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翠瑾,李 哲,张 茉,杨 光,久能和夫
(1.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2.仙台大学 幼儿运动教育系,日本 宫城989-1693)
幼儿体育是学前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幼儿体育教师是幼儿体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与具体践行者,我国幼儿体育事业的道路怎么走?幼儿的体质健康怎么样?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决定权就掌握在幼儿体育教师手中。然而现阶段我国幼儿体育教师主要面临两大掣肘:一是数量不敷,幼儿体育师资极其匮乏,缺口将近200 万[1];二是素养不足,学前毕业的幼儿教师缺乏体育教学能力,体育毕业的幼儿教师缺欠学前教育知识[2]。归根究柢,产生此问题的肇因在于师资输出端的迷茫和低效。为了更好地推动幼儿体育发展,突破专业人员施教的障碍,《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引导建立幼儿体育师资培养体系”[3]。所以,如何找对、找准幼儿体育教师教育的突破口与着力点,构建科学化、合理化、实效化的师资培养策略,已成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和体育事业必须回应且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纵观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幼儿体育师资培养上业已形成诸多代表性的实践探索。尤其是邻国日本,早在2012年就已发布权威性的《幼儿期运动指南》,对幼儿运动教育的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指导说明[4]114,并且在2017年由专业体育院校仙台大学首创“幼儿运动教育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体育教师后备人才。该专业成立至今,开辟了一条体育学与幼儿教育学、幼儿保育学融合育师的道路,为上百名热衷于幼儿体育事业的优秀学子提供了系统全面的专业教育,并引发了幼儿师资队伍男女教师比例由3∶7 到4∶6 的积极性转变,由此获得高度的领域认可和社会赞誉,在当今幼儿体育教师如何培养的重要议题上开创了通向成功的典范。
鉴于此,笔者以我国幼儿体育师资培养所面临的问题为导向,选取幼儿体育师资培养的典型国际案例——日本仙台大学幼儿运动教育专业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制定其问题破解策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幼儿体育教师职业的孕育成长源于近年来幼儿体育工作推进和开展的热潮,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有其特定的矛盾与规律。厘清我国幼儿体育教师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能够为下文的启示和策略拟定提供佐证性的背景支持。
现阶段我国幼儿体育教师主要有3 种人力资源输出形式:1)专业体育院校幼儿体育方向,包括广州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等;2)普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包括219 所师范院校和218 所综合院校等;3)高职高专幼儿体育专业,包括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以上3 种在师资人才培养上均具备自身独厚的硬件设备、课程设置和师资优势,但囿于办学性质的差异同时又存在某些方面的桎梏局限。例如专业体育院校开设幼儿体育方向,在专业性上得天独厚,但在师范性上尚显不足,保育学、舞蹈、律动、绘画等方面的资源配置仍是一项艰巨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5]。面对此形势,上述3 种培养主体在幼儿体育师资培养上是否应该加大投入同时发力,还是有主有次、有体有翼地合理规划出更明确的培养布局,是当前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幼儿体育虽称之为体育,却与大学、中小学体育相差甚远。首先,从对象上讲,幼儿处于人生萌芽期,机能发育尚未成熟,自主意识与自控能力较为薄弱,需要保育、教育和体育的交织实施[6];其次,从手段上讲,幼儿的认知特征和思维方式决定了体育的抓手是葆有幼儿天性的各种运动型游戏,而非固定的身体动作练习[4]116。基于这样的前提,幼儿体育教师人才培养更具综合性与艰巨性,既要掌握学前教育的学科素养,具备体育与健康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对幼儿游戏的创设、实施、评价等环节游刃有余。很显然,无论是传统的体育教育培养理念,亦或是固有的学前教育培养思想,都不能很好地对接这种培养要求,无法确保幼儿体育师资培养质量朝着预期方向有序运行。这不禁令人深思:适合于幼儿体育师资培养的理念应该是什么?理念先行引领跨越式发展应该怎样落实到具体的幼儿体育师资培养行动中?
依据现代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多层次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设置幼儿体育专业(方向)、培养幼儿体育教师的根本出发点。在这一观念的引导下,虽能快速缓解幼儿体育师资供需失衡的紧迫局面,但从长远看,很容易出现仅培养“胜任者”而非打造“卓越者”的方向偏差,难以实现造就新时代大国良师的宏伟愿景。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目标作出明确要求: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7]。这一目标的提出,既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期待,也为方兴未艾的幼儿体育教师培养指明了新重点与新方向。所以,如何正确理解幼儿体育教师的高素质、专业化和创新型,如何处理好现实需求与追求卓越之间的内在逻辑,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幼儿体育师资的培养课程需要彰显好3 个关系,已经成为当前众多幼儿体育研究者的普遍共识:既要考虑体育属性,又不能忽视教育属性;既要体现师范性,又要注重专业性;既要满足培养需求,又要基于实际情况[8-9]。近年来,在大力增强幼儿体质与健康的呼声中,各类教师人才培养单位方才开始探索开设幼儿体育专业或幼儿体育方向,由于设立时间短暂、课程标准缺失、成熟体系不足等原因,在课程结构、学分分配等方面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阶段,难以避免地受到不同问题的羁绊。以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幼儿体育专业的课程为例,出现了课程教学达不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课程学时结构安排不够合理等问题[10]。鉴于此,幼儿体育师资的培养课程究竟应怎样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究竟应如何安排,同样是当前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为对日本仙台大学幼儿运动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把握,研究团队于2019年3月前往日本对该专业进行考察调研,并围绕幼儿运动教育专业的开设情况与久能和夫学科长、大宫勇雄教授、金贤植副教授、佐佐木和讲师等访谈交流,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内容支撑。
2.1.1 多重因素制约下幼儿体力活动亟待改善的需要 首先,3·11 东日本大地震是日本自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震级最高的地震灾害,尤其岩手、宫城和福岛三县受灾十分严重,地方机能瘫痪、经济活动停止、大片房屋倒塌,在城市建设、人居设施的修复改造中,幼儿的运动环境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和削弱。其次,日本生产力的极速进步推动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改变着传统的生活与行为方式,但物质的富足并未带动幼儿体力活动的增强,家用汽车的普遍、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幼儿久坐行为、静态活动和屏幕时间持续增加[11]。另外,近年来日本少子老龄化形势不断加剧,家庭规模的缩小和育儿压力的加大致使幼儿除了在保育所和幼儿园外不再拥有群伴运动和玩耍的机会[12],所以仙台大学开设了幼儿运动教育专业,希望以培养专业型教育人才为起点推动幼儿体力活动不良状况的改善,通过对幼儿合理化、科学化的运动教育解决幼儿运动能力减弱、肥胖倾向增加、体检合格率下降等问题。
2.1.2 传统形制影响下幼儿教师性别失衡调整的需要 与世界很多国家一样,幼儿教育领域内男性教师缺乏在日本同样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而这一现象的出现具有很强的历史渊源。1890年日本政府公布《小学校令》,对幼儿园保姆资格作出规定:需由具备小学教员资格或其他得到府县知事任免的女子充任[13]90。19世纪末日本颁布的首个关于幼儿教师的规章《幼儿园保育及设备规程》和1926年出台的《幼稚园令》,均作出说明:幼儿保姆要由具有保姆资格证的女性充任[13]205。虽然此后伴随幼儿教育理念和需求的转变,日本先后通过《学校教育法》《儿童福利法》《教员许可法》等多条法令,对幼儿保育者和教师的任职资格和性别要求作出修订,但受制于传统形制观念的长期影响,日本学前教育领域一直是女性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仙台大学开设的幼儿运动教育专业,期望依靠体育学男性学习者居多的优势,增加幼儿园教师后备人员的男性数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打破幼儿教育选择过程中的性别隔离现象。
“喜欢运动,喜爱孩子,热爱教育,新时代的专业学习可以把你的愿望变成现实。”这是幼儿运动教育专业打出的标语。该专业是运动教育学的下属学科,是基于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育规律,以体育学为基础,以运动游戏为支援,以幼儿教育学、幼儿保育学为辅助,所进行的幼儿运动教育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幼儿运动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3 方面:1)以体育、运动健康科学为基础的幼儿保育和幼儿教育的相关研究和人才培养;2)综合性的幼儿保育和幼儿教育的相关研究和人才培养;3)关于保幼合作和幼小合作的相关研究和人才培养。但专业目标的最终指向仍是解决幼儿运动与健康的问题:改善幼儿的生活习惯、促进地震灾区幼儿体力的恢复、协助推进《幼儿期运动指南》、辅助新育儿制度的应用和实施等(图1)。
2.3.1 招收新生方针 招收喜欢运动、喜爱孩子,具有与孩子运动、玩耍和游戏的意愿,且未来想要从事幼儿体育、幼儿保育、幼儿教育工作的学习者。
2.3.2 课程制定方针 以体育学为基础,以幼儿教育学、幼儿保育学为融合,以运动游戏为主要支援,以专业基础科目、发展科目、应用科目为课程模块,以幼儿自发运动游戏、幼小间持续支援和辅助、幼儿家校社一体化保育和教育为课程目标。
2.3.3 毕业要求方针 经过体育学、幼儿保育学、幼儿教育学的学习,能够在毕业后胜任幼儿运动教育相关职业,掌握和运用幼儿运动游戏为支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敏锐的专业洞察力、创造力和执行力妥善解决幼儿运动与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2.3.4 资格认定方针 学生修业期满,达到规定的学业要求后,可取得多项职业资格,包括幼儿园一类教师资格、保育士资格、小学二类教师资格、幼儿运动指导员资格、青少年运动指导员资格、社会福祉主事任用资格、竞技教练资格、娱乐教练资格、露营教练资格、JPSU 运动教练资格等。
图1 幼儿运动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Figure 1 Culture goals of sports education for children
2.4.1 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特点 幼儿运动教育专业以幼儿处于情感、语言和身体动作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和特殊期为遵循,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情况,系统安排音乐、绘画、运动游戏等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和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内容。
2.4.2 注重实习、专题研讨等体验式教学 保持与地域环境的联系和合作,以仙台大学所在地区南部的幼儿园、授权儿童保育所为实习和实践地点,通过学生在教学现场的观摩和参与辅助幼儿运动教育的活动,积极地推进各阶段的体验式学习和实践性演练。
2.4.3 构建小班化、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4年的教学历程全部按照小班教学制,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以主动学习的方式参与讲义、演习等活动,通过教学方式的转换带动课堂知识密度的增长和教学效率的提升,使学生参与其中发表见解,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4.4 关切保育所、幼儿园与小学间衔接 幼儿运动教育专业构建了体育学、运动健康科学、幼儿教育学、幼儿保育学等领域多元化的师资团队,通过在教师人才培养端对保幼小衔接工作的教导,保障保幼合作、幼小合作实施过程中各类问题的解决和顺利开展。
基于幼儿体育教育者的素养结构和教师教育的实践特征,仙台大学幼儿运动教育专业聚焦于运动游戏、保幼小合作、幼儿保育与幼儿教育3 个培养维度的重点,构建了专门基础科目、发展科目和应用科目3 个教育模块的主线,并依据大一至大四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发展需要,设计了一个要求高、目标明、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培养课程框架,见表1、表2。
表1 幼儿运动教育专业的主要科目Table 1 Main subjects of sports education for children
表2 幼儿运动教育专业的课程框架Table 2 Curriculum framework of sports education for children
日本仙台大学幼儿运动教育专业的创设时间虽然短暂,但经过多领域多学科专家的努力探索,其培养模式在国际已被作为幼儿体育教师教育的典型案例,获得了业界诸多认可与肯定,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师资培养主体是指承担教师教育的机构和单位,是教师培养活动和实施过程的依托与支持部门。日本在专业体育院校仙台大学创设幼儿运动教育专业,源自其特殊的国情背景、教师学历要求和体育教师培养体制。一是由于近年来日本少子化的加剧,幼儿生源数逐渐萎缩,对幼儿教师的需求量逐年减少,为了培养出与社会发展和教育需要相匹配的高质量师资,国立教员养成系列大学开始重新调整。二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师范教育遵循“大学培养”的理念,教师资格授予采取“在大学培养教师”的原则。想要成为一名教师,除接受12年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外,还需进入大学(或者短期大学)学习,至少要有16年(或14年)的学历[14]。三是日本体育教师的培养主要由文部科学大臣批准设立的具有教师培养资格的师范类学艺大学、综合类大学中的学艺系或体育系以及专门的体育类大学来完成,体育类大学的特色办学性质和优势决定了其仍是日本体育师资输出的主要渠道。
人才培养理念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基本导向,是培养主体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价值、本质特征、职能任务和活动原则等的理性认识,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15]。日本仙台大学幼儿运动教育专业秉持全面育人的思想,不断创新,形成了“以运动游戏为支援的体幼融合”理念,为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内容建构和范式选择提供了新思维。首先,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该理念彰显出培养的是具有运动游戏施教能力,全面掌握体育、幼儿保育、幼儿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全面性人才。其次,人才培养需要以具体的教育内容为载体落实,其理念既指出了幼儿运动教育和幼儿体育教师教育的抓手是游戏和游戏能力,也明确了要把幼儿保育学、幼儿教育学、体育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综合运用于人才引导和培育之中。此外,对幼儿这一特殊群体来说,保育、教育和体育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三者从离合到配合,再到结合,直致走向融合的教育范式,将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和优选之举。
人才培养目标来源于国家教育目的,反映社会发展需要,体现专业办学使命和价值追求,对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目标导向和激励作用,是人才培养活动得以发生的基本依据[16]。日本仙台大学幼儿运动教育专业基于幼儿运动与健康、保育和教育领域的现实需求,将培养目标聚焦于造就幼儿保育和教育的应用型人才,解决幼儿成长问题的操作型人才,把喜欢运动又喜爱孩子的学习者塑造成为系统掌握幼儿运动理论和实践的专业型人才,同时具备相应的领域探索与研究能力。并且幼儿运动教育专业根据学生的修业时间和学业完成情况,在毕业时颁发多项资格证书,包括幼儿园一类教师资格、保育士资格、小学二类教师资格、幼儿运动指导员资格等,所得资格并非一褱而论的统一性称谓,而是根据实际培养内容选择性地认证不同的资质。这种准确、多元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仅在专业实施中深刻影响与统帅师生的行为向着预期轨迹前行,还能够保证日本幼儿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的高素质和专业化。
专业课程设置是指学校所选定的课程门类和课程类型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与学时分配,以及对各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的简要规定[17]。日本仙台大学幼儿运动教育专业依据学科属性,打造了以应用为导向的人才培育内容设计系统、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均衡、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交叉的全方位课程,凸显了重实践体验、重课程整合、重差异分层的“三重”特色。例如,通过志愿活动实践、体育内容演习、幼儿园教育实习等教育见习、演习和实习,避免了实践课程内容随意安排,增强了幼儿体育准教师的实践应用体验;通过体育方法论、幼儿体育论、幼儿体育指导论等学科课程的纵向连贯,篮球、手球、柔道等术科课程的横向统整,打破了课程设置的拼盘色彩,强化了课程框架的进阶性与内在联系;通过设置基础科目、发展科目、应用科目的课程模块,规定每个科目的最低必修学分,消除了学生在基础水平和发展需要中的个体差异,体现了专业课程设置的关联性和开放性。
幼儿体育教师应该由什么性质的高等院校来培养?这是幼儿体育破解师资培养难题的起点。日本基于特殊的国情,把幼儿运动教育专业设立在专门的体育院校之中,进而形成了适于专业发展和利于人才培养的优良布局。依此认为,我国幼儿体育师资应在培养主体上建立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主体,以高等师范院校、专业体育院校为羽翼,多方通力合作、资源优势互补的长远规划。
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以培养优良的初等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的的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的重点基地,理应承担起培养优秀幼儿体育教师的时代重任,为我国幼儿体育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使命和任务,即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幼儿体育教师作为师资队伍中的一员,高师院校对其人才培养责无旁贷。专业体育院校长期为大中小学校源源不断输送了大量的优质体育教师,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素质培育作出了巨大贡献。新时期新要求,部分专业体育院校积极承担起幼儿体育教师的培养任务,将是新时代赋予其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
因此,应在现有37 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开齐开全幼儿体育专业,充分发挥幼儿师专办学性质的优势,把其建设成为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的专业摇篮。在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加强体育课程比重,强化学前毕业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使其在实际岗位中既能胜任幼儿的保育和教育,还能承担幼儿的体育工作。在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扩展幼儿体育方向,利用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让具有幼儿体育意愿的学生走进学前教育专业,补齐幼儿保育和教育的短板,也可根据培养计划的实际安排穿插幼儿保育和教育课程,请学前教育的优秀教师亲临授课和讲学。在专业体育院校建设幼儿体育专业,在经费投入允许的情况下引进幼儿保育和教育的师资人才,并通过与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积极合作,打造优质的专业结构和平台。
幼儿体育教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理念来培养?这是幼儿体育破解师资培养难题的关键。日本仙台大学幼儿运动教育专业提出了以运动游戏为支援形式的体育与幼儿保育、幼儿教育融合育师的理念,在教育价值追求、培养内容建构、培养范式选择等方面具有新的意蕴。依此认为,我国幼儿体育师资培养在理念上应创立“体幼融合、游戏为重”的精准思维。
“体幼融合”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国内尚未有人提出或阐释,有必要结合日本仙台大学幼儿运动教育专业的做法对其作出归纳和解析。“体幼融合”由体幼和融合两个关键词构成,“体幼”是并列式合成词,由“体”和“幼”两个意义相近的语素并列组合而成,“体”是指体育,“幼”是指幼儿保育和幼儿教育;“融合”是补充式合成词,后一语素补充说明前一语素,以前一语素的意义为主,指结合、联结或熔化为一体。体幼融合可理解为体育与幼儿保育、幼儿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的知识形态或知识结构,是体育科学与幼儿保育科学、幼儿教育科学的共生协同,既体现3 个领域知识、技术的相互学习和使用,还包括思想、理念的互为渗透与补充。
幼儿体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活动的多元性、方式的多变性等因素,对任职教师的胜任能力要求更全面、更综合。职业诉求既需具备幼儿保育和教育素养,即善保教,还需掌握体育理论与实践能力,即擅体育。树立“体幼融合”的培养理念,能够在人才培养端打通体育、幼儿保育和幼儿教育间的壁垒,通过课程内容交叉、知识体系渗透、理论实践相联的方式使三者不再割裂和分离。同时,因游戏是幼儿天性成长和社会情感发展的最佳途径,是幼儿教师教育活动最普遍和最基本的表现形式[18],所以树立“游戏为重”的培养理念能够明确幼儿体育教师人才培养的抓手是让其成为“运动游戏人”。对幼儿运动游戏的内容选择、材料投放、组织实施、行为控制、质量评价等熟练驾驭,从而从运动游戏开发、介入到审视3 个方面探索“运动游戏”嵌入幼儿体育中的合理方式。
幼儿体育教师应该朝向什么样的目标来培养?这是幼儿体育破解师资培养难题的重点。日本仙台大学幼儿运动教育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于通识知识和专业能力兼备的实践者,力求通过系统而全面的专业教育把学生打造成为幼儿保教和幼儿运动教育的操作型、应用型以及研究型人才。依此认为,在师资培养目标上应确立先满足幼儿体育教师现实需求,再追求幼儿体育教师卓越发展的双阶段目标定位。
满足需求是幼儿体育师资培养的首要任务,即实现幼儿体育教师人才供需状态由实然困境向应然平衡转化。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师资人员数量上增量,解决当下幼儿体育教师数目严重不足的局面;二是在师资人员质量上提质,破解当下幼儿体育教师保教能力匮乏或体育素养欠缺的问题。追求卓越是幼儿体育师资培养的重要使命,即达成《意见》中所规定的: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并将目标聚焦于“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3 项要求上。其具体内容包括高素质指幼儿体育教师应具备教师专业领域的综合素养,如自觉遵守践行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深厚的科学和传统文化知识,具备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和终身学习能力等;专业化指幼儿体育教师既应善保教还需擅体育,掌握“学的知识” (基于幼儿身心规律组织的体育教学知识)和“教的知识”(体育与幼儿保育、幼儿教育知识:理论+实践)以及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充沛的教学热情;创新型指幼儿体育教师在教师基本素质和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发现幼儿体育新规律、解决幼儿体育新问题、创造幼儿体育新理念和新实践的高级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行动和创新自觉等。
幼儿体育教师应该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来培养?这是幼儿体育破解师资培养难题的核心。日本仙台大学幼儿运动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构建了以应用为导向的系统均衡交叉课程,凸显了重实践体验、重课程整合、重差异分层的特质。依此认为,以产出为导向、用实践作赋能、保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促进学科教育与术科教育交叉的课程设置思路,是幼儿体育师资人才培养课程的有效选择。
产出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方面,考虑到幼儿体育教师职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师资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要以产出为导向,以“产”带“学”、产学一体,课堂教学范式由教师中心、知识体系为导向向学生中心、学习成果为导向转变,以幼儿体育教师预期素养的获得为追求进行反向设计与正向实施,把学生产出作为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协同交叉,考虑到幼儿体育教师能力综合性强的特性,师资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要体现“专、通、交”的要素,核心课程中既要有“专业化”课程(掌握系统而牢固的幼儿体育理论和术科技能),也要有“通识性”课程(加强和巩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价值观和知识面)以及体现幼儿保育、幼儿教育和体育3 个学科知识汇聚的“交叉性”课程(具备体育+保育的知识与能力、体育+教育的知识与能力、体育+保育+教育的知识与能力)。赋能实践,考虑到幼儿体育教师教学实践性强的特征,师资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要加大强化专题研讨、体验活动、实践演练、专业实习等见习、演习和实习环节,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活学活用典型案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设计若干综合性的实践练习,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和场景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时代的学前教育呼唤有质量的幼儿体育,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幼儿体育师资构成了撬动幼儿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支点”。但是,由于幼儿体育教师职业化趋势刚刚兴起,各项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在师资人才培养主体的规划、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理念的革新以及培养课程的设置等方面遭遇了一些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日本仙台大学通过创设幼儿运动教育专业积极探索幼儿体育教师培养通向成功的道路,其所表现的立足国情体制选择人才培养主体、秉持全面育人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基于现实需求聚焦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科属性设计人才培养课程等特点,为我国幼儿体育破解师资培养难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和方向。但是,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也要立足于国情、结合当下,构建出适合自身发展、彰显中国智慧的特色培育路径,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好幼儿体育教师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的问题,促进新时代幼儿体育和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