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
摘 要:“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出“有风景的思政课”视频报道引起广泛关注。文章认为,“有风景的思政课”充分运用新闻传播规律,坚守媒体职责,守正创新,将新闻与宣传完美相融,实现了“时度效”的统一,对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主题报道的策划、创新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有风景的思政课;全媒体时代;主题报道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8-000-03
我国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围绕总书记的要求,《钱江晚报》联合浙江24小时客户端、“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共同策划了“有风景的思政课”系列报道,通过寻访浙江大中小学校有特色、有内涵、不一样的思政课,来反映浙江各地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的情况。
自2019年3月22日开始至8月底,《钱江晚报》和浙江24小时客户端共推出近50余篇“有风景的思政课”系列主题报道,其中,有30篇登上“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并多次被推荐到“学习强国”平台首页。“有风景的思政课”系列报道是传统媒体《钱江晚报》在全媒体时代设计的融媒体产品,一次采集,多媒体、多平台播发。其中,在《钱江晚报》上开设专栏,予以整版报道,以图文方式表现。在浙江24小时客户端和“学习强国”平台则以视频方式呈现,每条视频时长约四五分钟。这些思政课别具一格,追踪社会热点,探讨古今人文,课堂沟通互动热烈,讨论话题多元,内容实,形式活,具有较高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效果非常明显,让我们看到了当下思想道德和政治理论教育的新风潮。
据《钱江晚报》报道,在杭州的大中小学,思政课选课常靠“秒”,师资都是高配,人气节节攀升。“有风景的思政课”系列主题报道,意在寻找校园里生动活泼、有内涵、有创新的思政课,以图文、视频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和用户①。这里所言的“风景”,有实景和虚景两层含义。实景指上课地点从学校教室搬到了博物馆、美丽的乡村、红色教育基地等确实有风景的地点。虚景指不是把生硬的理论和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从形式到内容让思政课活起来,让学生把这些理论当作“活的风景”来欣赏,在感悟、品味、思考和判断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自己得出结论和观点。这种有风景的思政课的创新既是对学生、读者、用户的尊重,也是主流媒体在媒体格局重组中传播自信的表现。
“有风景的思政课”系列报道是典型的围绕重大主题策划的报道。业界都知道,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的看家本领,不仅检阅媒体采编队伍政治是否过硬、本领是否高强、能不能打胜仗,还承载着新时代新思想的宣传使命。该系列报道呈现出的“三个体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主题报道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参考。
一、“有风景的思政课”体现了新闻与宣传完美相融
新闻具有信息属性、宣传属性、舆论属性、商品属性等多重属性。在我国,新闻与宣传总是被结合在一起使用,如“新闻宣传”。关于新闻与宣传的联系,新闻传播学者李良荣认为:新闻与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它们的出发点不同,归宿点不同,传播方式不同,传播要求不同。但是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就会成为“最有力量的意见”②。如何把主题报道做得既符合新闻规律具有新闻性,又看不见宣传味,进而形成“最有力量的意见”,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有风景的思政课”系列主题报道为我们提供了创新实践。具体表现在:
(一)新闻时效与宣传效果的相融
新闻讲究时效,宣传重在效果。时效是新闻的生命,时机是宣传的策略。“有风景的思政课”系列报道体现了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时度效”的要求。“时效”体现在“快”上,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后短短4天时间,《钱江晚报》就联合浙江24小时客户端、“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迅速推出“有风景的思政课”系列报道,无论是新闻时效还是宣传时机都符合新闻的属性要求。“效果”是引导力、影响力,这组系列报道无论从主题的确定还是从内容的选择,都让读者和受众看到了我国当下思想道德和政治理念教育的新思想、新要求、新风潮。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化教研部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于希勇认为,“有风景的思政课”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阵地,是对真善美、正能量、主旋律最好的传播和传递③。
(二)新闻性和思想性的相融
新闻宣传往往需要主题先行,如果做得不到位,则会出现思想和新闻“两张皮”的现象。如主题思想明确后,不去找典型的、鲜活的素材支撑主题,难免会造成大而空的宏大叙事而不接地气,带来的后果是达不到新时代新思想的有效传播,从而失去了主题报道的策划意义。笔者认为,“有风景的思政课”系列报道紧扣习近平提出的党的教育方针要立德树人的思想,主题突出,观点鲜明,通过报道,不仅有效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精神要求,还托物言志赋予报道“风景”的美好内涵,寓意高远,视角独特,出奇制胜,使报道的新闻性和思想的光芒在“有风景的思政课”上尽情地流淌、展现。如《浙江音乐学院课堂讲述五四精神,让思政课插上艺术的翅膀》《70部爱国电影汇聚新中国革命史,浙江大学这堂思政课“绘声绘影”》《宁波大学老师拿出红色收藏品,讲述张富清式的英雄故事》,仅从标题上便足以看到该系列主题报道所要表达的主旨和传递的思想。
(三)小切口和大主题的相融
主题报道因为承载的主题重大,常常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陷入固有模式而难以创新。该系列报道娴熟地运用“小切口大主题”的写作手法,从“小”切入,寻找和读者、受众共鸣的一个细节切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反映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的大主题。比如在《宁波大学老师拿出红色收藏品,讲述张富清式的英雄故事》报道中,从“一枚勋章”切入,讲述勋章背后一个个张富清式的老英雄故事和他们身上体现的英勇无畏、淡泊名利的共产主义精神;通过一件件收藏品,讲述背后的历史故事与革命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在《浙工大附属实验学校学生上课打市长热线说民生实事》报道中,从“一个电话”切入,让初中生现场拨打杭州市12345市长热线反映社情民意,通过真实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二、“有风景的思政课”体现了守正创新的思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主流媒体而言,守正创新才更有生命力。创新,从大处讲,要用新的发展理念,加快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在全媒体舆论场上,用主流声音占领舆论阵地,使主流媒体具有更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从小处讲,创新体现在具体的报道内容的创新、表现手法的创新、传播手段的创新。
(一)报道内容的创新
主题报道,尤其是重大主题报道是检视党媒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标尺,也是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如何策划好主题报道的内容,各家媒体可以说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就这样可能还难以突破传统报道的框框。“内容为王”,其中选题内容的确定就是最大的困惑。我们看到,该系列报道巧妙地将“风景”的内涵植入主题报道的思想中,选题的困惑也随着“风景”迎刃而解。心中有风景何处无选题,记者带着“风景”意识去寻找选题,完成报道,让我们看到了“红色”的风景、“两山理论”的风景、“高质量发展”的风景、“新发展理念”的风景、“乡村振兴战略”的风景、“青春励志”的风景、“家国情怀”的风景等等。原本枯燥刻板的思政课也因为各样各色、不一样的风景变得如风景般的美妙动听;以往显得沉重的主题报道也因为内容上的设计变得轻盈、灵动、通俗,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二)表现手法的创新
“严肃有余,活泼不足”,通常是主题报道的通病,因为主题高远意义重大,媒体在主题报道的手法上往往很难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该系列报道在表现手法上除了前面提到的小切口切入这一显著特点外,在谋篇布局的手法上也是令人耳目一新:呈现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的视频作品,没有一句解说,起承转合全部用鲜活生动的现场完成;枯燥生硬的文字被有意义的现场同期声和师生互动现场画面替代;夹叙夹议的行文架构也变成了更有表情“你说我说大家说”。每篇四五分钟长的主题报道因为有人、有事、有情、有风景而变得不再冗长、沉重。
(三)传播手段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说过:“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主流媒体要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钱江晚报》策划的“有风景的思政课”系列报道不仅在纸媒上完整呈现,还针对人们现在形成的碎片化、即时性的阅读习惯,制作成短视频在浙江24小时客户端、“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传播,让党的创新理论随着传播手段的改变、随着移动实时传播、小屏快捷传播有效抵达用户,飞入千家万户。
三、“有风景的思政课”体现了媒体责任
系列报道“有风景的思政课”,不仅让受众看到了有意思的思政课教学,也让主题报道变得有非同寻常的教育和启迪意义,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一)立德树人,媒体应有作为
笔者在新闻宣传一线工作近30年,经常会采编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报道。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个人主观因素,有家庭教育缺失因素,也有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的因素,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就是学校教育。不可否认,一些学校确实存在“重分数轻思想” “重升学率轻政治理论”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和信仰教育的缺失往往会让青少年产生思想迷茫和行为失范,导致个别青年竟然忘记国耻、穿侵华日军军装在南京紫金山抗战遗址拍照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立德树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仅是思政课老师的职责、学校的使命,也是党和人民喉舌的媒体的社会责任。该系列报道的推出无疑对大中小学生产生了深刻而又积极的影响。如《浙江安吉鲁家村小火车上的“两山”理论课》报道,不仅让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实地感受体验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也通过全媒体的传播让社会更多的人增加了“两山”理论的认识。一位大学生看完这堂课说:“来到这里,让我真正地明白,什么叫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如《浙江外国语学院“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报道,师生们异口同声地表达这样一种思想:“如果我们要追星,要追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星,在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榜样的追寻中,得到满足与快乐。”一路风景,一路收获,这些发自肺腑的“获得”,正是主题报道形成的巨大力量。
(二)立德樹人,媒体应担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其中的“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结语
立德树人,媒体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记录者、瞭望者,也是参与者、建设者④。“有风景的思政课”系列报道,为主流媒体如何做好立德树人的主题宣传打开了思路,提供了范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练好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多策划一些像“有风景的思政课”这样的主题报道,做一个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闻工作者,做一个能将新闻与宣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宣传者,在无形的新闻宣传中形成最有力量的意见和声音,引导青年学生做有信仰的一代,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一代,有深厚家国情怀的一代,有伟大创造力的一代。
注释:
①梁建伟.钱报联合杭州市教育局、“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推出“我喜欢的思政课”征集活动,浙江24小时客户端新教育栏目,2019年4月10日.
②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五版),2013:50-52.
③郑琳,梁建伟,陈宏程.钱江晚报“有风景的思政课”报道引热议:很及时、很给力、很解渴,浙江24小时客户端新教育栏目,2019年3月24日.
④郭亚丽.立德树人:媒体是记录者瞭望者也是参与者建设者,http://education.news.cn/2018-11/30/c_12100064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