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丽乡村是对现阶段农村、农业发展目标的高度概括,其实质为实现农村生态与农村经济的协同化发展。基于美丽乡村视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也是要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本文重点分析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路径,用以搭建科学、完善的循环经济模式推广、落实体系,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美丽乡村;农业循环经济;协同化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
2096-3157(2020)13-0125-02
一、引言
美丽乡村概念提出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更新农村产业结构的核心方式。美丽乡村建设以人居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现代化建设等为主要手段,其核心目的是实现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的协同化发展,从根源上赋予“三农”新发展动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宏观目标相同、使用手段类似,考虑到循环经济发展涉及到多个方面,对其主要发展路径做总结性分析。
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宏观环境整治
1人居环境治理
(1)引入绿色GDP核算指标,将人居环境治理纳入到政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当中,避免出现出于短期利益考虑牺牲生态环境的做法[1]。该项措施作用于政府部门,希望政府部门提高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视,通过完善乡村环保卫生设施、加大环保监督惩处力度等方式,尽量避免农业生产活动及乡镇企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2)建立人居环境治理专项资金,丰富资金支付方式,如先治后补、以奖代补等。注意社会资源的引入,例如,提供税收减免政策,或选择优先享受人居环境治理成果的方式,鼓励乡镇企业及外来企业自主加入到环境治理工作中,提供必要的资金及技术支持。
(3)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教育引导,强调人居环境治理对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乡村环境保护观念,引导居民科学开展各项农业生产活动,并主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居民教育引导可采用召开倡议会、新媒体宣传、召集环保志愿者等方式,对农村环境中的生活污染源进行控制。
2开发清洁能源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能源消耗存在结构单一的问题,并造成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农业生产、居民生活过度依赖传统能源,太阳能系统、风能系统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程度非常有限。同时,农作物种植产生的作物秸秆利用率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能源使用的浪费。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有必要提高清洁能源在农村地区能源消耗结构中的占比,加快完善太阳能、风能、沼气等能源开发基建设施,提倡使用清洁能源。
例如,位于城郊的地区或其他可被城市天然气管线兼顾的乡镇,可通过城乡一体化基础设置的延伸和完善,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减少煤炭、作物秸秆、木材等能源的直接燃烧。而城乡一体化系统无法覆盖的乡镇,可发挥农作物种植优势,建立集中性的沼气生产系统。目前,沼气能源已经在部分地区得到有效的利用,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前期扶持力度不足、居民节能环保意识不够、缺少必要的技术支撑等问题。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区域,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居民共建的方式,建立集中式的沼气生产系统,通过统一规划,将沼气直接接入居民家中,并实现作物秸秆的统一处理。
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保障体系完善
1政策保障
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政府干预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完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有关政策和制度。对本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明确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框架和重难点,并将不同模块的管理任务下放至具体职能部门,确保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各项工作均有相应的部门负责。各区县、乡镇的农业经济发展基础差异明显,因此在发展方案的制定上也要具备针对性和独特性,以政府政策扶持、制度引导,促进农业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并加快完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技术保障
新经济时代,知识、技术已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同样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也占有重要位置。总结来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涉及到的技術领域包括绿色生态养殖、立体化种植及间作套种、机械化耕种、沼气生产、信息技术等[2]。具体技术的选择以及技术引进优先级的确定均要结合地区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为当地居民提供专业技术培训,传授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定期选派农业技术指导专家组到农业生产现场,开展技术调研和指导工作,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并查看各项先进技术的落实情况和不足,辅助宏观政策调控。
例如,某乡在发展本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在乡政府建立农户集中技术培训、学习点,定期开展知识讲授和技术培训工作,向本乡农户介绍人工智能技术特点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方式。同时学习点还配备专门的图书阅览室,供农业生产人员进行资料查询和知识学习。本乡下辖的多个村庄以水稻种植为主要经营项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优化选种模型,帮助当地农户选择最佳的水稻种植品种。同时开展土壤检测工作,对应制定水稻水肥管理方案。
3资金保障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资金供应不足也是当前阻碍新农村建设及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循环经济效益的实现无法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成果,再加上农户居民普遍收入水平较低,在新技术、新生产项目引进的过程中对外部资金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建议搭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资金保障体系,拓宽融资渠道,确保循环经济发展中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有稳定的资金支撑。例如,进一步普及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吸引社会资金融入,以优惠政策、合作共赢等方式鼓励企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配合政府专项资金,加紧完善农村地区卫生环保设施、沼气生产系统等,并做好循环农业示范区搭建、区域性农业产品培育等工作。
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经济载体培育
1循环农业产业链
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被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载体,用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范围更广,配合高效反馈机制,可被作为生态保护与农业经济发展融合的基础路径,更新农业经济布局[3]。循环农业产业链的建设需要以政府为引导,突出市场机制在产业链构建、运营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杠杆作用等,赋予农业循环经济更强的发展活力,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合理解决循环农业产业链与农业经济主体间目标不统一的问题。
以农牧行业为例,由当地政府、优秀企业及畜牧养殖大户牵头,打造“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畜牧养殖模式,培育集畜牧养殖、饲料加工、有机肥料生产、沼气生产、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链。当地农作物种植所形成的秸秆等物质,进入饲料加工系统,用以供应畜牧养殖所需的饲料,实现自给自足;打造有机肥料生产工艺车间,循环利用牲畜粪便进行有机肥料生产,除供应本区域农业生产所需,结合产能情况进行外销,同时帮助解决畜牧养殖污染问题;利用饲料加工等过程中形成的可循环废弃物进入沼气系统,生产沼气供应当地生产及生活能源所需,沼渣等物质可投放至种植业和养殖业;打造畜牧产品区域性品牌,统一开展产品加工、宣传、配送等活动,若条件允许,销售环节产业链可进一步延伸至品牌畜牧产品联锁餐饮,发展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以带来更高的畜牧产品经济附加值。以上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优势就在于,将原本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开发为可被下一生产环节利用的生产资源,实现资源在多个农业产业间的共享与循环。同时,全产业链也带来了更高的农业经济回报率,培育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
2循环农业示范区
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对于农业循环经济推广起关键性作用,可以说,大多数农业创新技术、生产模式的落实和普及都要经历农业示范区阶段。在循环农业示范区中,采用高度集约化的管理模式,由于示范区的特殊属性,相关政策、技术、管理方式的落实较少面临阻碍,可用来探索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实况的新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同时进行新技术及生产模式的宣传,吸引更多农户及外部资金加入。例如,挑选本地区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如果树种植、畜牧业等,结合乡村独有的生态景观及民俗风貌,打造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农业观光、体验、休闲为主要功能的农业旅游产业示范区,为乡村带来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并提供更多就业岗位[4]。目前,农业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经济协同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全国范围内已有多个成功案例可供参考。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在环境与经济的协同发展中也发挥出重要作用,通过服务产业在农业经济中占比的增加,彻底摒弃以往粗放式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发展资源,为农民创收找到更加科学的方式,间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例如,出台相关引导政策,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学习餐饮、旅游、物流、金融等新知识,拓宽农村居民就业及创业面,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以更好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强化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联系,如前文案例中谈及的畜牧业向联锁餐饮的延伸、传統农业向旅游业的延伸;建立专门服务于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组织或部门,负责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环境的监督与治理,提供人居环境调查、污染源处理、循环经济项目环保咨询等业务。
五、结论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发展间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同化发展,打造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才能顺利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从宏观环境治理、保障体系完善、经济载体培育等角度入手,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促进传统农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和过渡,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洮生态经济要求下农业经济发展路径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1):37~39
[2]谢小春美丽乡村视野下农村环境和经济的创新发展[J].江西农业,2019,(22):126~126
[3]孙文静美丽乡村视野下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6):93~95
[4]高曦美丽乡村视野下的农村环境经济协同发展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6):7+9
作者简介:
初春笋,供职于莱阳市食品工业园管理服务中心,农业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