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丹, 张勇宏, 李 娟, 石明珠, 杨文仪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广东 佛山,528500)
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因其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疗效好等优点,已成为临床治疗前列腺增生的金标准[1]。术后膀胱创面会有少量的出血和渗出物,若不及时处理,渗出物聚集成血块而堵塞导尿管,造成尿液无法及时引流出来,导致膀胱过度充盈,加大创面再次撕裂的风险。因此,术后通常会进行膀胱冲洗,以及时引流出血液和各种渗出物,但膀胱冲洗滴速对引流液的引出至关重要[2-3]。临床膀胱冲洗一般由护士根据经验和主观判断进行速度的调节,并无统一的滴速调节标准,导致尿管堵塞和膀胱痉挛的发生率升高,影响冲洗效果[4]。比色卡是将健康成年男性血液根据不同比例进行稀释,使其呈现出不同颜色,运用相应工艺制作而成,能直观地反映患者术后引流液的情况。基于此,本研究分析比色卡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持续膀胱冲洗中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51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前列腺增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5)和观察组(n=76)。纳入标准:① 符合良性前列腺增生诊断标准[5];②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③ 无凝血功能障碍。排除标准:① 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② 伴有前列腺癌;③ 患有其他尿道疾病。对照组中,年龄54~69岁,平均年龄(61.32±6.79)岁;病程2~4年,平均病程(3.21±0.35)年;文化程度为小学12例,初中21例,高中24例,大学以上18例;体质指数(BMI)20~23 kg/m2,平均BMI(21.75±0.42)kg/m2。观察组中,年龄53~68岁,平均年龄(60.96±7.01)岁;病程3~5年,平均病程(3.68±0.64)年;文化程度为小学12例,初中20例,高中25例,大学以上19例;BMI 20~23kg/m2,平均BMI(21.81±0.51)kg/m2。两组间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和BM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主刀医师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采用硬膜外阻滞方式进行麻醉,患者常规消毒后取截石位。在尿道膀胱镜下全面了解患者膀胱、膀胱颈部和后尿道精阜等区域,插入电切镜找出重要标志即精阜,然后逐步进行手术。术后测试尿流,测试完毕后,插气囊导尿管,并将导尿管气囊用15~20 mL液体填充,继而将导尿管连接到持续封闭的引流系统。术后返回病房后予以常规静脉补液治疗,并用3 000 mL/袋的0.9%氯化钠溶液进行膀胱冲洗。
对照组患者由护士结合自身经验和引流液的颜色调节膀胱冲洗滴速。一般冲洗滴速为150~200滴/min。若引流液颜色较深,则将冲洗速度调快;颜色浅将滴速调慢,以120滴/min为宜。
观察组患者由护士采用比色卡观察引流液的情况,并根据观察结果调节膀胱冲洗滴速。① 团队建设:选取15名医护人员组成研发小组,其中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3名,护师及以上职称12名。由1名护士长担任小组长,并负责比色卡的制作。② 制作比色卡:通过查阅文献、书籍和观看相关视频,准备好制作比色卡所需的材料。首先抽取3.2 mL的静脉血(取自于健康成年男性,且红细胞计数为4.85×1012/L),加入6.8 mL的等渗氯化钠溶液中,按照比例将其稀释为32%浓度的溶液。其次运用同样方法配制成浓度分别为0.25%、0.5%、1%、2%、4%、8%和16%的溶液,将以上溶液按照颜色深浅(暗、深、鲜、浅、淡、微红、微黄)分别装入透明的容器中,以这些溶液的颜色制作比色卡母版。最后进行多次实验,将不同颜色设置成不同的冲洗速度,直至溶液颜色和引流颜色吻合。批量制作比色卡(比色卡大小为12 cm×8 cm的塑封卡片)。③ 人员培训:由研发小组组织召开比色卡使用培训专项会议,着重讲解比色卡7个色阶所代表的意义、与其相对应的血液浓度和冲洗液的速度,并且由小组长进行现场示范,确保参会人员充分掌握比色卡的运用。小组成员告知家属术后膀胱冲洗的必要性,并且向家属宣教比色卡的应用,以便家属了解比色卡相关知识,减轻家属的焦虑和不安,进一步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两组均观察至患者导尿管拔出。
① 膀胱冲洗一般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导尿管留置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和膀胱冲洗液总量(总共使用冲洗液的袋数)。② 并发症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膀胱痉挛和尿管堵塞的发生率。
观察组导尿管留置时间和膀胱冲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冲洗液总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膀胱冲洗一般情况比较
观察组膀胱痉挛发生率为7.89%,低于对照组的20.00%;尿管堵塞发生率为9.21%,低于对照组的2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男性常见的疾病,以尿频、尿急、尿失禁和夜尿增多等为主要临床表现,通常由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平衡遭到破坏所致。手术是治疗该疾病最有效的措施,其中以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最为常用。由于手术会对膀胱造成创面,术后通常会进行膀胱冲洗,以便将创面的渗血及时稀释并且冲出,避免血凝块堵塞导尿管,加重创面出血[6-7]。有研究[8]发现,膀胱冲洗速度过快会对创面造成刺激,增加患者罹患膀胱痉挛的风险,导致创面愈合延迟;速度过慢,冲洗液不能及时稀释并冲出血液,致使渗出血液聚集于导尿管出口处,堵塞尿管。但临床对膀胱冲洗滴速无统一标准,其滴速大多由护士根据临床经验进行调节。因护士自身经验和知识水平不同而异,临床疗效参差不齐,导致膀胱冲洗的结果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有效达到膀胱冲洗的目的[9]。因此,探寻一种更为有效的膀胱冲洗调节方法对此类患者至关重要。
将健康成年男性血液按照一定比例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稀释,配比出7种不同颜色的溶液,交由专业人员制作出比色卡。研制团队根据膀胱冲洗引流液颜色,采用比色卡对冲洗滴速做出明确规定,以形成统一标准。护士在进行膀胱冲洗时,将比色卡的颜色与引流液颜色进行对比,按照对比结果调节滴速,确保引流液颜色、比色卡和滴速三者相对应。术后膀胱冲洗过程中密切关注引流液的量、性状和颜色,并根据引流液颜色进行滴速调节,不仅可以保证引流管的通畅性,还可以加快患者恢复速度。本研究中,观察组导尿管留置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冲洗液总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值均<0.05),说明比色卡应用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持续膀胱冲洗患者中,可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和膀胱冲洗时间,减少冲洗液用量。可能的原因是,首先应用比色卡,使膀胱冲洗的滴速得到统一,护士和患者家属在观察引流液颜色时有据可循。根据引流液的颜色对患者的出血情况进行判断,进而为医师提供有效的信息,便于及时进行对症处理,降低患者出血量,提高膀胱冲洗效率,缩短留置导尿管和膀胱冲洗时间。通过比对比色卡,根据引流液的颜色调节滴速,避免护士根据自身经验盲目调节滴速,进而减少冲洗液的总用量[10]。本研究中,观察组膀胱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89%vs20.00%),尿管堵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21%vs2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说明比色卡应用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持续膀胱冲洗患者中,可降低膀胱痉挛和尿管堵塞的发生率。这与蒋文华等[11]研究结果相一致。可能的原因是,护士在观察引流液的同时,通过比对比色卡进行滴速的具体调节,将冲洗液的滴速进行定量。一方面降低因膀胱冲洗滴速过快而对手术创面造成的再次冲击,减轻冲洗液对膀胱壁造成的机械性刺激,进而降低膀胱痉挛的发生率;另一方面还可以适时调节滴速,充分发挥膀胱冲洗液的作用,及时有效地将渗出物和血液冲出,减少尿管口血液聚集,降低尿管堵塞的发生率[12]。
综上所述,比色卡应用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持续膀胱冲洗患者中,可缩短尿管留置时间和膀胱冲洗时间,减少冲洗液用量,且能降低膀胱痉挛和尿管堵塞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