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育杰 刘艳
摘要:旨在通过对外汉语教材隐性课程的研究,有效避免消极隐性课程对汉语学习者的负面影响,让教材使用者更好地使用教材。本文将从隐性课程切入,以《发展汉语·中级综合》为例,分析教材文本,探析教材中内隐的隐性课程因素。研究发现对外汉语教材中隐性课程因素可以从四个方面,七个方向进行探索,并对汉语学习者的汉语知识的学习、情感态度以及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认同感产生影响。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材;隐性课程;《发展汉语》
1.引言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这一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在美国教育学家Jackson的著作《课堂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首次作为学术名词出现。在此后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内外学者以隐性课程为研究课题,在理论上不断发展创新,研究范围越来越广,国内学者也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对外汉语研究当中。学者们“多从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堂气氛的营造以及师生关系等角度分析了隐性课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杨春,2010)而对“三教”(教师、教材、教法)之一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研究较少。就教材本身而言,它不仅承载着外显的汉语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蕴含着社会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思维模式等内隐性因素,并对学生的精神心理、素质能力等方面产生一定的教育效果和影响。所以,探究对外汉语教材中的隐性课程,值得我们关注。
2.隐性课程
关于隐性课程的定义,学者们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如“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潜在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只是、價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马云鹏,2002),是与学校中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正式课程即显性课程相对应,是“隐藏在正式课程内外的课程”(林清江,1986)。“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班华,1989)。“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靳玉乐,1996)。“隐性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内外无意间习得的由教师以特定方式呈现的文化序列”(傅建明,2000)。
通过前人“隐性课程”的概念研究,本研究对于隐性课程的基本认识为,隐性课程是学校显性课程(教材、教学计划、教学课堂等)中有意无意渗透着的关于知识、规范、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态度、行为模式等的教育经验。
3.《发展汉语·中级综合》中的隐性课程
3.1《发展汉语·中级综合》简介
《发展汉语·中级综合》作为《发展汉语》系列教材主干教程之一,以“发展”为核心理念,系统地呈现了汉语本体知识,在课文内容、文化内容的选择上今古兼具,以今为主,内容贴近生活与时俱进,反映了当代中国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让汉语学习者从学习汉语知识到进行汉语交际、拓展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及历史文化的理解,最后不断增强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2《发展汉语·中级综合》中隐性课程的分类标准
对《发展汉语·中级综合》进行内容分析后,结合前文中对“隐性课程”的定义,从定义的角度可以将隐性课程分为知识、规范、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态度、行为模式等因素,结合隐性课程理论“九维度分析法”中与教材中隐性课程的问题密切相关的维度,将《发展汉语·中级综合》中隐性课程分为四个方面,七个方向。四个方面即物质形态、精神心理影响、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能力培养,七个方向为外观、内容、价值观、情感、语言知识、跨文化知识、思维方式。对应关系如表所示。
3.3《发展汉语·中级综合》中隐性课程分析
上述可知,可从外观、内容、价值观、情感、语言知识、跨文化知识、思维方式七个方向对教材进行分析,其中以下四点为重点分析方向。
3.3.1 语言知识
在《发展汉语》中,语言知识类的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了课文和注释中的修辞表达、俗语惯用语、跨学科词汇、口语词汇等。语言知识类的隐性课程不仅可以帮助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甚至激发其学习兴趣,更好地进行汉语学习。(陆俭明,2002)如《北京的四季》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不仅对留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所帮助,更有助于其写作能力的提高;在《错觉》一文中,讲述了“自主运动错觉”对人的影响,其中涉及了物理和天文词汇,让学生获取其他方面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在《俺爹俺娘》这篇课文里出现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个巴掌拍不响、丁是丁,卯是卯”等口语词汇,引起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3.3.2跨文化交际知识
《发展汉语》教材主要选取了反映当代中国现实生活的话题,文化内涵丰富。这些文化类的隐性课程弥散在教材课文的字里行间。比如,《我在中国学“大方”》、《“SOHO一族”的快乐与烦恼》、《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绿色屋顶》、《彩票》、《燕子买房记》等课文均包含了跨文化交际:面子文化、送礼文化、在家办公文化、春节吃饺子文化、屋顶文化、福利彩票文化、买房文化等,让留学生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收与之对应的跨文化知识,无需另辟板块进行专门的文化介绍,但仅局限于文字中,并没有图片等途径进行直观展示。教材语料除了向留学生展示中国人真实的生活外,还暗含着欧美的生活,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增强学生的融入性动机,同时让学生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
3.3.3情感
人的情感分为本能情感和社会情感。《发展汉语》传达出的情感多为中国人的社会情感,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三方面的情感类隐性课程。其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又分为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等等,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向留学生展示中国的人情关系,以《给咖啡加点盐》为例,该文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不仅吸引留学生进一步阅读文章,更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乐于思考,积极发言。在《我和父亲的“战争”》《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这两篇课文中都涉及了亲情,对于父子之间的代沟这类情感在留学生中能够引起共鸣,但是对于家族血缘亲情似乎存在差异,另外在《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中还隐含着中国人特有的含蓄的爱情表达方式,这类情感也与留学生的情感经验不尽相同。
3.3.4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型的。教材中的课文是中国人写的,其中的思维方式自然也是婉转的,先列材料最后再提出想法。这种中国式思维方式类的隐性课程在《发展汉语》中表现在集体主义、人与自然和谐以及思维方式這些方面。如在《李连杰和他的“壹基金”》一文中,讲述了功夫明星李连杰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梦里有你》中“久未联系的朋友突然拜访,必定是为了借钱”这种思维定式;《再平凡也可以活成一座丰碑》传达出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思维等等,这些中国式思维方式类的隐性课程的习得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汉语思维,甚至于更融洽地在中国生活。
4.结语
从以上对《发展汉语》课文中隐性课程的梳理和分析可知,对外汉语教材中的隐性课程不仅会对汉语学习者的汉语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更会影响其情感态度的变化,影响学习者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认同感。这种影响有正面和负面之分,取决于教材中的隐性课程因素是否积极。因此,在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时,应注意语料的选择。编写者应对中国文化有着清晰的判断,在语料的选择上尽量减少文化陋习的材料,取中国文化之精华。同时,教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之一,也应当在对教材隐性课程的开发中,面对含有积极或消极的隐性课程语料时,充分调动自身经验,加以主动正面地引导,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点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中国人行为方式背后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傅建明.“隐性课程”辨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0(08):55-59.
[2]黄晓颖.对外汉语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J].汉语学习,2011(01):81-86.
[3]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4]林清江.潜在课程与生活教育[M].台北台湾书店,1986.
[5]陆俭明,李镗.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知识的分布与教学问题[J].2002(01):27-33
[6]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7]杨春.对外汉语教材中的隐性课程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26(07):60-62.
[8]张红蕴.隐性课程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02):67-73.
作者简介:苏育杰(1995.12-)女,汉族,河南光山人,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刘艳(1970.11-)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