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可
【摘 要】 由于求职与求才供需双方的结构矛盾、学生就业观存在偏差、就业指导管理部门开展工作较难及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特殊性等原因,导致地方医学高校招聘会在组织形式上缺乏创新。非“985、211”高校招聘地域属性强,女大学生就业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等问题,在今后工作中应引起重视。进一步提高招聘会效果,使高校、用人单位、毕业生达到共赢。
【关键词】 地方医学高校;招聘会;组织模式;存在问题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竞争激烈,一个企业能否在本行业能够有所发展或者生存下去,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本公司对人才的引进环节是否成功。同时,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都在快速增长,2019年我国毕业生达到830万人,庞大的就业群体引起了政府、社会、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5月14日天津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根本问题要靠发展”,强调了就业的重要性。其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重中之重。因此在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服务平台、疏通招聘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科技发达,招聘的方式有许多种,比如线上招聘、线下的校园招聘、传统媒体广告、人才介绍机构、内部招聘、员工推荐等。经调查显示,针对在校大学生、校园招聘会是用人单位和学生最为青睐的一种模式。校园招聘会包括专场招聘会、宣讲会、大型招聘会、实习招聘、管理培训生等,具有针对性强、有效便捷、应聘对象可塑性高、宣传企业和学校形象的优点,同时也存在时间相对集中、招聘对象单一、学校组织成本偏高的缺点。医学院校的校园招聘会又因实习时间、用工性质等问题,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1]因此找出高校招聘会举办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谋划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一个医学就业部门亟待解决的事情,以下是医学院校招聘会所面临的一些困境。
一、求职与求才供需双方的结构矛盾
目前的就业形势有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求职与用人单位求才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矛盾是普遍存在于各类各级大学、比如985、211、一二本、民办高校中,同时也存在于各种企业、比如小微企业、民办企业、基层单位、事业单位、国企、政府机构等。导致这种现象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宏观方面的,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传统行业就业岗位规模增长较少,有些淘汰行业甚至出现裁员、公司倒闭的情况,但是就业群体却日益庞大,除了高校毕业生外,还有转业军人、农村转移人口、城镇贫困人口加入就业大军中,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状”;第二是微观心理方面的,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求职学生对本身的期望值都很高,而且都希望在短时间内找到最好的工作,这样的心理状态导致了双方很难在短时间内达成共识,有许多学生刚签完协议就毁约、有许多用人单位刚过完试用期就裁人,不仅造成了双方的损失,而且造成学校举办招聘会所付出的精力、时间、人力、财力、物力、组织成本的浪费。现在许多城市的三甲医院、地级市的好医院、用人标准不断提高,名额也日趋饱和,大部分医学生想进进不去,很多基层医疗单位、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想招没人愿意去,加剧了这种结构性矛盾。
二、学生普遍存在不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毕业生存在“先择业、后就业”、“重发展、轻生存”的错误就业观念,对工作期望值高,想留到省会城市或者好的地级市工作,不愿去民办医院、基层医疗结构从业。现在很多“95”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没有马上就要面对生存压力的紧迫感,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存在“慢就业”、“一步到位”的错误设想。很多学生在第一学期没怎么去过招聘会甚至没有关注过就业信息,一直到第二学期才开始在就业方面動心思。大型招聘会部分同学还能参与,例如一些外地的小的、基层用人单位宣讲会,参与学生就寥寥无几。这样的状况一方面打击校方举办招聘会的积极性,同时影响了学校在企业心中的形象。另一方面对企业而言,在校园招聘会上花去的时间、精力、财力成本付诸东流。同时,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高,处在眼高手低的浮躁状态,对现在的就业情况不了解,总是深觉自己能找到一个“想象中的好工作”,比如“活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
三、就业指导部门在招聘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按照教育部的文件精神要求,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必须按照毕业生的500:1的比例配备专门的就业管理人员,但是往往学校达不到这个要求。由于人手紧缺,造成很多就业工作开展不利,只能疲于应付。这个问题在学校举办大型招聘会的时候,问题就会凸显。报名的单位很多,但是就业管理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只能对用人单位的基本资质进行审核,没有时间对很多单位进行了解,去遴选一些口碑、资质较好、与学生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第二,学校对招聘会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到位,一方面很多好的用人单位不太清楚学校的招聘会安排,有时候会有疏漏和遗忘,没有参加学校的招聘会。另一方面,学校的就业工作系统基本是,就业指导中心——二级学院就业——毕业班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政策和指导性的事务较多,与毕业生接触的还是二级学院的毕业班辅导员,很多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力度有所减弱,很多学生拿不到一手的、最早的信息,造成了很多学生也不了解招聘会的日程安排。第三,办一场大型招聘会要耗费就业管理部门大量的精力、人力、财力,一般高校一年只会举办一场最多两至三场这样的招聘会,不走心的同学很容易错过,同时对于专场招聘会,学生觉得选择面少又不愿参与,造成了提供给用人单位和学生的选择机会很少。
四、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一些特殊性
第一,根据医学生的教学大纲安排,医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年,是要去医院实习10个月。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医院对学生的管理是很严格的,要按照学校与医院商定的教学大纲在每个科室轮转、实习。因此医学生想请假的时候,就会很困难。在招聘会旺季的时候,不考虑其他学校的招聘会,本校的每周的宣讲会都会有两至三场、意味着学生要请两至三个半天的假,这种情况医院很难批准。第二,由于现在的规陪制度和执业医考试,部分医学生在权衡考研和找工作两者中,更倾向于前者,也有医学生在跟风进行考研,因此造成了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就业的情况。[2]
五、女大学生就业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
医学院校学生的性别结构,女生的比例普遍比工科院校要高,基本上可以达到男女生1:1的比例,有些专业女生比例在80%以上,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医学院校在就业市场中有很大的短板。近年来,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实施,用人单位在遴选人才时更加谨慎,想法周全,从长远计算人力成本。如果一个女员工,生育两次,那么仅仅产假就会有10个月的时间,再加上哺乳和其他的事情会有更多的事假。同时女员工由于性别特点,不适合晚上加班和应酬交际。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女学生在应聘单位时,有着天然的劣势,如果男学生和女学生业务能力大致相同,大概率情况都会选拔男生。尤其是临床医生,经常加班熬夜,坐门诊、做手术、还要加班写论文评职称,因此医疗单位首选会是男学生。
六、非“985、211”高校招聘地域属性强
第一,非“985、211”的高校在招生时,本省的学生比例很大,外省的学生比例较少,这部分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大部分的第一愿望就是留在本省,最好是留在省会医院,其次是离家近的地级市医院,然后才是县级医院。第二,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东部、南方省份城市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北方、西部省份城市经济发展经济慢,机会较少,因此很多外省的用人单位想从学校招聘会招录人才。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宁愿在本省聚集就业,但轻易不会考虑外地的用人单位,使得本省就业压力大,外省的就业机会白白流失。
七、招聘会的模式缺乏创新
当今,大部分高校招聘会的主流模式是大型的双选会、专场招聘会、宣讲会等。这种传统的模式本身的有优点,比如说现场见面交流、感觉直观准确;利于做好用人单位、学校的形象宣传工作等。但是,这种传统主流的招聘模式也有很多弊端,比如频率低、机会相对较少,学生求职不灵活,用人单位招人成本高、效率低,学校组织成本高,遇见疫情不能开展等缺点。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为招聘会提供了很多其他行之有效的选择,因此可以充分结合现代的科技手段,使学生求职更加快捷、方便,降低学校组织运营招聘会的成本,节约用人单位招人的各项开支。
综上所述,影響招聘会效果的因素有很多种,最主要的是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因素。宏观因素中主要包括大的经济环境、医学专业行业特点等,微观因素主要包括用人单位的招聘状态、学生的就业观、学校对招聘会的组织管理等因素。我们只有研究医学高校招聘会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才可以更好地根据这些问题提供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齐晓翠,杨玲.医学院校校园招聘会的困境与定位——以沧州医专为例[J].价值工程,2017,36(25):193-194.
[2] 张敬礼,陈冰,单蔚.地方师范类高校专场招聘会组织模式探索——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5):235-236.
【作者简介】
穆 可(1983—)男,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