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2020-09-01 05:25秦小永郑伟莉豁银成侯全云张欣悦王慧玲曹亚永王俊伏熊冠宇
上海针灸杂志 2020年7期
关键词:鼻甲体征鼻炎

秦小永 ,郑伟莉 ,豁银成 ,侯全云 ,张欣悦 ,王慧玲 ,曹亚永 ,王俊伏 ,熊冠宇

(1.开封市中医院,开封 475000;2.河南省中医药防治慢性病院士工作站,开封 475000)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也称变态反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吸入变应原而导致的以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浸润,IgE介导的免疫细胞释放化学介质引起的Ⅰ型变态反应炎症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为其主要特点[1],常因遇到冷空气等变应原而发作,属中医学“鼻鼽”范畴。该病各个年龄均有发病,但以青少年为主,发病率近年呈逐年上升趋势[2],目前西医主要以抗过敏治疗为主,但药物依赖性强,停药后易复发。针灸疗法治疗AR疗效显著,特别是艾灸疗法[3-4],笔者曾采用隔姜灸治疗AR疗效满意[5]。本研究采用隔姜灸治疗脾肾阳虚型AR 105例,并与口服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105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10例脾肾阳虚型AR患者均为2016年11月至2018年9月开封市中医院和开封市文殊寺社区卫生服务站收治的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研究过程中治疗组因工作调动、上学等因素脱落7例,对照组因服药效果不佳或因其他疾病住院治疗脱落 8例,最终共完成195例。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耳鼻喉科学》[6]中相关标准制定。①发作时主要表现为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鼻塞,呈阵发性,具有突然发作和反复发作的特点;②伴随症状有畏风怕冷,自汗,咳嗽痰稀,食少纳呆,四肢困倦,少气懒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或淡胖或边有齿痕,脉沉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7]。①病史,详细询问病史,分析症状发作的时间和诱发因素,有无哮喘,评估症状严重程度。具有鼻痒、喷嚏、鼻分泌物和鼻塞项症状中至少2项,常年性者在有症状的日子里症状每日累计达0.5~1 h以上。②检查,鼻腔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或充血、肿胀。花粉症患者往往有明显的结膜充血、水肿,严重者眼睑肿胀。发作期鼻分泌物涂片和(或)结膜刮片嗜酸粒细胞检查阳性。变应原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至少1种为(++ )或(++ )以上。有条件者可行血清或鼻分泌物特异性IgE检查。必要时行变应原鼻黏膜激发试验。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为 18~65岁,性别不限;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滥用药物或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者;②合并有鼻窦炎或其他鼻黏膜病变者;③有其他心脑肾等严重疾患或精神病患者;④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⑤施灸局部有感染、溃疡、瘢痕的患者;⑥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或体质较虚不能耐受艾灸者。

1.5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研究过程中失访自动退出、违背研究方案或发生意外情况而不能坚持接受治疗者;临床研究过程中依从性差或资料不完整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邵氏三穴五点[8],即肺俞(双)、大椎、风门(双)。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后背部,将新鲜生姜切成厚约3 mm、直径约20 mm的薄片,放于大椎、肺俞、风门三穴五点上,将精细艾绒制成花生米大小圆锥状的艾炷,放在姜片上施灸。若在施灸的过程中,患者有烧灼甚至疼痛感时,可以轻叩穴位周边皮肤以减轻疼痛,或者在姜片下垫一层薄棉花,每穴灸3炷,灸后以皮肤潮湿、红润而不起水泡为宜。

2.2 对照组

根据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口服抗白三烯药孟鲁斯特钠咀嚼片(Merck Sharp &Dohme Ltd.生产,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70276),每日1次,每次1片(5 mg)。

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临床症状评分

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 3个月随访时分别采用《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7]中相关标准对各项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具体评分标准见表2。

表2 AR临床症状评分标准

3.1.2 体征评分

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分别进行体征评分。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见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息肉,记录为3分;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底紧靠,下鼻甲与鼻底或鼻中隔之间尚有小缝隙,记录为2分;下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见,记录为1分。

3.2 疗效标准[7]

采用尼莫地平法评定疗效。改善率=[(治疗前临床症状及体征总分-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总分)/治疗前临床症状及体征总分]×100%。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改善率≥66%。

有效:改善率为26%~65%。

无效:改善率≤25%。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3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8%,对照组为75.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不同时间点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由表4可见,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临床症状评分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不同时间点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不同时间点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1,2)P<0.05;与对照组比较3)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 98 8.25±1.23 2.27±2.371) 3.55±2.732)3)对照组 97 8.21±2.65 3.31±2.751) 7.49±2.61

3.4.3 两组不同时间点体征评分比较

由表5可见,两组治疗前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体征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体征评分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两组不同时间点体征评分比较 (±s,分)

表5 两组不同时间点体征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1,2)P<0.05;与对照组比较3)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 98 2.43±2.23 0.27±2.421) 0.55±2.542)3)对照组 97 2.25±2.55 1.31±2.411) 1.97±2.82

4 讨论

变应性鼻炎属中医学“鼻鼽”范畴,《素问·玄机原病式》:“鼽者,鼻出清涕也。”可见其病位在鼻,多为内外因相互作用而发,内因多为肺、脾、肾虚损,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多为感受风寒、异气而诱发。若肺气不足,卫表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肺失宣降,鼻窍不通,或因脾肾亏虚,失于温煦,阳虚易感外邪,外感风寒、异气侵袭而发病。《灵枢·本神》:“肺乃娇脏,开窍于鼻,肺气亏虚,风寒邪气乘虚而入,肺感寒而气滞,不得宣发,鼻窍不通,发而为鼻鼽。”本研究采用河南邵氏针灸流派创始人邵经明教授的邵氏“五针法”进行治疗,改针为灸[5,9],更适用于因阳虚导致的疾患,避免了患者惧怕针刺而拒绝治疗。相关研究表明,邵氏“五针法”治疗肺系疾患疗效肯定,主穴为大椎、肺俞、风门,故冠名为邵氏“三穴五针法”[10-12]。本研究只采用主穴,未再使用配穴,方便临床操作和疗效统计。大椎为诸阳之会,统领人体一身之阳气[13],具有显著祛风散寒的功效,是治疗风邪、寒邪的第一要穴,并有快速升发阳气、顾护卫阳、强壮机体的功效,是治疗阳虚感寒、卫阳不固及虚损虚劳的首选穴[14],灸之能够疏风解表、宣通阳气,有利于肺气的肃降而宣通鼻窍[15]。风门顾名思义乃外邪侵袭人体之门户[16],是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之交会穴,过敏性鼻炎多因感受风寒之邪而诱发,故取风门穴以祛风固卫,灸之扶助人体之正气使风邪无以进入人体,正如《行针指要歌》:“或针嗽,风门肺俞须用灸。”特别对于AR的发作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肺俞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乃肺之背俞穴,具有调理肺气之功,是治疗肺脏疾病的要穴,善于治疗肺系疾患,如感冒、咳嗽、气喘等[17],《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取之膺中外俞,背三椎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通过临床大量的实践证明,针刺肺俞穴具有调补肺气、补虚清热的功效,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及与气有关的疾病,其疗效显著[18]。肺开窍于鼻,鼻是自然界清气进入人体的第一道门户,故鼻疾理应治肺,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肺脏虚是鼻鼽发病的主要原因,指出“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而发病。有研究表明,肺俞具有增强肺功能的作用,可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19-20]。此外,生姜辛、热,归肺、胃经,具有温肺化饮之效,采用隔姜灸三穴五点法治疗脾肾阳虚型AR具有温经通阳、宣通鼻窍之功,不但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发作,更有着很好的远期疗效,预防再发。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隔姜灸三穴五点法治疗脾肾阳虚型AR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显现出该疗法有长期疗效。

猜你喜欢
鼻甲体征鼻炎
慢性鼻炎鼻窦炎伴鼻息肉手术中鼻甲的处理研究进展
2种不同中鼻甲成形术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鼻内镜下改良下鼻甲成形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分析
万物复苏话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鼻中隔偏曲对侧下鼻甲骨角度变化的CT分析
滴香油治过敏性鼻炎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