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
摘 要:2018年初,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综合频道推出中国首档大型音乐类诗词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在3月3日第四期节目中,中央音乐学院教师曹轩宾作为第四位经典传唱人出场,他用八百年的古琴与现代音乐一起作歌,以原汁原味的陕西方言,重新唱响经典。本文通过对这首作品的歌词、创作、演唱、情感表达等全方位的分析,结合笔者个人的视听感悟与收获,总结其古典音韵与现代音乐风格融合的特点,为现代古诗词歌曲创作提供更好地指导。
关键词:别君叹 传统文化 现代音乐 多元化
随着近年来中国内地综艺节目模式创新力度的扩大和题材范围的拓宽,有中国特色且具备浓厚文化底蕴的精制作、高品格、大格局的综艺节目频繁涌现。继“成语大会”、“诗词大会”、“朗读者”之后,央视又推出了一档原创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多元艺术相融合,在实现音乐类综艺节目创新的同时,借鉴新媒体创作生动的舞台布景,使其集知识性、文化性、娱乐性、故事性、观赏性于一体,进而也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其收视率便可看出人们对这档节目的喜爱及满意度,此外还通过“和诗以歌”的创作方式、演唱者心中情怀的深情演绎、新媒体的交融及全民热情的调动,力证了这档栏目的成功。
2018年3月3日第四期第四首《别君叹》一经播出,引起了现场观众和评审团的共鸣,同时也得到了众多线下观众的一致好评。这首作品无论是歌词意蕴、作曲技巧、配器特点还是演唱风格等无不体现出它的匠心独运,值得我们仔细品鉴。
一
这首作品的歌词是由李奇先生在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歌的基础上加以续编完成的,共分三段,完整而深刻。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低吟白雪逢阳春
送君别去无知音
高台孤矗昂首望
穹凄尽兮宙宇敞
车马纵兮雁飞翔
春复秋往世无常
幽清默兮落暗乡
何年何月蹉跎降
莫问莫观你莫惆怅
山石林木无易样
第一段是送别。沿用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原作。曾几何时,只是为了应对考试背诵过此诗,大概知道这是一首表达送别之情的诗歌。而今通过鉴赏团成员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的讲解,配以相关资料的查阅,更深层次地了解了这首诗作为送别诗中的经典典范之一的价值所在。这首诗的送别地点是在咸阳,在一个下雨的清晨,折柳、敬酒,送好友元二去安西都护府(设在现新疆库车县的行政机构),对于这么一个遥远的地方,这一去便不知何时再见,但送君终有一别,到了阳关过后,不可能再有像我这样的朋友。全诗唤起了人们对于友情、送别、眷恋的全部感情。
第二段是孤寂。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时节(类似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想到朋友离去便知音难寻,不由伤感,此处让人不禁联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詩人孤矗在高台,思念间不经意抬头望见辽阔的天空和浩渺的世界,几多孤独和苍凉。
第三段是思念。先是通过车马、飞燕等动景的描写,不禁感慨春秋轮转、时光流逝、岁月荏苒、世事无常。随后想到远在安西都护府的好友元二有无思念家乡?一身的才华是否有用武之地?最后用虚写的方法,似用回信的口吻告知好友,莫要惦记与伤感,一切都没有变也不会变。事实应该只是宽慰之语,从中体会到两人间深厚友情的同时,也感受到隐忍的悲痛。
总的来说,后两段的续作非常符合古诗的特征与内涵,不拘泥于形式,深入挖掘原诗中隐含的各种可能性,用半古半今的口吻,浅显易懂又不失古典风韵,达到了用浅语造深情的较高的境界。一方面从内容上来看,词作者抒写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与真情,通过动景的描写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另一方面从形式上,作者注重情景结合、寓情于景,且用反写的手法将虚实融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对诗歌情感的充分把握。
二
《别君叹》这首作品不但歌词续写的出神入化,作曲技巧也是有其独到之处。
1.在旋律的进行上,曲作者的创作理念一方面是借用陕西方言的声韵揉入音乐,最具典型的便是倚音下行三度的“雨”“柳”“酒”等。(如图一)这一创作理念一是源于本诗的创作地点便是陕西咸阳,二是由于曹轩宾老师本人就是陕西人,两者的完美契合我想也是曹老师选择这首诗歌进行改编的初衷。这不禁让我想到乔羽老师作词、王立平先生用山东方言作曲的《说聊斋》(彭丽媛演唱),惟妙惟肖地讲述故事的同时,无疑两者都是用已融入骨髓的乡音,深情地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另一方面,秦腔的借鉴,主要体现在旋律的大跳,第一段含有七度大跳,第二段含有六度大跳,第三段含有七度大跳。(如图一和图二)
2.节奏节拍上,全曲主要围绕3/4拍进行展开。一是顺应七言绝句(4+3)的声韵规律,二是三拍子的曲调更为婉转抒情,从而中和了秦腔的过于粗犷和苍凉。第一段采用建立在三拍基础上的散板式自由发展,第二段为相对规范的三拍进行,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打破三拍进行规律,将原来四小节的乐句扩充为中间加休止的七小节。
3.在调式调性的运用上,全曲都是加变宫的六声调式,但是第一段采用g羽调式,突出小调式色彩,遵守原诗作的创作特征与情感。而后两段续词部分则是采用bB宫调式,突出大调式色彩,对应了古今融合的写作理念,同时给人一种美好的期待感。
4.乐曲的曲式结构与歌词的结构相契合,采用ABC三段写成的并列单三部曲式,其中续写歌词的后两段又重复一遍。由于并列单三本身不容易巩固主题,因而作者通过重复的手法给听众增加印象的同时逐渐通过音层的加厚、配器的丰富、声音的处理等细腻的表达无限伤感之情。结构图示如下:
A段(1-20小节)共分成4个乐句,是建立在三拍基础上的散板的处理方式,采用的是g羽六声调式(加变宫),这些要素都是为了表现送别的难舍之情。这首作品没有引子,第一句“起”,直接用陕西方言念白式的清唱,中间伴以古琴的间奏,其中“朝雨”用七度大跳;第二句“承”,“青柳”两字间还是运用前面的七度大跳和古琴的点缀继续铺垫送别时的景致;第三句“转”,同时也是这一段的高潮,先是音调整个比第一句高八度,随即结尾“杯酒”仍旧用了七度;最后一句“合”,音调逐渐平稳下来,最后结束在g羽调式上。
B段(21-36小节)也是分为4个乐句。与第一段不同的是,旋律中出现六度大跳;钢琴加入伴奏,后两句弦乐器(小提琴、大提琴)逐渐融入;本段最后结束于bB宫六声调式(加变宫),向大调转调,虽然内心无限孤寂与凄凉,但依然盼望能早日相见。
C段(37-55小节)依旧为4个乐句。前两句节奏紧凑,一改七言绝句规整的结构,将原本4小节七个字的旋律紧缩为4小节十四个字,第三四两句又回归原来的陈述方式,最后一句用中间休止的方式将乐句展开为7小节,最后结束于bB宫六声调式(加变宫)。
乐曲最后采用渐慢的速度将第三段最后两句“莫问莫观你莫惆怅,山石林木无易样”作为补充式的结尾。
5.配器方面,主要乐器包括古琴、箫、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其中第一段用人声清唱配以单纯的古琴间奏,干净、透彻,保留悠远的唐诗古意,瞬间将听众带回千年以前苍凉的边关,把千载的离愁与凄楚压在听众的心尖。这里古琴的融入使得人声与琴声完美合一,丝丝入扣,不绝如缕,余音绕梁。第二段钢琴的出现配合亦古亦今的续词风格,给听众带来了现代气息,随即第三句陆续加入小提琴、大提琴等弦乐器,使得音层更为丰富,音乐更为流动,从而打破了单调感,最后清幽低婉略带呜咽的箫声进入,平衡了作为一首古诗词歌曲现代感的同时,以丰富的音层调动听众的内心情感,同旋律一起跌宕起伏。第三段紧跟第二段,所有乐器融入其中,音乐情绪逐渐推向高潮,但最后一句只剩钢琴的简单几个和弦,所有乐器戛然而止,仅用念白的方式作为结束。不禁道出知音已远,送行之人孤身立于天地之间,悲怆的呼喊随关外的风沙一同消散……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本曲中的古琴是穿越八百年的一把南宋时期的仲尼式琴,名为“锦江涛”,由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琴会会长赵家珍老师演奏。在本曲中主要用于演唱间奏处,通过走弦时的柔韧与挣扎体现出松而沉的音色,其内在的张力更适合表达内敛、含蓄的情感。
三
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除了需要一度创作者即原创者的创新理念与独特创作风格写出成品之外,还需通过二度创作即演唱(奏)者的走心演绎才能更为完美地加以呈现。该曲是由中央音乐学院教师曹轩宾作曲兼演唱,他用独具魅力的音色配以陕西方言和秦腔的运用,通过不同段落的到位的声音控制,恰如其分地表现出送别后内心的隐隐作痛、百转千回。
第一段演唱者采用吟唱的方式,用陕西话的音韵将“渭城朝雨浥轻尘”全诗娓娓道来,与古人吟诵唐诗的方式极为相似,他的声音深情凄婉但清越悠扬,千年的离愁揉入进地道的关中腔调中,从而更具秦地音乐的韵致。本段整体情绪较为平静,这份按耐住悲伤的叮咛没有太多波澜,但却给人以即将决堤之感。
第二段则是采用轻唱加嘆唱的方式。由于情绪逐渐打开,因此声音的强弱对比明显增强,“无知音”用了六度大跳的旋律走向,这时演唱者也是力度上扬,仿似用咽喉的力量、摇滚的唱法带出那腔嘶吼,表达了人到痛处最本能的撕心裂肺。此时的声音状态随着强弱起伏的变化显得无限悲切但并不暗哑,亦如诀别,依依不舍。
第三段紧跟第二段,在叙唱的基础上伴以叹唱,最后一句则为雄浑之唱。本段的亮点集中在最后一句,所有乐器渐弱处理后逐渐休止,仅剩纯人声的念白式感叹,由两字一叹最后变为一字一叹,“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不禁感叹人世的往复无常与百转千回,这句直抒胸臆,且把秦腔的基调又一次点睛式地加以重复。
总的来说,整首歌曲的演唱处理婉转自然,既有时意又有古风;方言和戏曲腔调的运用表现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歌者对力度处理的到位,像是一种克制的温柔,情感到位却又有力;适时颤音的加入表现了哀而不伤,情感波澜但意向统一;所有的演唱技巧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一副关外送别的凄美画面。
四
近年来,随着“多元化”这一概念的多领域拓展与运用,在音乐学科同样大力倡导与广泛应用,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将本学科加以延伸,从而创作出更有价值的音乐作品。以上通过对《别君叹》这首作品的分析,同样总结出本首作品创作手法、演唱技法、音乐风格等融合的多元化,同时在音乐创作上也给予笔者很多的启发。
1.尊重传统 把握韵味
俗话说,民族的便是世界的。中国古诗词歌曲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不仅如此,身为中国的作曲人,创作的根源自然应该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别君叹》一曲便是先以伟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送别诗中的千古名作作为铺垫,分别通过文字、旋律、歌声为之做了更为深刻与动情的注解,进一步延展了原诗中未曾讲完的故事,让诗中送别之人在千年以后为我们细细倾诉,不再孤独。
2.音乐创作要有独特的个性
声乐教育家孟玲曾说:“教育教学不能千人一面、万人一身。”音色因人而异,音乐风格自然不尽相同。因而对于一度创作者而言同样要有自己写作风格的同时还要根据演唱者的音色量身定做更为适合的作品。在《别君叹》这首作品的创作中便采用独特的创作理念,例如旋律上大胆借鉴陕西方言与秦腔;配器上将古琴、箫等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洋弦乐器及钢琴等相结合等。
3.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经典的流传需要与时代相适应的载体,一首好的古诗词新编要用现代的技法保证古色古韵必须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首作品的多元化融合一是体现在中西乐器的搭配运用上,例如八百年古琴的悠远与钢琴的柔美结合,以及随后融入的弦乐器、箫等;二是演唱方法作者采用现代的流行唱法表现古曲的凄楚意境。演唱者通过声音状态的把控,用吟唱、轻唱、叹唱等方式表现不同的情绪,然后配合曹老师略带伤感及些许沙哑的音色,使得整曲从唱腔到音色,一咏三叹,形成一首绝美的唐诗咏叹调。三是歌词的续词部分与原作无缝衔接、意韵两佳。续词部分用半古半今、古今交融的方法,浅语造深情,明白如话但又不失古典之美。
五
总之,本曲的成功之处,一是歌词好,先是原作《送元二使安西》是作为伟大诗人、画家、音乐家的王维通过对文字、色彩、声音的锐感创作的集声、景、意于一体的千古名作;再有李奇先生的续词在原作诗中有画、写实风格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形式,用半古半今的口吻在深入挖掘原诗隐含的各种可能性的基础上,通过实虚结合的方法,完整深情的呈现了知音远去、情景交融的画面。二是作曲好,作者一方面根据原诗的创作背景,非常合时宜的加入陕西方言与秦腔;另一方面在音乐表现各要素的运用上独具风格,例如用三拍子顺应七言绝句语言韵律的同时,有效中和了秦腔加入带来的过于粗犷与苍凉,使曲调更为婉转;还比如配器上八百年古琴的点缀将乐曲蕴含的内在张力慢慢渗透出来,不仅符合古代文人细腻、内敛、含蓄的情感表达,还与西洋弦乐器及钢琴融合,以丰富的音层和柔美的音色调动听众的全部情绪,牵引着内心的情感随旋律跌宕起伏。三是演唱好,曹轩宾老师充分发挥他本人作为陕西人的优势,先是将陕西方言与秦腔完美呈现,再是通过有层次及声音强弱把控的到位处理以及颤音的适时运用,朴实且真诚的带动我们的感情无限的投入与释放。因而本曲是唱作俱佳,实为佳作。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除了从中能学到全新创作理念之外,能牵动听众的心,调动情感、引起共鸣也是极为重要的,要做到此点,必然不可以脱离传统,此外还要用现代人能接受的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才能更直观、简单、真实的表达感情。当下,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现代音乐作品不断涌现,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不断受到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影响,我们为当代优秀声乐作品的产生感到兴奋的同时,也更加重视作品中传统因素的探寻与融入。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传统因素的融入便已成为为作曲家提供素材的一种手段,现如今,同样也可作为探寻中国现代音乐发展轨迹的一种可行办法。因此,像《别君叹》这样的中西融合、古典与现代杂糅的新作品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注释:
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为传承有序的一种乐器,“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古籍中有记载伏羲制琴,又有神农制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
参考文献:
[1]康震.《经典咏流传》·唤醒经典的生长力[N].文艺报,2018(3).
[2]王琦.《经典咏流传》成提案的教育启示[N].中华读书报,2018(3).
[3]刘翼,王政.《经典咏流传》的四大创新途径[J].青年记者,2018(5).
[4]阎可行.秦腔声调区与旋律的构成[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12).
[5]阎可行.秦腔唱腔字调处理的基本规律[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5(6).
[6]彭雅洁.陕西地区原生态唱腔的地域特点研究[J].北方音乐,2016(9).
[7]陈春华.陕西民间音乐特色研究——以“秦腔、碗碗腔”为例[J].大众文艺,2012(5).
[8]张燕.趣说陕西关中方言土语[J].大眾文艺,2012(7).
[9]陈雅先.古琴语境与中国乐理话语体系认同[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9).
[10]张之材.认知诗学视角下诗歌意象意境的阐发研究——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9(2).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8GXJK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