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下如何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的策略

2020-09-02 06:25曾芳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31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曾芳

【摘要】家庭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对孩子进行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因而家庭教育应该以优秀的道德和文化为主,以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行和文化素质为主要目的。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下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的策略: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树立科学教育观;创造文明施教家庭,把握施爱的程度;重视孩子生活教育,培养以德树人意识。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农村家庭教育  改变策略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家庭教育专项课题《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BY[2019]G283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1-0005-02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落后,教育水平不高,高中阶段的学位不足致使许多家长丧失了进入高中学习更高层次文化的机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又是少之又少,所以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会对家庭教育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由此看来,农村家庭的家长要积极改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长期道德品质的熏陶以及优秀文化的感染。

一、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教育的内容存在着一定偏差

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内容一般都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许多农村父母把文化课的分数当作是评价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却忽略对孩子进行道德方面的培养,尤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传统美德。农村的父母都秉持着一个“望子成龙”的心态,盲目地认为只有获得高分数、考进好学校才是“正途”,他们认为“学习才是一切”,所以家庭教育的内容一般也围绕着学业来开展,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日常行为、道德意识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教育和指导,对孩子偶尔出现的不良行为甚至都采取漠视的态度,抑制孩子的发展。

(二)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普遍存在

1.保守型的教育方式

许多农村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总是过多地干预,总是担心他们受到外界事物的不良影响尤其是社会上的小混混或者网吧里的“网友”等,甚至不希望孩子与其他同伴进行普通的交往,并且在家教方面还规定孩子每天的外出时间和归家时间、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等等,这些保守的行为不仅会阻碍孩子与他人的正常交往,而且还会抑制孩子优良思想的形成,长此以往,还会使孩子形成孤僻的性格,不利于今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2.放任型的教育方式

农村地区许多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有些父母为了家人的温饱而拼命奔波,有些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中,使其成为留守儿童,由于务工的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再来管理孩子,对他们的教育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孩子疏于管理,更是忽视了与孩子心灵方面的沟通以及道德文化方面的培养。

3.专制、独裁型的教育方式

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环境较为封闭,而且信息传播速度也较为缓慢,大部分的家长根本没有机会接受到新的教育观念以及优秀的家庭教育经验,导致农村的许多家长还保持着落后、封闭、不科学的教育方式,他们认为父母尤其是“父”才是整个家庭的权威存在,作为孩子就应该事事听从父母的指挥和安排,如果一旦违背家父的意愿,就会受到训斥或责罚。这样独断、专制的教育方式会造成孩子性格、人格方面的缺陷。

4.简单、粗暴型的教育方式

农村父母大多遵循着“不打不成器”的教育信条,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哪一方面不满意就会采取暴力行为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与此同时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粗暴型的教育方式还会导致孩子从小缺乏同情心,逐渐让孩子形成一种不良的性格,甚至还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断送孩子的前程。

(三)父母家庭教育观念存在许多误区

其一,处于农村的家长普遍有着这样的观点:认为老一辈以及他们这一辈的人已经吃了太多苦,现在好不容易赶上好时候,所以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受苦,没有限度地宠爱自家的孩子,这种过分地宠爱只会使孩子逐渐形成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健康的观念;其二,农村父母对于自己的言行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言传身教”在家庭教育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忽视甚至完全放弃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导致农村孩子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水平较低;其三,由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没有形成强烈的渗透传统文化的意识,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全权交给学校或教师,不需要家庭的“插手”,逐步影响了孩子道德文化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四)缺乏优良的家庭环境和和谐氛围

其一,问题家庭。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不健全、离异的家庭中,他们不但失去了经济方面的来源,而且还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由于长期缺乏安稳的成长环境,导致本该活泼、可爱的年龄却变得自卑和人情淡薄,使孩子逐渐产生自暴自弃的消极情绪,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其二,经济困难家庭。处于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家庭的经济状况都不容乐观,甚至无法承担起孩子的上学费用,让孩子辍学打工,此时他们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极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冲击。其三,隔代教育问题。许多农村父母由于工作或农活繁忙,经常把孩子交给家里的祖辈来看管,这种隔代教育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比如祖辈们对孙辈往往过分溺爱、包揽孩子的一切事物,对他们更是姑息纵容,什么也不让他们干、总是放任自流,这只会让学生变得更加懒散、不思进取,逐渐形成一种懒惰的习惯,最终致使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行为和态度。

二、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下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树立科学教育观

农村地区传统的家庭教育经验已经跟不上当前时代的潮流和发展,甚至会阻碍学生思想和心灵上的发展。因此作为农村地区的家长应该跟随时代的进步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改变过去传统“读书无用论”的落后思想,打破狭隘的家庭教育观,重视教育孩子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文化的人,逐渐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道德文化教育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文化修养对孩子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依据子女的文化素质层次,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其次,家长要坚持以身作则。只有平衡了“言传”和“身教”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确今后家庭教育的方向,有利于家长确定最终的目标,逐步实现家庭教育的根本价值。最后,家长要加强对道德文化的重视,适时地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意义。要知道家庭文化教育和情感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充分地发挥出情感的促进作用,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与子女产生情感方面的共振和认同。

(二)创造文明施教家庭,把握施爱的程度

无论是城市家庭还是农村家庭都要创建互相体谅、互相礼让、文明娱乐的家庭氛围,与文明教育相结合,使孩子在温暖和睦的家庭中生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把握好对子女施爱的程度,在向孩子施爱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持科学理智的态度,因为没有尺度的爱就是溺爱。如果采取严格的要求和过于独断专制的教育方式,就会忽视孩子的主体承受能力,逐渐造成子女的心理和思想负担。

首先,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施教的家庭。通过家长的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美满的家庭,同时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温暖。其次,家长要增加与孩子之间的文化体验,在闲暇时带领孩子去图书馆、动物园等场所,力求丰富他们的视野;也可以开展阅读等家庭生活,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中浓重的文化氛围。最后,掌握好教育方法以及施爱的尺度。在家庭生活中,对于孩子犯的过错,家长既不能采用严格的说教或者打骂方式来解决问题,避免采取家长专制的教育,也不能过分溺爱孩子,对于所犯的过错既往不咎。

(三)重视孩子生活教育,培养以德树人意识

农村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是否成功,并不是以学生在校学习成绩高低或表现好坏为尺度的,而是以能否经受社会生活的考验为标准的。因此农村子女必须拥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培养子女勇于和乐于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要求农村子女的家庭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教育,只有培养学生以德树人的道德文化意识,才能立足于整个社会。而家庭是子女进入社会之前的“排练场”,是对子女进行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手段。

首先,家长要适当地引领孩子多接触社会生活,将整个社会作为孩子学习的课堂,以社会生活为题材,只有让学生接受最真实的教育、养成以德树人的意识才能在社会上生存。其次,引导孩子参与社会方面的活动,带领孩子去城市学校参观学习、举办主题性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锻炼农村孩子参与社会、抵制不良道德品质以及以德树人的意识。最后,结合传统重大节日,根据社会制定的“孝”、“俭”等主题实践活动,对孩子进行孝道和勤俭做人的基本道德教育,让孩子深深感受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逐渐树立以德树人的社会意识。 (四)发挥家庭环境优势,营造优良的精神文化

优良的家庭环境不仅可以体现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明确的价值追求,而且还有利于使孩子从小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感染,使其在优良的文化环境中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拥有高尚的文化品质,从而丰富农村孩子的精神领域。要知道,建设优良的家庭文化环境,可以重塑孩子的心灵,这里的家庭环境不单单是指墙面文化或房间布置,更是指无形的家风家训、父母的思维方式以及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等,这种精神文化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家庭生活的基础之上,凭借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在长期的生活体验和家庭文化的渲染之中形成的。因此,家长一定要充分地发挥家庭环境的优势,为孩子营造优良的、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引领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文化的感染,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

家长可以引领孩子共同“阅读名家经典”,既可以学习名人的家风家教,也可以让孩子受到优良文化的感染。首先,作为家长要多学习一些古代的优秀家教,比如战国时期的孟母三迁,讲的是一位母亲为了给孩子创造真正良好的教育环境,进行多次搬迁。家长可以从中获得启示,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环境。其次,家长引领孩子阅读《诫子书》,并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求孩子不追求名利,明确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志向,使其逐渐养成淡泊宁静的思想。最后,通过建设具有精神文化的家庭環境,有利于使孩子受到优秀文化的深刻感染,并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品质,不断提升农村孩子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作为孩子的父母要重视言传身教和榜样的作用,摒弃传统简单的说教甚至是粗暴的打骂这类教育方式,要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给学生带来一个正确的示范,逐渐优化家庭文化教育的效果。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庭对人的培养具有长期性,因此家长要终身、持续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示范,逐渐培养学生拥有优秀的道德文化品质。

参考文献:

[1]韩雅婷.浅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农村留守中职学生学习现状的影响与培养策略的研究[J].北方音乐,2019(11):140-141.

[2]张金显.家庭教育对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影响探究[A].教师教育论坛(第三辑)[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

[3]段乔雨.新生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困境及其突围[J].现代教育科学,2017(12):24-29.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与实践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