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2020-09-01 06:47
教育观察 2020年20期
关键词:总计消极小班

张 娇

(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喀什,844000)

一、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达州市某公立幼儿园小中大班幼儿各40名,每班教师各3名,总计幼儿120名、教师9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期间,收集幼儿告状行为事件共443例,其中,大班188例,中班148例,小班107例。

(二)研究内容

幼儿的身心发展决定了幼儿教育需要保育、教育的结合,教师要将教育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可以划分为生活活动、自由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1]本研究参考已有的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征求园长和教师的意见,结合笔者在幼儿园的观察以及对教师、家长的访谈,得出结论:幼儿在生活活动、自由活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中,告状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资源占有、班级规则、表现自己、检举他人和寻求帮助。[2]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反馈方式具体表现为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3]

二、研究结果

(一)幼儿告状活动类型分析

通过观察整理可知,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告状行为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幼儿在自由活动时最容易出现告状行为,其次是生活活动,告状行为出现最少的活动是教学活动。大班幼儿告状的次数最多,总计188次,告状最少的是小班幼儿,总计107次。小班幼儿在自由活动时告状较多,原因如下:一方面,没有更好的活动能够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另一方面,小班幼儿更崇拜教师,好的坏的事情都喜欢跟教师分享。幼儿在自由活动时会经常告状,跟幼儿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他们喜欢关注微小事物,注意力范围较小,很难整体看待问题。

表1 幼儿告状行为的活动类型频次

(二)幼儿告状行为表现形式分析

纵向观察可知,幼儿告状行为总计443次,小班告状行为总计107次,中班告状行为总计148次,大班告状行为总计188次。横向观察可知,幼儿因寻求帮助而告状出现的频次最多,共计143次,占整个学前儿童告状频次的32.3%。其次是因为表现自己而告状,频次是104次,占比达到23.5%。第三是因为资源占有而告状,共77次,占总告状的17.4%。此外,第四位和第五位是检举他人和班级规则,分别为67次和52次,分别占总告状行为的15.1%和11.7%。

幼儿的告状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但是在寻求帮助这一方面不存在年龄差异。此外,不管在任何年龄阶段,幼儿在同伴交往以及师幼交往中都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表现欲。

表2 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

(三)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反馈方式分析

从表3可知,教师基本上每次都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了回应。从横向分析来看,小班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回应总计107次,其中,消极反馈频次为96次,占89.7%,积极反馈总计11次,仅占11.3%。中班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回应总计148次,其中,消极反馈总计89次,占60.1%,积极反馈总计59次,占39.9%。大班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反馈次数为188次,既有消极反馈也有积极反馈,相差不大,频次分别为91和97,各占48.4%和51.6%。从纵向分析来看,对幼儿的告状,教师经常选择消极反馈,对幼儿采取积极反馈的方法较少。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教师面对告状行为会给予更多的积极反馈。

表3 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反馈方式

三、讨论与分析

(一)幼儿的告状行为具有明显的活动类型差异,且自由活动时发生频率高

自由活动是指教师没有对幼儿选择何种活动方式进行安排或限制,充分发挥幼儿自主选择权的活动。自由活动给幼儿很大的自由。由于幼儿活泼好动,在自由活动中幼儿之间容易发生冲突,因此在自由活动中幼儿也更容易出现告状行为。

(二)幼儿告状行为呈现一定的年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心智和思维不断变化。小班幼儿对自我和别人的认识不足,在遇到不公平的事时往往选择用告状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小班幼儿告状的目的比较单一。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渐养成,遇到不符合要求或违背规则的事件时会向教师告状。大班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步形成,更加理性,自我判断力逐步增强,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认知评判他人的行为,如果他人行为不符合自己的认知,他们会选择告状。

(三)因资源占有、自我表现引起的告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如果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表现欲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通过同伴之间交流或者引发同伴冲突引起教师的注意。研究表明,幼儿年龄越大,因资源占有和自我表现而告状的行为就越多。

(四)幼儿的告状起因以寻求帮助居多

幼儿由于年龄较小,能力有限,因此在处理问题时会依赖教师,向教师求助。在一日生活中,幼儿会因各种原因向教师求助。例如:小班幼儿会因为零食被抢向教师告状;中班幼儿有同伴意识,他们会为同伴抱不平而选择告状;大班幼儿对规则有了一定的概念,他们往往会为了维护规则而告状。

(五)教师的反馈方式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

面对幼儿的告状,教师过多的积极反馈会增加幼儿的告状次数;过多的消极反馈会影响幼儿的积极性,他们会因为教师的冷处理而不敢或不愿意再告状。因此,教师要分清楚幼儿告状的动机,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不能盲目地肯定或批评。

四、教育建议

幼儿告状行为是一种表达方式,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应该给予恰当的反馈。教师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有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一)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

在自由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渗透关爱和规则的意识,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这样可以减少自由活动中幼儿的告状行为频次。在生活活动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例如,小班幼儿会因他人破坏公物向教师告状,中班幼儿常因他人违反规则而告状,大班幼儿会因受到语言的攻击而告状。教师应该向小班幼儿渗透“爱护公物、幼儿园是我家”的意识。由于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渐形成,因此,教师要反复强调班级规则,明确班级规则及其重要性,避免引发更多的告状行为。对于大班幼儿,教师可以开展主题班会,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他们传递团结友爱的精神。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常因资源分配不均而告状,教师应该投入足够的游戏材料,引导幼儿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4]据调查,大班幼儿的告状次数较多,主要是因为大班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内化,不希望别人占有自己的空间,对此,教师应该在活动开始前合理安排幼儿的座位以及各种用品,避免引发冲突。

(二)积极反馈,宽容对待告状行为

幼儿的告状行为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应该宽容。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最信任的人,幼儿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也许会超过对家庭成员的信任和依赖,因此,教师应该细心倾听幼儿的告状,耐心地为幼儿解决问题,并给予幼儿恰当有效的反馈。[5]

(三)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区别对待告状行为

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应该扮演公正的裁判长的角色,先充分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再决定如何处理幼儿的诉求。例如,为了避免资源占有问题引发的告状,教师在开展活动前必须准备充足的材料、足够大的场地以及足够的游戏时间。对因表现自己而告状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判断幼儿是否需要被赞扬与认可,然后分析幼儿告状的内容,让幼儿明白不能为了表扬而进行毫无意义的求赏告状。[6]

猜你喜欢
总计消极小班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2017公路交通管理十大热词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小班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
全国各地区、各类期刊出版的种数、印数、总印张、总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