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灿星 王鹏飞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时代劳动的内容与形式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学生大多生在福里、长在福里,洗衣、做饭等全由家长代劳,他们在溺爱中成长,长此以往除了学习以外,连最简单的家务都不会做,养成了坐享其成的习惯。近期,我国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说明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体现。新时代,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不同学段为学生渗透劳动价值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让其参与衣食住行等劳动,体验劳动产生的价值,进而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劳动教育不仅关乎新时代合格社会主义公民的培养,还关乎家庭兴旺、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和国家繁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方式之一。
教师要通过家长会、家长群动员家长支持学生参加各种劳动。调查发现,近半数小学生不会系鞋带,近半数中学生没有洗过衣服,甚至一半大学生毕业了还不会做饭。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到学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只要学习好,会不会劳动和劳动不劳动都无所谓,这样的观念势必会使学生缺乏参与劳动的意识,更体验不到劳动的价值和快乐,劳动教育就无从谈起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可以立德、益智、健体,可以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师要为学生点燃热爱劳动的火花,用劳动成果激励学生的智力发展,如教小学生系鞋带的过程,从大人系、大人协助系、学生独立练习系到彻底学会系,甚至帮助并教会其他学生系鞋带,他们系鞋带的手法就会越来越熟练,并会系出美感和自信。这虽然是一项简单的劳动,但孩子是整个过程的劳动者、思考者和探索者,他们在有趣的劳动中认识了自己和世界,也享受了劳动带来的快乐。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如果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他就不会死记硬背,如果他们能够把各学科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应用这些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在劳动时思考,在思考时劳动,思考和劳动的联系就会越来越紧密,劳动就会更加深入地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
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并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颁布,其中的实践创新素养就包含了劳动意识,即“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進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各个学科专家也把核心素养写进了新版课程标准,以期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各学科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思考学科知识与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的结合点,引导学生通过劳动体验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本学科知识的价值和魅力,进而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从而发展学生的劳动能力。
学校应该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语、数、英、理、化等课程也应该像体、美、微等课程一样有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有意义的劳作中体验生活的乐趣,找到自己心爱的事情,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固化知识。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将劳动与学习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激发他们对劳动的兴趣。教师要唤起学生艺术创作的才能,全面地发展学生特长,找到一种最大限度地适合他们的劳动种类,除了传授学科知识之外,要让学生保持劳动的热情,在成长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领域,还要向学生渗透职业规划思想。
教育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明确规定,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在学生劳动教育上相互协调,家庭要发挥主体作用,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团体要进行必要的支持。正如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强调知和行是不可割裂的。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其核心思想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和“做”分不开,教师要在“做中教”,学生要在“做中学”。由此可见,“行”和“做”都是指向劳动教育的。新时代,全社会更应该共同行动,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劳动,进而获得丰富的劳动经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