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磊
摘 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和载体,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以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为导向,以舆论、媒体宣传为推手,以校园文化教育为主阵地,才能有效遏制“洋节”的泛滥,强力推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复苏与繁荣。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国家政策;舆论导向;教育阵地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2-0-0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节日又是各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中华民族风格的精髓。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与逐步深入,西方的生活模式及文化理念因其异质性而收到中国部分年轻人的追捧和仿效,而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甚至感恩节、万圣节等与商业造势纠结在一起,在年轻人的助推之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大放异彩,而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他们的光环映射之下却显得有些暗淡,甚至显现出日渐式微的趋势。
虽然中华民族拥有“海纳百川”的气魄,而且,早在唐代,韩愈就在《进学解》中提出了“兼收并蓄”的主张,但拥有气魄和胸怀、对异质文化抱宽容甚至欣赏的态度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因子、忽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使“洋节”成为我们节日文化的主流。因此,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宣传和引导、强化学校在教育和督促孩子们树立正确的节日观和文化观的引领功能、复苏和繁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现时期我们已经开始在做且要加大力度去做的当务之选。
一、加强制度立法,从国家政策的高度为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保驾护航
近年来,国家对传统节日文化关注有加,并从立法层面加大了对传统节日的引导和规范,这些在国人极为关注的法定节日及法定假期的立法和演进中得以充分体现:1949年12月23日,《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颁布实施,元旦、春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成为新中国全民法定假日[1];1999年,国务院此法进行了修订,“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八一”建军节被增加为法定节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渐频繁,“洋节”开始在中国抢占地盘,并有占领“主阵地”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2004年,纪宝成等学者提出增加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为法定假日的倡议;两年后,《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列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建构起中华传统节日体系的大框架;同年,七夕节入选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清明、端午、中秋三个节日被增设为国家法定假日;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颁布实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落实措施;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陈静提交了将“七夕节”增设为国家法定假日的建议。虽然最终政策的出台、实施等仍需时日,但纵观国家对法定假日的立法进程,可以确切并真实地感受到国家层面对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崇、重视及推广之势,这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后盾和强大的力量来源。
二、加强舆论导向及媒体宣传,从思想上和意识上为传统节日的深入人心造势
在网络和自媒体成为人们生活日常的新时代,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民众树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自信方面,舆论导向和媒体宣传变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我们国家的主流媒体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也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以《人民日报》和CCTV-4(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为例说明:
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引导着政治方向与舆论导向。其近年来对传统节日隆重的宣传报道及媒体呈现体现了舆论层面的主流。以2016年至2018年為例:三年间《人民日报》关于春节的报道为37篇、端午节为25篇、清明节为16篇、中秋节为15篇,其他传统节日如重阳节、元宵节和七夕也均有提及[2],这些报道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媒介,强化了民众对传统节日的感知及感觉,同时,也生动展现了日益富强的国家现状、安居乐业的人民风采及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CCTV-4的《中国新闻》栏目也在强调与发扬中国节日色彩与重要性方面发挥了并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7年前创办至今,《中国新闻》“扮演着全国节日风俗的客观记录者”[3]:中秋节时利用亲人连线、通话、海内外共做月饼展示海外华人对故土的热恋及传统节日的厚爱;端午节时不但将戴香囊、插艾蒿、赛龙舟、抢鸭子摸鲤鱼、吃粽子等民俗活动引入节目,而且通过各种采访、分享、实例演绎等方式强调“传承”在国家、民族精神的血脉延续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和重要意义。这些节目活动安排不但强调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重要性,而且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强化了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及节日参与意识。
三、加强学校教育引导,从校园文化具体实践上强化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与重视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国家和主流媒体已经在着手加大对传统节日的立法和宣传力度,但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挤压”与“抢占”已成规模,特别是在年青的受众那里,2月14日远比中国农历的七夕更有吸引力。要想使传统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重塑人民的文化自信,除了从社会层面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大众之间进行广泛宣传与引导之外,最重要的是从学校和教育层面做起:作为教化育人的最重要场所,学校是人类传承文明成果的主阵地,而引导一代又一代学子继承、发扬光大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而且,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在学校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践和教学活动对国家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也是逐渐普及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措施。
树立传统节日的文化自信要从娃娃抓起。节日是孩子们最欢天喜地的日子,与此同时,节日也是引导孩子们了解、爱上传统节日文化的最好时机。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和领会能力,在幼儿园和小学中分级开展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体验式拓展或主题活动,在游戏般的活动中,让孩子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浓厚的兴趣及认同感;对于中学的学生,重点在于以班会课、团课、或学生自己进行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他们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历史及发展变化,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孩子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对于在校的大学生,虽然他们是西方节日的主体受众,但他们的思想意识仍处于可形塑的阶段,抓住这一时段,完善大学教育教学体制,在各学科的教学和实践中强化“思政”意识,并在课堂上以“角色扮演” “知识竞答” “演讲比赛”等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切身体会传统节日文化的民族印记及其厚重多彩的风姿;另外,鉴于青年学子是互联网的主要受众,也是新传播技术的引领者,因此,节日文化传播可以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引导和鼓励学生以各种网络直播为媒介,主动参与课堂内外的节日文化吸纳和宣传;在课外实践上,鼓励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社会实践、访谈、调查中,让他们在实践中意识到“伪民俗、伪传统”的功利性及商业化实质,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大学生们利用自己在学习和实践中掌握的有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知识或素材,从“洋节”的受众转变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力军和领头兵。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继承传统及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而中国节日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载体,而且,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更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即是以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为导向,以舆论、媒体宣传为推手,以校园文化教育为主阵地,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灵活多样的教育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节日深入人心,并有效推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复苏与繁荣。
参考文献:
[1]郑尚元.中国法定假日、假期理性的法律规制——整合我国法定假日、假期的立法思考[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03).
[2]宁静文.中国传统节日的媒体呈现与传播策略研究——以《人民日报》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4).
[3]杨璐.CCTV-4《中国新闻》栏目中国传统节日的报道框架浅析[J].传播力研究,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