无疑属于一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对患者阻塞血管进行疏通[3],并且进一步恢复患者的脑组织血流供应,而对于溶栓治疗而言,采用神经介入的治疗方式不仅能提高临床效果,还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与恢复时间,从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两个方面上都有一定的优势[4]。
神经介入治疗主要是应用数字减影造影技术,并且利用血管内导管的方式,在治疗过程中将尿激酶药物直接作用到患者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当中,将原有的纤溶酶原催化成为纤溶酶,让患者全身循环系统当中的凝血因子与纤维蛋白原得到有效的降解,进而使得患者小血栓被有效溶解,起到理想的治疗效果[5]。
本研究中,研究显示,观察组、对照组在治疗1个月至1年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存在差异,其中观察组更优,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存在差异,其中观察组较低,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采用神经介入治疗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建议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林国.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J].健康大视野,2019,(17):99-100.
[2] 宁军.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神经介入的疗效浅析[J].饮食保健,2019,06(27):31-32.
[3] 李林.神經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研究[J].健康大视野,2019,(19):60.
[4] 雷蕾,宋波.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04(10):34-36.
[5] 郑卜毅,郑伟明.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32(03):32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