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中的融合与渗透

2020-08-31 15:01韩盟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立德教师应

韩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要回归传统,汲取合理的成分与当下的需求进行整合,并赋予其新的生命。

1.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凸显“立德树人”使命

“立德树人”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泉,汲取營养。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中华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从启蒙教育到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各领域。具体到小学语文课程,一定要有意识地摆脱分数与应试的“利诱”,摆脱短期主义的功利心态,摆脱简单机械的知识点灌输,应该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及语文的学科特征,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小学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广泛热爱、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凸显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长期以来,对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语文教学究竟应该以实现“工具价值”为主,还是以实现“人文价值”为主的讨论众说纷纭。一方面,语文基础知识、语言基本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每位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另一方面,人文精神、想象力、感受力、审美力,甚或创造力,这些学生应对未来生活挑战的核心素养及必备能力亦不能被忽视。由此可见,语文学科只有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

3.自觉整合课程,创设真实情境

自觉整合课程,陶冶文化情操。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感受与学习优秀诗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从中不断汲取智慧和灵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国学根基和良好的专业功底;其次,教师对于教材的掌握、理解及运用,也影响着知识传递的效果;最后,教师应具备整合课程的自觉,能够在各种文体、各类篇章中任时空穿梭,而信手拈来。在一定程度上,教师能否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能否有机融合的关键。

创设真实情境,注重联系生活。语文课程应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例如,结合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将古诗词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历朝历代文人描写春花、夏雨、秋风、冬雪的古诗,都可以成为应时应景的现场教材,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了古诗,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立德教师应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严以修身”先立德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