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爱国主义精神研究述评

2020-08-31 15:05梅文韬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8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爱国

摘要:近年来,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辨析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差异,是研究爱国主义精神的前提。对爱国主义精神开展多视角研究,正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存在的问题,探求有效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路径,为建构有理论说服力的爱国主义精神话语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审视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从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身份认同、民族心灵结构等方面对爱国主义精神作深入的理论分析,明显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B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982(2020)08-0083-06

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表现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爱国主义也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具体历史使命和任务各有不同。爱国主义是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精神,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力量。就内涵而言,爱国主义包括对乡土家园的依恋,对文化传统与伦理习俗的热爱,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①,爱国主义深深地将人们凝聚在“国家”周围。本文以期刊论文为主要资源,将近年来爱国主义精神的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及其得失作以下梳理。

一、相关概念及其内涵问题

围绕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等基本概念,不少学者在继承中结合时代要求进行了概括与提炼。

一些研究者辨析了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这三个概念的差异,认为爱国即热爱祖国,是一种人们处理自己与所属祖国关系时应当遵循的规范要求,它是感性的、具体的、零散的;爱国主义是爱国情感心理和思想行为的理性升华,是一种关于个人与祖国关系的理性认识系统;爱国主义精神高于作为政治原则和道德要求的爱国主义,与其所属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强调增强人们的国家意识、团结意识,强调激发民族志气,用奋斗目标激励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二者在本质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各自社会功能的独特性②。尽管概念的区分是有必要的,但若认为爱国主义精神与爱国主义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就有可能导致将爱国主义精神抽象化、虚置化,毕竟爱国主义精神都是历史的,是与特定的政治原则与道德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理论上割裂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阉割爱国主义精神的丰富性,不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

爱国主义意味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爱国情感、行动和思想的结合体。在现代民族国家中,爱国主义表现为政治原则、道德准则和人生价值观的统一,它建构和规范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之间的密切关系。爱国主义包含四个因素:一是对本国的特殊之爱,二是对所属国家个人身份的认同感,三是对国家利益的关切,四是为确保国家利益而做出的牺牲。爱国主义强调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的和谐统一③。在我国,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情感,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砥砺,它已经升华为具有约束力的政治准则,是处理个人利益与祖国利益、民族利益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④。

学者们对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探讨有五种视角。

第一种是从情感与行为两个层面探讨。如从以情感为内质,以共同认同的价值为基础,以理性要求为行动界限来界定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⑤。

第二种是从民族精神的视角进行探讨。这种观点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来看待,认为它滋育了民族精神的生成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等。这几个层面共同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⑦。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弘扬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坚持爱国主义,但坚持爱国主义必须反对非理性爱国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⑧。爱国主义精神既高于作为重要的政治原则的爱国主义,又高于作为道德准则的爱国主义,与其所属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它属于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⑨。作为感情系统的爱国主义,它表现为人们对祖国江河大地、锦绣山川的依恋,表现为对本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以及骨肉同胞、祖宗先辈的热爱,更表现为对祖国领土主权、社会制度的维护等,具有自然性、民族性、政治性和阶级性特点。作为行为准则体系的爱国主义,它包括道德准则、政治准则和法律规范,其中道德规范是主体部分,具有实质的意义和价值⑩。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它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发展主线的清晰勾勒,也是对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整体结构中的地位的精辟揭示。

第三种是从爱国主义精神生成的角度进行探讨。学者们认为爱国主义的发展变迁经历了若干阶段:古代文化格局中以心怀天下、促进统一为使命;近代以来以民族独立、复兴中国梦为主题。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历史性,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它体现的精神倾向性是不一样的。如在革命战争年代,打击敌人,消灭敌人、捍卫国家统一与民族尊严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在国家建设时期,团结协作的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等也是爱国主义精神不断丰富生成的体现。这种把爱国主义和具体生活事件结合起来的红色文化增强了话语内容和生活语境的内在契合性,提升了认知向行为的转化力,创造了行为活动效力。

第四种是从价值论的视角进行探讨。学者们强调“爱国主义”意涵之伦理关照,认为就“爱国主义”之理论诠释来说,无论基于何种理解,其实都在力求表达个体与国家间的“伦理同一性”问题。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精神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基本要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定政治认同,保证国家安全;坚定民族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坚定文化认同,贡献中华智慧。

第五种是从实践的视角进行探讨。学者们以践行初心诠释爱国主义内涵,认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的不变态度诠释了爱国主义内涵。在新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对外开放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弘扬爱国主义,应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本质;勇于担当爱国主义的时代责任;不懈奋斗抒写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怀。要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夢想的奋斗之中,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上这些研究为全面深入把握爱国主义精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依然存在将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两个概念混用的情况。尽管现有的理论视角具有多样性,但与形成有解释力的学理性成果的理论期待还是有很大差距,建构既有理论说服力,又有自身特色的爱国主义精神话语体系,还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理论任务。

在爱国主义精神的特征问题的研究方面,学者们认为传统爱国主义精神中价值取向特性表现为,家国同构,具有浓厚的“忠君”色彩;民族至上,具有民族性;以国家、民族为本位的整体主义价值取向;充溢着一种理性主义精神。当然,传统爱国思想也包含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如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个人可以牺牲一切等等。在今天,我们面临着如何高扬以人为本的主体性,重视以人为本中的“人”的问题。人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体,必须以此为基础,将以人为本和爱国主义所体现的共同价值取向——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统一起来,筑牢爱国主义精神的主体性原则。

从对人的价值塑造来看,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决定了其必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具有推动力、引导力和控制力。具体来说,对民族和国家的爱可以表达为四种认同:一是对民族同胞的认同。爱国主义首先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对政治因素的认同。爱国主义包涵着对为维护社会共同体的秩序、安全、主权和稳定而建立起来的阶级统治的工具的认同,因此今天中国的爱国主义就应当包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三是对文化的认同。爱国就必须对祖国的文化有深切的认同,并努力去保护和传承祖国的文化。四是价值认同。当国家的价值追求与人民的价值追求相一致,被人民认可时,爱国主义情感便油然而生,而建立在价值认同基础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会有更强大的动员能力。爱国主义具有普遍的感召力、巨大的凝聚力;爱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具有巨大的支撑作用。为此,在新时期更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实现经济发展、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文化传播语境下,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形式、范围和规模是有所变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历史性特征。

二、当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存在的问题

当今中国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厘清几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把“世界主义”与爱国主义对立起来;二是把爱国主义等同于狭隘民族主义;三是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分裂开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澄清关于爱国主义的几种错误言行,包括否定国史、党史价值与意义的虚无主义言行、以本民族为中心、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言行、带有个人强烈泄愤色彩的激进言行等。目前研究多将这些消解爱国主义精神的言行放在给国家形象、国家利益造成严重损害的经验层面来讨论,对其所反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错误缺乏深入的理论透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历史格局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爱国情感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的关系。

在已有的研究中不仅存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要解决的理论问题,还存在对已有理论资源发掘不够的问题。如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毛泽东就回答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关系问题,指出:“国际主义者的共产党员,是否可以同时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呢?我们认为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有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爱国主义,有我们的爱国主义。对于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所谓‘爱国主义,共产党员是必须坚决地反对的。日本共产党人和德国共产党人都是他们国家的战争的失败主义者。……中国的情况则不同,中国是被侵略的国家。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我们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因此,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 目前学界研究中存在對毛泽东思想的忽略倾向,因而对毛泽东关于爱国主义所提供的历史主义的分析思路也缺乏足够重视,这对于深化爱国主义精神研究是不利的。

此外,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和冲突给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也带来了挑战。这些矛盾和冲突具体来说,一是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矛盾;二是个人成长与价值认知的矛盾;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受到西方价值观冲击。除了价值认知的错位外,一些客观因素也值得重视。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政治实力和发达的全球信息网络传播优势,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凭借“市场霸权”、信息技术霸权向全球输入其政治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国内,作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之爱国主义存在某种“伦理精神”断裂趋向,表现为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诸领域的伦理精神的祛魅、个体与国家的分离,这些都是当前爱国主义情感式微的表征和原因。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社会分工的扩大与西方人权思想的不断影响,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和认同感越来越分散,爱国主义作为共同信仰和基础情感的意义在逐渐消解,甚至被多元解读或误读。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尤其有必要把握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发挥其特有的时代张力,澄清“爱国乱象”、引导社会情感、增强凝聚力。

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路径问题

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如何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呢?不少研究者看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至关重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更突出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更突出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更突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和爱国主义的当代主题。

第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立足于社会转型这一客观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这无疑对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带来了挑战。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方式,重塑了爱国主义的形成机理、特征与表现方式。爱国主义培育要主动顺应这些变化,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建构理念,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顺利承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关注三个维度,即理论维度、价值维度、实践维度,要形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巩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美好局面和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全面格局。

第二,要抓住价值主体。要特别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过程中规律的把握和运用,始终抓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条主线,坚持真实性原则、方向性原则,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特殊的青年群体,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承载者,爱国主义精神是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基础。因此,应当从爱国主义精神接受主体、教育主渠道以及当代精神生活的主场域三个方面,科学把握当代青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当前爱国主义的内涵,从家庭、学校、国家等层面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净化网络空间环境,营造良好的网络爱国主义氛围。

第三,加强对新社会阶层的引导。针对现实发展中新的社会阶层国家认同度较高、现实满意度较低、移民倾向明显、履行社会责任的思想和行动有时相背离等特点,要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教育引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文化自信;拓宽新的社会阶层的参政议政渠道,促进有序政治参与;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不断优化社会环境。只有从这四个方面形成合力,才能培育和强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四,加大对民间话语主力的引领。当前,群众的自发言论尺度大、连锁反应快,使网络爱国主义表达更显直接、自由与独立。与传统相比,鲜明的自发性是网络爱国主义的一大特征。网络爱国主义表达较少受到政府干预,一般都源于某一热点事件引燃的民间爱国情绪。

第五,强调价值认同。基于“伦理精神”的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就是对作为个体的“我”与作为实体的“国家”之间伦理同一性的持续建构,这有赖于国家最大限度地尊重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重建“我”与“国家”之间合理的“伦理精神”链,爱国主义情感也才具有培育与持续生成的可能。研究者强调,要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深化对祖国的热爱。

第六,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长效机制,尤其强调加强法治建设,为弘扬爱国主义提供制度保障。可以从教育制度、奖励制度、惩戒制度建设等入手,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制度建设,以制度筑牢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地基。

第七,关注庆典仪式。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借助国家重大纪念和庆典活动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国家重大纪念和庆典活动可以激活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历史传统、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拓展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发展空间,是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的重要载体。依托纪念活动,可以创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方法路径。作为一种仪式和象征,纪念活动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不仅内蕴着明确的价值指向性,向国民传递爱国主义信息并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染性,能够以其本身彰显的仪式感、符号化、程序性等品格调动参与者的情绪,使其心灵受到震撼,进而促使国民增强国家认同、坚定爱国主义信仰。可见,开展纪念活动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第八,融入时代目标。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将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经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更多理性的精神融入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中。

第九,创新手段方法。在新媒体环境下,情绪的表达主体分众化、个性化,内容跨越时空流动性强、影响快捷,常在极短时间内就掀起“茶杯里的风暴”,而组织机构的控制力则趋于弱化。因此,应当借助网络新载体,在虚拟世界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思想表达,使网民更加畅所欲言、直抒胸臆。

第十,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他号召全体中华儿女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时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与典范作用,强化全国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大力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四、深化爱国主义精神研究值得关注的问题

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者们对爱国主义精神问题进行了较多较深入的探索和思考,为深化该主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仍然有极大的拓展空间。

首先,如何保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既需要以科学阐释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论说服人,也需要在弘扬途径、渠道、方式方法方面多管齐下、多元协同,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下功夫。

其次,已有的研究成果从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身份认同、民族心灵结构等方向对爱国主义精神所作的分析和研究明显不够,缺乏有说服力的系统理论支撑,还不足以科学地回答自媒体中常常出现的各种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诘难。比如,如何看待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历史上早于新中国建立的具体组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的关系;捍卫领土与发展民生的关系;发展国之重器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历史上抵抗外族与今天民族统一的关系等等。

再次,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冲击方面也十分薄弱。

复次,如何科学地建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爱国主义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唱响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主旋律,也要求学界进一步深入探索愛国主义精神的学理基础,找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入脑入心的有效途径。

此外,如何从文化全球化的视野对国外爱国主义精神加以研究和借鉴也是推动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发展的重要思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仍显不足。古希腊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热爱共同体为标识,强调将热爱共同体当作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在《威利布莱克威尔种族、种族和民族主义百科全书》的爱国主义词条中,爱国主义被直观地理解为对先辈群体象征性的爱,通常表现为对一个人的家园(地点、语言、历史、先辈、传统、艺术、文化、宗教)的情感和文化上合法的依恋。同时,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对更广泛的社会情感的依恋,受到热烈的捍卫,而作为一种民族国家的工具性意识形态则受到猛烈的抨击。琼斯和史密斯认为,爱国主义研究中最为核心的三个概念是:爱国主义(Patriotism)民族主义(Nationalism)和国家认同(National / StateIdentity)。而亨廷顿在分析美国国家认同的构成时,则将其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民族属性、人种属性、文化属性和政治属性。诸如此类的对爱国主义理解上的差异广泛存在于中西文化当中。当前在有关爱国主义的研究中,既有对爱国主义与全球政治责任相容性的质疑,又有将世界主义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的努力。对此我们需要意识到,建构批判的世界主义与批判的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互补的、相互修正的价值。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68页。

② 岳小宁:《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7期。

③ 孟威:《网络爱国主义的精神源流与现实特征》,《人民论坛》2016年第8期上。

④ 杨军、夏敬芝:《坚守初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辽宁日报》2016年9月6日。

⑤ 吴祖刚、张小飞:《论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之关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2期。

⑥ 顾海良、沈壮海:《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4期。

⑦ 周建标:《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3期。

⑧ 冯开甫、顾燕:《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⑨ 陈晨:《试论中国传统爱国主义精神及其现代转换》,《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⑩ 吴潜涛、杨峻岭:《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10期。

林丹:《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与发展变迁》,《文化软实力》2019年第1期。

李芳扬:《以红色文化增强新时代爱国主义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智库时代》2018年39期。

卞桂平:《伦理精神:爱国主义之价值维度》,《理论月刊》2015年第7期。

张涛:《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要义》,《人民论坛》2016年第10期上。

左鹏、雷娜:《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理论教育》2016年第6期。

刘佳舟:《试述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的传承弘扬》,《老区建设》2019 年第10期。

王拴娣:《新时期更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11期。

崔健:《试述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11期。

吴灿新:《爱国主义是国家凝聚力的精神核心》,《伦理学研究》2017年第6期。

郑翔瑜:《对培养当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思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9年第2期。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08—509頁。

李晓勤:《多元价值冲突下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传播力研究》2019年5期。

刘万路:《在全球化进程中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速继明、胡守钧:《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张力》,《理论学刊》2016第4期。

金民卿:《新时代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北京日报》2018年10月15日第19版。

朱冰:《爱国主义精神如何承续》,《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5期。

彭均:《新时代青年弘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的三重维度》,《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于运国、张澍军:《试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4期。

诸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王蕊:《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着力点和途径》,《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2期。

蔡中华:《改革开放以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四重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9年第2期。

忠言:《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制度建设》,《辽宁日报》2019 年11月19日。

胡国胜:《试析国家重大纪念和庆典活动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蓝汉林:《新时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6期。

康慧芳:《古希腊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论述》,《伦理学研究》2018年第6期。

Frank Jones & Philip Smith, Diversity and Commonality in National Identities: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Cross-national Patterns,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1, 37(1).

[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认同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3页。

Lior Erez & Cécile Laborde, Cosmopolitan Patriotism as a Civic Ideal,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19, 64(1).

Claudia Schumann, Which Love of Country? Tensions, Questions and Contexts for Patriotism and Cosmopolitanism in Education,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2016, 50(2).

作者简介:梅文韬,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责任编辑胡静)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爱国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浅谈博物馆爱国主义素质教育的开展
爱国主义精神发展中儒家忠德思想的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