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治江
【摘要】要想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然而,阅读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并且要坚持不懈。作为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阅读是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而阅读水平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高效教学视角下,语文教师要重视并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提升学生语文成绩和综合素质奠定牢固基础。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1-0012-02
对学生来说,阅读是增强其认知能力、丰富其知识、提升其修养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必须要增大阅读量,不断丰富自我,从小就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受益,更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具备阅读能力,学生就相当于拿到了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可以通过阅读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资源。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高效化教学。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小学生年龄小,视野狭窄,对于很多领域的知识一无所知,同时,对于一切新鲜的事物感到好奇。而阅读是汲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但前提是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若是将阅读比喻成打开新世界的“大门”,阅读能力就是打开大门的“钥匙”。具备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能从中提炼有效的信息,然后用获取的知识充实自己,武装头脑。所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让学生掌握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积极作用。
(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阅读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换言之,阅读的过程伴随着思考,即学生一边浏览文字一边思考,并非眼睛浏览一遍文字就能立即吸收,还需要经过大脑加工、处理,通过与旧知识的融合构成新的知识体系。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有效激活。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如何整理信息、分析问题,这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积极作用,可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阅读能力。
(三)拓宽学生阅读深度。在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主要依赖教师的给予。换言之,在阅读课上,教师给学生分析文章的生字、词语、句子、情感等,学生只需要“听”和“记”,思维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严格意义上说,是教师自身对课文的解读。教师是如何思考的,学生便是如何理解的,缺乏自己的个性,所以一千个读者眼中只有一个哈姆雷特。若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学会自主分析文章,不再完全依赖教师。在阅读的时候,对于获取的文字信息,学生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成长经历去解读,其个性化得到有效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阅读深度因此得到拓宽,对课文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和独特的思考。所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阅读深度的拓宽。
(四)提升学生社会适应力。当前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尤其是近些年,互联网的发展,让信息量剧增,人们的阅读形式和方法也发生巨大的变化。面对每天铺天盖地的信息,阅读形式已经由过去的“细嚼慢咽”变成了“快速阅读”,阅读的文本也由“纯文字”变成了“多元化载体”,如视频、图片等。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这个社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有日益增长的趋势。若是不具备阅读能力,学生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兴趣是一种无形但却强大的学习内驱力,作用显著。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只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为后续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在有效的阅读教学中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从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使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等方面着手[1]。譬如,在阅读氛围的营造上,教师在阅读课上应当摒弃传统的灌输教学法,取而代之的是运用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法、任务驱动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让阅读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这样就会让学生逐渐喜欢上阅读。例如,在讲解《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的时候,语文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将风光秀丽的西沙群岛以视频的方式或者以多张图片的方式给学生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西沙群岛的无限风光,看到西沙群岛上丰富的物产,如美丽的珊瑚、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种各样的贝壳等。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学生一起领略作者笔下的岛屿风光。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如,在讲解《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梳理文章中的生字生词,让学生能够读懂文章。接着,教师让学生试着自己去分析这个趣味性小故事,尤其是针对两个不同罐子的心理活动、形象特点进行揣摩。接着,教师再随机找几个学生扮演角色,并且让其他的学生评价其“演技”。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审美和鉴赏能力, 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有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逐步提升。
(二)传授学生有效阅读方法。要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换言之,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如何阅读,在阅读一段话或者一篇文章的时候能够将其中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全都接收到,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而不仅仅是理解字面意思[2]。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实际,将有效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求学生遵循先粗读,再精读,最后悟读的阅读顺序,而不是在第一遍阅读的时候就开始“抠字眼”,这样很容易打击学生的信心,让学生逐渐丧失阅读兴趣。教师要让学生在第一遍阅读的时候初步了解阅读内容,第二遍阅读的时候带着问题去阅读,第三遍阅读则领悟文章的主旨。又如,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边阅读边绘制思维导图。比如阅读一篇故事性的文章时,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等各个方面绘制思维导图。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取有效信息的过程,而且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清楚这篇文章讲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等。又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学会找切入点。实践证明,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往往能让阅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來说,找切入点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以阅读材料的标题为切入点解读文本。
標题是对整篇文章内涵、情感等内容的概括,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文章的灵魂。通过标题,读者大致就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中心思想等。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文章的题目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深奥,多数都是对文章主旨、思想和内容的提炼与概括。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先关注并研究标题,然后再展开阅读活动。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为例,通过文章的题目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小兴安岭,而且是写它的美丽。那么,“小兴安岭具体美在哪里?”这就是阅读的关键点。学生可以带着这个问题,一边阅读课文一边从文章中寻找小兴安岭的“美”,阅读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以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关键句子为切入点阅读文本。文章中的很多词语、句子发挥着重要作用,或是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或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可以让阅读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文章的开头或者末尾一句话以及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等,这些往往是文章的关键词语、句子,抓住这些进行阅读,可以让阅读既轻松又高效。总而言之,教师要根据自身积累的经验,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方法传授给他们。学生掌握了这把“钥匙”,也就知道如何打开阅读的“大门”,做到有效阅读。
(三)指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要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靠课本上的几篇课文完全不够。教师除了做好课内阅读,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3]。课外阅读的文本类型非常丰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课外阅读指导上,教师可以以语文教材为载体进行拓展,也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例如,在讲解《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下的时候阅读名著《三国演义》;在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鲁迅的著作或者其他人对鲁迅评价的著作鼓励学生阅读,如鲁迅自撰文《鲁迅自传》,以及《鲁迅如何存在:在鲁迅书写与书写鲁迅之间》等文章;在讲解《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之后,给学生推荐一些关于介绍红军过草地的书籍或文章。这些课外阅读延伸,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课本文章的理解,还能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这样可以开阔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彼此借鉴和取长补短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阅读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还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实际,首先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其次要传授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锻炼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此外还要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以此实现学生视野和思维的拓展,最后还要积极开展阅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以此激发学生阅读思维。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秀媚.关于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3).
[2]胡智恩,袁明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200-201.
[3]王涂伟.浅析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马边彝族自治县高卓营乡西泥沟小学语文阅读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15(38):26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