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柱 李晓华
摘要: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方面。初中教学阶段是学生一生学习发展中的重要学习阶段,也是学生从小学初级的知识理论基础向高层次知识体系学习的过渡阶段。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标新立异,求认同心理较重,非常容易被不良风气带跑偏,教师必须对其严加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而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教学;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3-0063-02
前言
好的个人行为形成一旦形成习惯,这个习惯逐渐就会形成一个人的品质,而个人品质如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走向,可以说一个人习惯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他以后的命运是什么样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井然有序的教学秩序,规范学生行为,教师发挥榜样的力量,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培养学生自信心,逐渐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提高个人综合素养。
1.立足教材,深度挖掘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在教材语文课文或者是相关语文书籍中,帮助学生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关于思想品德的内容,从思想上影响学生的行为。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每一篇课文都具有典型的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和个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语文教材中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从思想上做出相应改变,进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细心和耐心,不能动辄随意侮辱、打骂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自由,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中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思考,文章中“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文章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变化是什么样的?从最开始毫无信心自己能顺利下来,到逐渐萌发信心,后来自信心增强,认为自己办得到,经过父亲的引导,自己成功下悬崖,产生巨大的成就感,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的描写,充分告诫学生在困难面前要有决心战胜困难,在困难面前要有不畏惧困难,分析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逐渐影响学生的行为,干预直面挑战和困难。
2.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初中生已经具有自己独立思维的能力,已经具备基本的是非观,与小学时懵懂不同,在小学启蒙教育中,学生已经形成基本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学生是来自不同的小学,小学教师对学生的行为有不同的要求,有的教师要求严格,学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有的小学由于教师不负责任,在教学中疏于管理学生个性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升入初中后也携带一身不良行为习惯。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行为特点和方式,了解学生的习性和学习状态,引导行为优秀的学生继续保持不要被不良行为和思想所影响,同时还要加强对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上的纠正引导,学生年龄小,不知道有些不良影响对自己以后的人生能够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影响,所以教师要加强引导,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改变固有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短评两则“传言伤农”,后果更加严重》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样的言论伤害了农民伯伯的心?为什么说后果更加严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引导学生回答谣言造成农民伯伯西瓜卖不出去,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事情,说话都要多加注意,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要说,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有基本的是非对错判断能力等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设计井然有序的教学秩序,规范学生行为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教师要给学生设计井然有序的教学秩序,给学生提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知道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制定相关班规,“在上课中不能顶撞教师,对教师授课内容有疑问举手询问、在课中不能随意离开书桌在班级走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小组开始讨论之后才能开口进行想租讨论,不能随意张口回答问题或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规范学生语文课堂的行为,纠正学生平时不良行为和学习方式。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平时多对课文或相关阅读的文章中出现的事件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意见和看法要给予激励性的点评,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逐渐学生更加愿意积极表现自己,养成良好的课堂教学学习行为习惯。
4.教师发挥榜样力量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正处于青春期,求认同心理较重,喜欢模仿。在学校学习生活中,教师是和学生在一起时間最长的成年人,学生好奇心较重,认为自己已经小学毕业就已经快成为成年人了,喜欢模仿成年人的一举一动。因此,教师平时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树立正能量的形象,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逐渐潜移默化的受到良好的榜样形象的影响,让学生有样学样,影响学生的性格和行为,促进学生的性格变得更具有正能量,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都是和最早的孩子一起进教学楼,默默地坐在教室的后面看书学习,享受孩子们打扫卫生、交作业和进行早读前、早读的过程;中午亦是,只是默默看书、摘抄,有时把自己觉得好的文章和好的段落与孩子们分享,让课堂的间隙洋溢书香之气——当然还有与之配套的班级文化建设的布置。这其中没有任何说教,通过这样的方式,“润物细无声”,让孩子们看到榜样的力量——感受教师的好学,感受来自知识的美妙与伟大;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放手,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正确认识恋爱和吸烟,打架等事件,当学生出现以上行为时,教师要积极使用正确的方式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让学生更加具有责任心。
5.创新教学评价环节,提高学生自信心
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语文不像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客观性非常强,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主观意识,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自己组织语言尝试使用文章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进行造句或写作练习。初中生就像一颗成长中的小树苗,必须对树苗加以修正,以保证树苗能够直立健康的成长,初中生也是一样,教师必须对学生发表的言论和想法加以点评,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产生错误的想法和思路,教师也要第一时间认可学生的勇气,然后使用激励性语言或适合学生成长的方式鼓励纠正学生错误的思路,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思考产生正确的思路,让学生体会到被表扬的感受,进而提高学生自信心。比如在学习《事物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一文时,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让学生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认可学生的回答,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帮助学生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关于思想品德的内容,从思想上影响学生的行为,加强引导,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改变固有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行为习惯意识,通过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思考,发现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通过教师督促,改变自己不良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凤莉.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1):108.
[2] 孟凡强.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6):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