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军萍
(广西桂林兴安县界首骨伤医院,广西 桂林)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一般指的是个体遭受异乎寻常的灾难性、威胁性心理创伤,导致长时间处于或是延迟性出现的精神障碍,属于身心疾病的一种类型[1]。患者心理处于失衡状态,一半发生在创伤性事件后数天至6个月,大部分病程超过1个月,部分数月或是数年,对个体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儿童是医院的特殊群体,儿童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因此一旦确诊要及时给予疏导,最大限度减少对其心理的影响,有益于儿童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对其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故而本次研究,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群体开展心理干预对其预后的影响,特选取我院儿科2016年01月至2019年08月收治的骨科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228例为观察对象。报告如下。
研究样本来源于我院儿科2016年01月至2019年08月收治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228例,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将随机数表法作为分组依据,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9例。对照组男56例、女53例;年龄1~12岁,平均(5.32±1.01)岁;创伤性事件:自行摔伤54例、车祸20例、高处坠落10例、被人打伤25例。观察组男50例、女59例;年龄1~12岁,平均(5.28±1.00)岁;创伤性事件:自行摔伤58例、车祸18例、高处坠落13例、被人打伤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创伤性事件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①出现创伤事件后,患者容易产生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易激惹、入睡困难、易醒、注意力难集中、过分担惊害怕、产生惊跳反应。
②有创伤后的阴影,当遇到相似的场景,脑海里就会不由自主地回想创伤性事件的经历,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事、物反复引发触景生情的痛苦,同时伴有心跳加快、颤抖、出汗和食欲减退等生理反应。
③持续的回避,极力不想并不想谈及有关创伤性事件的人和事,尽量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因而兴趣爱好变得冷淡,对创伤性经历有选择地遗忘,对未来失去信心。
④有创伤的阴影后,抑郁和焦虑是常见的伴发症状。
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强化心理干预。
(1)常规护理:为儿童患者提供好舒适的病房环境,适当调节温湿度,营造温馨、干净、安静的就诊环境,迎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将病室的墙壁、窗帘、寝具患儿衣服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服应采用明快柔和的颜色,病室可采用色彩鲜明、活泼的图画或玩具等装饰、播放悦耳动听的音乐、准备美味可口的健康小零食、设立母子病室等,以适应儿童的心理需要,减轻或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同时向家属强调注意事项,注意儿童的安全及饮食,重视陪伴儿童,及时发现儿童的异常。
(2)心理干预:
①主动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根据病情对儿童展开全面评估,针对该类患者,最主要的镇静,及时安抚儿童的紧张情绪,减少刺激。
②针对性心理干预手段:
a认知行为: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急性期个体对创伤事件的认知重构,重组破碎记忆,均会诱发PTSD。部分患者易对创伤性事件产生过分的负面评价,产生负面信念,增加自身的焦虑感。因此,医护人员在该阶段应安抚儿童的情绪,运用沟通技巧,柔和的语气去沟通,因为良好的语言及行为举止可以让创伤儿童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而非语言沟通中的善意的眼神、微笑、触摸也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让患者感到温暖而没有排斥感。同时也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沟通前要顾及他们的心理特点,并为其提供一处安静、安全的处所,沟通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提到创伤性事件,减少其情绪上的波动。
b抑郁行为:部分儿童创伤性事件后,产生明显的抑郁倾向,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密切关注患者的语言、动作,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干预手段,因为对儿童来说,家人亲友的关心和鼓励很重要。如果得到家属和亲友的鼓励和陪伴,常向患者描绘美好的画面,鼓励其勇敢摆创伤后困境,选择合适的榜样对其进行启发,还可以培养其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兴趣,如阅读、听音乐等。
c狂躁行为:针对该类儿童,需加强巡房,家属24h陪护,给予儿童心理疏导及情感支持,转移儿童注意力,使其情绪稳定下来,如出现“攻击”等行为,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要保证儿童患者的安全,必要时给予镇静药,及时纠正儿童错误的观念,让其感受到此时已处于安全的环境中,不会再受到伤害。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可以利用看动画或者玩游戏的方法转移注意力,取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缓解一时的应激情绪和狂躁行为。
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 90,SCL-90)[2]对儿童心理症状进行评估。采取0~4分5级评分制度,0分表示无症状;1分表示症状轻度;2分表示症状中度;3分表示症状重度;4分表示症状极重度。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等9个因子,评分>2分表示个体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表2 心理症状评估分析表
经1个月干预后发现,观察组SCL-90各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2。
表1 心理症状评估分析表
儿童受到骨科创伤后,身体不仅受到损伤,还会伴随一系列得精神心理障碍,例如恐惧、焦虑等情绪,长期处于该状态会使得其停留在痛苦得回忆中,形成严重得精神折磨,同时出现行为改变,影响儿童的成长[3]。
本次研究中,笔者通过对比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强化心理干预的观察组在改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心理症状方面取得不错的成效。数据分析显示经1个月干预后发现,观察组SCL-90各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心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儿童心理损伤程度,促使儿童慢慢的从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出来,拥有健康的心理,恢复良好的精神状态及正常生活[4-6]。心理干预强调针对性,根据儿童的心理状态及症状反映,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常见的包括发生认知障碍、抑郁心理等,根据儿童的心理评估,得知病情的严重程度,制定具有针对性心理疏导,缩短疗程,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将心理干预应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群体中,积极改善儿童负面心理,降低应激反映,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