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茶壶
——《本草纲目·壶》创作漫谈

2020-09-03 09:34谢宇航吉林艺术学院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7期
关键词:线装书本草纲目茶壶

谢宇航 吉林艺术学院

谢宇航 女 1995-(笔名歇晌),2018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陶瓷玻璃艺术专业,现攻读吉林艺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陶瓷艺术设计。

陶泥于我而言,有着极大的魅力,材料本身的特性使我陶醉和期待!这种与泥为伍的生活方式伴随我度过了数不尽的日月更迭。饮其流者怀其源,在每一次的尝试中我都怀着这样的初衷进行创作,因此,我在创作前都会对桌上的陶泥注视良久,思考着导师布置的“概念茶壶”课题。仿佛泥也在追问我“你想表达什么?”此时的我是彷徨的,不知如何作答。直到有一天,手机主页的提示新闻:“某某假药传销组织被打击,几百个家庭支离破碎”。心中极为震惊,这使我有了要表达社会问题的冲动。我从宿舍跑向导师陶艺工作室,“老师,我可否通过热点事件来创作我的“概念茶壶”?“当然可以,”导师点头说。“那么,你将用什么形式表达你的创作意图?”我陷入了沉默,这抽象的事件我该如何提炼出一个整体概念体现在陶艺创作中呢?未知与困惑一并在脑海中萦绕着……。

终于,在坐错公交车的一天,将我从困惑中解脱出来。那是2019年的初春,我在寒风凛冽的站台上等待着回家的公交车,瑟瑟发抖的我体验到了春风刺骨。一辆公交车缓缓驶来,我迅速随人群上车,找到一个空位坐了下来,车内的暖风使我舒服地合上了眼睛,创作的思绪令我昏昏欲睡。不知过了多久,我睁开眼睛朝窗外望去。突然发觉这不是平时走的路线,匆忙下车后,心里喊了一声:“哎呀,坐错车了!”无奈向四周望去,发现不远处一家店门有许多人进出。走到门口,只见建筑物上方挂着四个绿色大字“联合书城”。我兴奋起来,一直想来的书店竟然误打误撞到达了。急切走进店内,寄存好个人物品后,顺着墙上的提示牌走到了四楼。这是一个庞大的图书储蓄空间,书架纵横交错,各类书籍十分丰富。我在书的海洋里寻找着感兴趣的书籍,忽然,在国学典籍中一本蓝皮书闯进眼帘,是的!就是它吸引了我的眼球——一本古典医学线装书。顿时,灵感一现:“将中国传统医科类典籍《本草纲目》运用到概念茶壶创作中不是很好吗?”我默默激动着,拿起手机对着这本线装书按下了快门,最初的创作灵感诞生了!

回来后,我进一步查阅线装书的相关知识。线装书作为传统文化符号非常具有代表性。它起源于五代,发展于明代中期,在清代得以广泛运用。传统线装书工艺精良、形式简洁、具有朴素的质感,在形式上,以首、口、眼、脊、根、衣、角等为名。书首,指书顶面切光处;书口是指版口处;书眼,则是穿线的孔,通常为“四眼”“六眼”“八眼”;书脊,为装订处;书根,则是在书下端切齐处, 通常印有书名和册数;书衣,指书封面;书角是右侧上下两角。材质选择上, 书衣多用纸、布两种材料, 既保证了功能性也增加了视觉上的美感。线装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物之一, 国际上也将此类书称为“中国书”的象征。由此,我决定以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线装书作为概念茶壶的创作原形。

接下来,我开始勾勒草图,在二维平面中反复推敲壶的整体造型。将壶身设计为线装书的样式,壶嘴与壶把的造型倒是费了一番周折。起初,我在草图上将壶嘴、壶把设计为极简曲线,拼接在线装书的“书口”与“书脊”处,在二维平面中,线条的动式,使得概念茶壶具有现代极简主义特色。

在制作大作品前,首先用黏土制作小泥稿,将事先画好的草图用黏土快速做出来,推敲其三维中的形态,作为大作品的制作参照。下一步是壶身的塑造,我采用泥板成型的方法。首先擀压若干块薄厚均匀的泥片,待水分蒸发一部分后,泥板微硬,仔细量出六个面的尺寸,然后进行切割,制作壶身。当每一片泥板相互借力牢牢粘接在一起时,壶身的基本造型初步完成。下一步,需将草图中设计的壶嘴与壶把粘接在线装书样式的壶身上,此刻,发现极简线条在立体泥稿中十分不协调。我陷入了思考。虽然概念茶壶无需具有实用性,但是要体现出壶的美感及观念的合理性。竹杆首先映入脑海,我便跑到工作室外面的杂草堆里寻回两段,试着穿插在“书口”与“书脊”处,退后远观,还是放弃了这个思路。无意间,看到了本子上的回形针,我想,可否将回形针形态进行分割,作为壶嘴与壶把的造型呢?但在制作中,依然不能充分表达其概念性。毫无头绪的我有些丧气,实验只好按下暂停键。在吃过午饭回工作室的路上,发现垃圾桶旁边有一段洗衣机排水管,我随手拾起,如同捡到宝贝般。到达工作室,将它放在工作台上作为模特,便开始了用陶泥模仿制作,搓泥条,刻机理,切割,粘接,实验作品初步完成后,我盯着作品发呆,虽然管子的拼接符合了构成,但“汲取”与“倾倒”这两种概念在表达上与我的本意不免尚有差池。困难之际,一杯果汁使我醍醐灌顶,嘴角的吸管解决了所有困扰。是的,吸管在造型上比洗衣机管要秀气,在寓意上可更好地表达我提出的观念,我无比兴奋着,原本灰心又疲惫的身体又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创作中。重新搓泥条,刻机理,找寻最佳比例进行粘接,带着新元素的作品便初步成型了。

装饰是创作概念茶壶的重要技法之一。第一步,制作“书口”、“书首”、“书根”装饰成书页的机理效果。先用叉子分布出书页的大致走向,其次,用陶刀在基本页面上深度刻划,达到书页翻开后的高低起伏视觉效果。封面处古体文字的处理使我感到非常棘手。期间,正赶上导师去往广西钦州北部湾大学授课,得知那里是四大名陶之一的产区,我随同前往。参观当地工厂、制作坊间,发现钦州泥兴陶雕刻技艺是书画艺术与陶艺的完美结合。也正是我下一步在创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仔细观察着工艺大师雕刻的技法。我也学习着,将“本草纲目”四字,精雕细刻在封面上。

在《本草纲目·壶》的装饰上,我是非常谨慎的,俗话说:“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个步骤使我懂得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我不敢掉以轻心。封面“书签”区域使用化妆土作为黑体字后面的白色背景。“本草纲目”四字我用氧化铁与氧化猛配制调合的纯黑色剂着色,封面蓝色色剂的配制使我格外谨慎,我首先使用了蓝色色剂与透明釉进行调配,喷涂在作品表面。导师提醒我说:“透明釉会使表面发亮,你可以试试氧化钴加乳白釉再加少许氧化铝,烧制出来后它会呈现出动人的哑光蓝色。”我十分兴奋,如果可以达到哑光质感那真解决了一大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开始进行一系列实践,最后,完成了作品的整体装饰。

烧制是创作作品的最后一个环节,为达到理想而稳定的效果,我选择电窑素烧、成烧。烧窑前要对窑内进行卫生清理、安全检查。然后开始装窑,在棚板上撒氧化铝粉,防止烧制过程中作品粘连。最后,按设定的升温曲线进行烧成。第一阶段,我将烧成温度控制在50℃,时间为2小时;第二阶段,烧成温度控制在100℃,时间为3小时;第三阶段,烧成温度控制在300℃,时间为2小时;第四阶段,烧成温度在600℃,时间为2小时;第五阶段,烧成温度在800℃,时间为1小时左右,保温30分钟。素烧结束。(注:在300~360℃时,窑内水蒸气排尽,将窑门关紧。待烧制结束后,窑温下降到150℃以下,将作品出窑。)

有了素烧基础的作品,在硬度上产生了物理变化,更方便做最后的效果处理,我将作品上的“本草纲目”四字再次用色料重新涂写一遍,使得效果更加清晰。然后清理“书口”、“书首”的灰尘,整体喷上少许苏打水。最后,将作品再次装入窑内,烧成曲线是。第一阶段,烧成温度控制在50℃,时间为1小时;第二阶段,烧成温度在100℃,时间为1小时;第三阶段,烧成温度在300℃,时间为2小时;第四阶段,烧成温度在600℃,时间为2小时;第五阶段,烧成温度在900℃,时间为1小时;第六阶段,烧成温度在1123℃,时间为1小时。第七阶段,烧成温度在1230℃,保温30分钟。关闭窑炉与空升,成烧结束。待窑温下降至200℃以下时,作品出窑。

烧制结束后,我打开窑门看到蓝色线装书概念茶壶如同久违的朋友静静地候在窑室,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把她紧紧地捧在手里。回想起创作的过程,我内心百感交集……,将传统线装书的样式代入至陶艺创作中,选取明代李时珍所著的中草药典籍《本草纲目》作为概念茶壶壶身的创作蓝本,将茶与药之间进行转换,试问着“茶壶可否倒出百味良药?”在概念上带来了新的观念。在形式上,运用后现代艺术理念,将现成品“线装书”与“吸管”进行有机组合,使得茶壶整体样式更具趣味性与现代感。在技法上,我将氧化钴与无光白釉料配制出一种沉稳的蓝色,用在作品上是陶艺技法中一次新的尝试。

2019年6月,我将作品投稿于中国•宜兴首届世界壶艺大赛,给自己近3个月的制作画上句号。就在8月的一某天清晨,我睁开朦胧的睡眼,从手机邮箱中看到《本草纲目•壶》入选首届世界壶艺大赛的信息,我兴奋的跳了起来,以茶壶承载“本草纲目”这百味良药的概念,竟然得到了专家评委的理解与认同。回想起这几个月反复实践所经历的困难,仿佛体会到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三种境界中的第二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意。

猜你喜欢
线装书本草纲目茶壶
爱上《本草纲目》 不只因为健身操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线装书的新形式与功能探析
带孔的茶壶
独一无二的茶壶
卷纸小茶壶
《中堂》
线装书出现的社会历史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