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磁共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外科治疗前分级分期的诊断效果

2020-09-05 02:20李亚辉周汝明
实用癌症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肌层准确性内膜

李亚辉 周汝明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仅次于宫颈癌,近年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多发于绝经后的老年妇女,并且逐渐向年轻化发展[1]。传统的确诊方法主要是刮宫[2],其术前分期的评估有助于患者预后的判断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核磁共振成像(MRI)的软组织分辨率良好,能多方位成像,无损伤,还可以通过注射造影剂进行动态增强扫描,清晰地显示子宫内膜癌的病灶范围,以及周边软组织情况,有利于术前的分期诊断[3]。本文回顾性分析了9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前核磁共振检查图像,以此探讨多模态核磁共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外科治疗前分级分期的诊断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到2017年10月于我院治疗并经刮宫和病理组织活检确诊的9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女性,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0.4±1.2)岁,其中68例已绝经、25例未绝经,病程2~23个月,平均(9.8±2.3)个月,患者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排液、白带异常、月经失调、下腹胀痛[4]。按照诊断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6例中绝经患者37例,未绝经患者9例,患者平均年龄(61.2±0.9)岁,平均病程(10.1±1.8)个月;实验组47例中绝经31例,未绝经16例,患者平均年龄(60.5±1.3)岁,平均病程(9.3±2.5)个月。2组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绝经与未绝经人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知晓并同意参与本次试验,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患者经确诊患有子宫内膜癌并于本医院进行手术。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②患有过敏史、精神病史、处于哺乳期的妇女或孕妇。本次实验符合医院伦理会的要求。

1.2 方法

1.2.1 核磁共振成像方法 采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发的SIGNA Pioneer 3.0T核磁共振成像仪和体部相控阵线圈对患者进行扫描。实验组所有患者进行扫描前均要取出节育用品,在前一天服用半流质食品,提前半天服用缓泻药物以清理肠胃,在扫描前6 h禁食,减少扫描过程中肠胃蠕动造成伪影[5]。患者在检查前应使用生理盐水灌肠来保持肠道清洁,膀胱要充盈适当以保证扫描质量,扫描时采用头先进仰卧位,按照常规平扫,DWL及DCE-MRI的顺序对患者进行扫描,包括轴位T1WI,矢状位T2WI,冠状位压脂T2WI扫描等[6]。扫描参数:T2WI(TR 155 ms、TE 10 ms),层厚4.0 mm,层间距4.0 mm,扫描时间4.0 min。快速注射肘静脉注射磁共振对比剂0.01 mol/kg,进行增强扫描。将全部数据采集2次。

1.2.2 CT扫描方法 对照组采用德国进口GE64排多层螺旋CT扫描,注射非离子点注射剂100 ml,自髂骨上缘至耻骨联合下缘这一范围采用静脉注射,速率3.0 t/s,平扫时,管电流参数设置为250~300 mAs,管电压设置为120~140 KV,层厚0.6~1.2 mm,螺距0.9~1.5 mm,扫描矩阵与显示野为340 mm[7]。对矢状位和冠状位进行重建,在注射对比剂后分2个时期进行平扫(25 s和80 s),将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记录。

1.3 评价指标

将准确性、敏感性与特异性等指标定义为诊断性能指标。诊断标准:绝经患者内膜厚度>3 mm,未绝经患者内膜厚度>1 mm将有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分期标准:以FIGO 2009年新分期标准进行分期,肿瘤仅分布于子宫体内为Ⅰ期,其中肌层侵犯深度<50%为Ⅰa期,肌层侵犯深度>50%为Ⅰb期;宫颈间质遭到侵犯,但未蔓延至宫体外为Ⅱ期,其中Ⅱa期为宫颈受肿块影响并且宫颈管扩张,Ⅱb期为损伤宫颈纤维基质环;肿瘤有局部扩散现象,即阴道、附件和子宫浆膜层处出现不同程度的淋巴结扩散为Ⅲ期,其中肿瘤累及浆膜层或其相关附件为Ⅲa期,肿瘤持续扩散至阴道或宫旁受累为Ⅲb期,淋巴结转移至盆腔或腹主动脉为Ⅲc期;出现膀胱、直肠和远端转移为Ⅳ期,其中淋巴结转移至膀胱或直肠为Ⅳa期,转移至较远端的器官为Ⅳb期[8-9]。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计量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结果比较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判定2组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和CT扫描诊断性能指标比较

结果表明,实验组检查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相对于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核磁共振与CT扫描对子宫内膜癌诊断准确度结果对比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诊断准确率在各期均高于对照组,如表2所示,实验组总准确率高达91.5%,而对照组仅为65.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诊断性能指标比较/%

2.3 使用核磁共振成像对比子宫内膜癌与正常肌层各期ER值

通过使用核磁共振成像对比子宫内膜癌与正常肌层各期ER值可知,93例患者各期ER值均低于正常子宫肌层,其中大于30 s时 ER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0 s以内E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子宫内膜癌在(50±10)s,而正常子宫肌层大于60 s(在小于180 s情况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子宫内膜癌与正常肌层各期ER值对比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在早期就会出现临床症状,主要通过刮宫和宫腔镜等活体采样检查进行诊断,在初期检查时,Ⅰ期检出率相对其余各期较高,高达70%,Ⅱ期、Ⅲ期、Ⅳ期的检出率依次降低。确诊后,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与肌层浸润深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早分期的诊断与肌层浸润深度的评估是术前的一项分期难点。MRI主要是通过对子宫内膜厚度、结合带完整性、肌层变薄情况和病变强化程度的观察来评估肌层浸润深度[10]。多模态磁共振扫描的准确性要明显高于常规MRI,肿瘤与肌层强化时间的差异可提高两者的对比分辨率,弥补矢状位T2WI扫描显示不清的缺陷,当然有时候也会由于磁共振本身的分辨率对内表面较光滑和结构较完整的肌层造成误诊,除此之外,特殊性的肿瘤或者多种病灶同时存在,导致出现部分重叠区结构复杂化误差[11]。故本实验对多模态核磁共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外科治疗前分级分期的诊断效果进行研究。

选取2015年10月到2017年10月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的9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诊断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46人,实验组47人,对照组患者采用CT扫描分析诊断方式,而实验组患者采用MRI扫描及后处理分析诊断方式,对比两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这三项诊断性能指标,实验组检查的敏感性为89.36%和准确性93.62%,而对照组的敏感性为60.87%、准确性为67.39%,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更高。该实验结果与宋高业[12]研究结果相同。将2组子宫内膜癌各期诊断准确率作对比,实验组在子宫内膜癌各期的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总准确率高达91.5%,而对照组仅为65.2%,使用MRI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术前诊断准确性要高,其结果与李春元[13]研究结果相同。对比子宫内膜癌患者与正常子宫肌层的各期ER值(即雌激素受体),发现子宫内膜癌患者明显偏低,其中大于30 s时,ER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该实验结果与王林林等[14]研究结果相同。本次试验表明,多模态磁共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外科治疗前分级分期的诊断效果相较CT扫描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子宫内膜癌各期的诊断准确率都明显高于其他诊断方法。利用磁共振测子宫内膜癌各期的ER值,准确率也非常高,能够有效减少误诊率,对于术前手术方式的选择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方位全面,能有效显示人体各方位软组织情况,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宫颈浸润等有着非常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对于患者病情的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术前临床性手术方式选择,对于术前分期、分级诊断有重要的意义,在临床实践中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肌层准确性内膜
经腹彩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在绝经前妇女子宫内膜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CT诊断中心型肺癌的准确性及MRI补充诊断的意义
子宫内膜病变超声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安装工程预算的准确性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理解语境与名句的关系,提高默写的准确性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异常子宫出血,是子宫内膜息肉惹的祸吗
子宫内膜增厚需要治疗吗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