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分阶段肺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

2020-09-06 14:55刘功年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分阶段呼吸机死亡率

刘功年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重症医学科,湖南 衡阳,42100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作为临床相对比较常见的疾病,指的是患者原发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呼吸窘迫、低氧血症为主的非心源性肺水肿、急性进行性呼吸困难疾病[1]。诱发该疾病的病因有两种,一种为肺外病因,另一种为肺内病因[2]。ARDS疾病发生后,患者的典型特征表现为长期性低氧血症,当患者缺氧的症状不断加重,那么患者需要通气的时间就越长,同时患者的死亡风险也就越大。现阶段,临床上在治疗ARDS患者时,多采用机械通气、控制原发病和平衡机体内部液体的治疗方式[3]。同时也有相关的临床资料[4]显示,治疗ARDS患者的同时若是配合具有系统性、规范性的护理措施,不仅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临床质量疗效,还能改善患者的预后。鉴于此,本研究主要将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早期分阶段肺康复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家属均知情签订同意书;② 均符合ARDS相关诊断标准[5];③ 氧合指数≤250 mm Hg(1 mm Hg=0.133 kPa)。排除标准:① 中途退出本研究;② 处于昏迷状态;③ 伴有骨折为固定完全或活动性出血情况;④临床资料不完整。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间性别、年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先用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初期潮气量为10~15 mL/kg,通气频率为10~16次/min。

1.2.2 护理方法

1.2.2.1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模式 ① 呼吸道护理。随时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及时清理口腔、鼻和咽部的杂物,避免发生误吸的现象。② 基础护理。为患者打造一个整洁安静的护理环境,室内空气保持流通,定时对病房内进行消毒处理。③ 预防并发症。在无创通气的阶段当中,因为在高流速的供气过程中患者情绪波动较大,而且还有可能出现腹胀等状况,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适当地实施胃肠减压护理。对于部分出现鼻黏膜损伤的患者可以使用鼻罩,减轻对患者鼻部的冲击力。

1.2.2.2 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分阶段肺康复护理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采取专家意见,同时结合患者的基本情况,为其制订具有个体化、针对性的分阶段肺康复护理方案。护理措施如下。

(1)第1阶段:① 对于呼吸循环不稳定者,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若是患者的氧合指数低于100 mm Hg时,可通过调整呼吸机参数来提高,低潮气量维持在4~6 mL/kg、呼气终末正压(PEEP)维持在10~15 cm H2O (1 cm H2O=0.098 kPa)。② 气道护理方案中主要以促进排痰和有效吸痰为主,必要情况下,在对患者进行吸痰的过程中采用纤维支气管镜。③ 在对患者实施体位护理时,应该以俯卧位或半坐卧位为主,开始维持时间为3~6 h,4次/d,后续跟进患者的情况调整具体时间。④ 指导患者进行活动锻炼时,应该以被动肢体活动和按摩肌肉为主。

(2)第2阶段:① 对于循环相对比较稳定或仍需用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稳定、氧合指数维持在100~200 mm Hg,且清醒、上肢肌力>3级者,在开始进行呼吸通气时,可在上阶段的基础上适当为患者添加一些潮气量。同时下调患者的PEEP,并延长肺复张时间,减少肺复张频次。② 气道护理方案与第1阶段相同。③ 体位护理更改为以高坐位、高侧位为主(幅度维持在60°~90°),首次治疗时间控制在30 min至1 h内,6次/d。④ 活动锻炼则由护士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包含四肢抬高训练肌力、拉橡皮绳等,4次/d。

(3)第 3阶段:① 待患者循环稳定、氧合指数>200 mm Hg,且四肢肌力>4级时,则可采用压力支持通气(PSV)呼吸模式进行治疗,注意需要适当的脱机时间。② 气道护理方案不变。③ 活动锻炼时由护士引导患者下床,可进行在床边坐着、站着或慢走等训练,1次/d。④ 在脱机阶段时由护士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深呼吸、吹气球等训练,4次/d,15~30 min/次;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变化。

1.3 观察指标

① 采用丹麦雷度ABL800系列血气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 d、干预3 d、干预1周和干预2周的氧合指数,并做好记录。②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呼吸机应用时间、带管时间和ICU住院天数。③ 统计两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压疮、谵妄和死亡的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氧合指数比较

两组干预前、干预1 d的氧合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3 d、干预1周、干预2周后观察组的氧合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段的氧合指数比较

2.2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呼吸机应用时间、带管时间和ICU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10.00%、5.00%,对照组分别为27.50%、20.00%,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

3 讨论

ARDS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危急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属于急性呼吸衰竭类型。该疾病是由肺部原因所引起的,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主要临床特征,已经成为目前危害全球人类生命安全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相关临床研究[6]证实,ARDS不是一个病理过程仅限于肺部的独立疾病,而是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在肺部的严重表现。对于ARDS患者来讲,疾病发生后若不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可能会引发肾衰竭或细菌性肺炎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可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和患者的死亡风险。现阶段,临床主要采用机械通气治疗ARDS[7],患者因疾病陷闭的支气管和闭合的肺泡能够通过吸气末正压治疗后再次张开,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功能残气量(FRC)。虽然该方法治疗后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仍不够理想。因此,有学者[8]提出,对ARDS患者实施早期肺康复锻炼,有助于减少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改善氧合指数。同时,对促进患者肺功能康复和减少死亡率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护理后,其氧合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呼吸机应用时间、带管时间和ICU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究其原因可能为,①以往临床采用的传统护理模式,在对患者进行照顾的过程中属于一种片段式照顾法,主要侧重的是治疗,忽略了整体照顾,所以获得的护理效果不理想[10]。②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护理则是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来为其制订一个具有针对性、个体化的护理计划[11],使患者在进行锻炼过程中的被动模式转变为主动模式。该护理模式不仅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肺通气和呼吸功能,还能帮助护理人员为患者及时调整呼吸机通气参数,改善氧合指数,能减少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同时,在对患者实施护理措施时合理更换体位,对改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12]。除此之外,对ARDS患者实施该护理模式后,还能降低患者肌肉发生萎缩和功能障碍的概率,有助于促进患者尽早康复[13]。由此表明,对采用呼吸机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实施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护理,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和血氧饱和度,对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保证其生命安全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临床在对ICU的ARDS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实施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护理,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仅能提高临床治疗疾病的效果,减轻患者的病症,还能促使患者加快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并运用。

猜你喜欢
分阶段呼吸机死亡率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观察分阶段延伸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影响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分阶段减少母猪限位栏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