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伊秉绶作为乾嘉诗坛的代表人物和影响一时的书画名家,其文学吏治和书画文采均为时人所推重,《留春草堂诗钞》是他的艺术思想和志向追求之寄托。在他的《诗钞》中,可以看到朱子理学思想的熏陶,闽地的地域文化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不自觉地影响了其思想性格及文学创作。
关键词:伊秉绶 《留春草堂诗钞》 客家文化 理学思想
清朝前期,理学思想依然盛行。这与前明遗老的影响有关,也与康熙帝的大力提倡有关。康熙亲政后,为了巩固政权、规范社会生活,遂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据章梫编纂的《康熙政要》卷十六记载:“至于朱夫子,集大成而继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读书五十载,只认得朱子一生居心行事。”①由此可见康熙对朱熹的推重。不仅如此,康熙还将朱熹升至孔庙十哲之列,从而朝野人士,上下呼应,使得程朱理学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清王朝的官方显学,并对当时的学术文化与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时人多以朱子家礼的精神来制定各种家训、族规。如朱伯庐的《治家格言》、张履祥的《训子语》、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规》等,都是用程朱理学思想来规范家族成员的言行举止的。尤为突出的是,清朝统治者极为重视对忠臣孝子、贞女节妇的表彰推许。据记载:“顺治九年题准直省孝子顺孙、义父节妇,州县官申府,府申道,道申巡按御史,巡按御史核实,奏请下部查勘,复准旌表。”②此皆体现出官方对于理学思想、儒家教化的崇尚。伊秉绶受此风气之影响见于《留春草堂诗钞》。其对忠君报国的歌颂,对孝悌仁义的称誉,对贞洁烈妇的追缅,都显示了其浓厚的理学观念。
一.对忠君报国思想的歌颂
忠君报国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理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表现。理学强调君子应通过道德的自觉实现理想人格的建立,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节操和风骨,注重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感的独特文化性格。而建功立业、忠君报国正是广大士人理想人格实现的重要途径。忠君与报国虽是两个内容,但却紧密相连,在封建社会,天子是国家的象征,忠于君主是热爱国家的一个重要表现。《留春草堂诗钞》中一些歌颂仁人志士忠君报国英勇事迹的诗歌,主旨鲜明、节奏紧凑、言辞激荡、情感浓烈,表现了伊秉绶强烈的感情倾向与深厚的爱国情怀。此类诗歌,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前代先贤的緬怀,如《明郑端清世子诗》《题明孙节愍公遗书后》《谒李忠定公祠》。一类是对当朝烈士的称赞,如《吕堰驿歌》《白将军诗》《通渭城歌》《大竹屯歌》。现拣选其中两首作以简析。
《吕堰驿歌》,此诗为伊秉绶歌颂吕堰驿巡检王翼孙誓死抗敌而作。全诗如下:
为王巡检死事歌也,王君名翼孙,字听夫,长洲人。湖北吕堰驿巡检,嘉庆元年三月贼攻驿,君殉难,失其尸,后统师者获巡检印,乃得君死事,状请恤,如例无子,以其兄芑孙之子嗣荫云骑尉。
垂虹宛宛长蛇阵,巡检誓与民同命。义军夜半凿凶门,长蛇赴壑民星奔。刚大植立姤其角,短兵既接三酉斮。常山有舌骂不休,自投于水戟倒钩。青燐白骨貉一丘,将军获贼腰铜印。帝褒授命命得正。君不见,梅花岭上葬衣冠,巡检虽小完其官,吕堰丛祠香雪寒。③
王翼孙,王芑孙仲弟,字以燕。据《清史稿·卷四八九》记载:“翼孙,江苏长洲人。吕堰当驿道之冲,无城可守。翼孙闻变,募乡勇戒备,而贼已大至。翼孙率众迎击,歼先锋三人,遂登大桥御之。贼来益众,乡兵溃,又手刃数贼。贼矛环刺,受伤重,跳而投于水。贼以钩起之,攒刃毁其尸。”④由此可知,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吕堰驿巡检王翼孙在抵御白莲教教众侵袭时殉职,且惨遭贼人毁尸灭迹,伊秉绶感其忠贞,故作诗以纪。纵观此诗,诗人通过描写战争的惨烈和贼人的残忍,反衬出王巡检英勇无畏、誓死抗敌的刚直形象,歌颂了其忠君爱国、赴义捐生的崇高精神。
《通渭城歌》,为纪念抗敌典史温君模所作。全诗如下:
乾隆甲辰年,逆回田五等聚石峰堡,犯通渭县城。典史温君模,字孙朗,率民登陴固守七昼夜。知县王慺坚不开仓,守者病不能兴,城陷,君殉焉。绅李南晖率子侄巷战死。事闻,获恤如例,王慺伏诛。君广东长乐县人,伊初秀才之族祖也,秀才出示家传遂赋之。(诗序)
欃枪宵烛石峰堡,坚壁待之师易老。黑云压城城不摧,孤军刀斗轰如雷。
求援宁憾浮图矢,饷士先需太仓米。盗臣不恤庚癸呼,雀罗力竭鼓声死。
一尉心肝奉我皇,城存与存亡与亡。义激巷战各奋勇,为颜常山张雎阳。
须臾净扫萧关道,劲草终回太阳照。人心归即边城完,天语褒将丛祠报。
与君追悼几何年,长星落木高秋天。人生忠孝千秋事,莫负梧溪手一编。
据伊秉绶诗序可知,乾隆甲辰年(1784),逆贼田五侵袭通渭县城,典史温君模殉城而亡。此事在龙顾山人编纂的《十朝诗乘》卷一四〈温君模〉中有详细地记载:“回匪田五之乱,犯及通渭。守城死难者,典史温君模也。温字孙朗,广东长乐人,深得士民心。率众登陴固守,历七昼夜,守者乏食,请开仓。县令王慺坚不许,众皆疲病,城遂陷,温君殉焉。绅士李南晖率子侄巷战死。事闻于朝,诛王慺,而恤温、李如例,伊墨卿太守宦粤,晤温族孙伊初秀才,述其事,为赋诗云:‘欃枪宵烛……梧溪为秀才读书处,谓其所撰家传也。卑官高节,凛凛须眉,此尉不朽矣。”⑤诗歌详细描写了紧张压抑的战前氛围与激烈残酷的战时之景,逆贼如黑云般压城而来,典史温君模率众登陴固守,孤军奋战,金鼓连天。诗中化用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南霁云抽矢射浮图之典意在突出通渭守城将士孤立无援、誓死抗敌的决心。并用《左传》“庚癸乎”之典指责盗臣知县王慺不恤军情,不开粮仓,致使兵民疲病不兴,罗雀掘鼠,力竭而亡。伊秉绶将通渭之战与史上著名的常山之战、睢阳之战作比,称其为保家卫国的荣誉之战。综观此诗,通过描写战斗的残酷惨烈与盗臣的阴险狠毒,突出了典史温君模位卑而节高、凛凛须眉的刚烈形象,表达了伊秉绶对这些守城死士们的由衷敬仰之情。
二.对孝悌仁义的称誉
孝悌思想是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以及程朱理学的发扬,加之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孝悌之道早已深入人心。朱熹曰:“行仁自孝弟始,盖仁自事亲、从兄,以至亲亲、仁民,仁民、爱物,无非仁。”⑥即道出了孝悌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根本地位。也正是源于对生命创造者的感恩之情与敬畏之心心,孝悌思想贯穿于上千年的诗歌创作之中。《留春草堂诗钞》中共录有三首孝亲之诗,分别为:《梁溪唐孝女诗》《黄孝子诗》《孝梅诗》,前两首分别是对梁溪孝女唐氏与镇洋孝子黄氏的称赞。第三首是对一株梅花的颂扬,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人的情感灌注于物上,赋予梅花以人性的特征,进而宣扬自己的孝亲理念。此三首诗,无论是写人还是纪物,都表现了诗人“爱敬尽于事亲”的孝亲之道,从而以传扬事亲为大的孝道思想。
第一首《梁溪唐孝女诗》,全诗如下:
孝女居锡山下,工画,父老无子,遂不嫁,资笔墨以养生送死焉,今年七十一,诏旌其门。
女贞傍灵椿,俨然乔与梓。白华承绛趺,蔼然甘与旨。至爱采蘋繁,空花写桃李。曹娥木兰节,千古同一轨。松泉清听馀,我亲炙研几。
七十笔无停,食耻不出己。为言棠梨开,寒食墓田美。何必谭渊元,孺慕以没齿。东林有名儒,南齐有孝子。再拜谢山灵,愧饮二泉水。⑦
此诗为纪念梁溪孝女唐氏所作。诗歌前两联以花木起兴,以喻父女之情。女贞子傍附着灵椿树,就像乔木与梓木相依相傍一样。白色的花承托着红色的萼,如同子女对双亲的奉养一般。并列举前代孝女曹娥寻父投江与木兰替父从军的事例,意在说明孝亲之心千古如此。诗歌后两联称赞无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仅有孝女唐氏作画养父,更有东林名儒顾宪成,南齐孝子庾黔娄。诗人再拜山灵,愧饮此惠山泉水。
第二首《黄孝子诗》,全诗如下:
康熙年间黄孝子,求医执役寻常事。孝莫大于感鬼神,鬼神虽远惟德亲。
母病吁天臂刺血,血书一化痊哽噎。嘻嘻出出灾及庐,抚棺狂叫身焚如。
身棺同灰誓不怕,祝融乃返之邻舍。匹夫一念通天诚,性为至性情志情。
孝子黄姓圣猷名,百余年事犹英英。嗟我有亲未能爱,作孝子诗汗浃背。
此诗为伊秉绶题镇洋黄氏孝子所作。诗歌前两联指出康熙年间的黄孝子,为母四处求医问药,负担劳役。其至诚之孝,足以感动鬼神。接着以一系列动作、神态描写将母亲病重孝子发疯癫狂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母亲病重,孝子以臂刺血,哽噎痛哭,嬉笑惊怪,狂叫不止,誓与棺木同化为灰烬。诗人称赞黄孝子为至情至孝之人,其孝诚之心至今依然光彩鲜明,令人动容。诗歌尾联,诗人由人及己,惭愧自己未能孝敬双亲,内疚不已。伊秉绶此诗通过明白如话的语言,精练准确的动作,将一位至情至性,至诚至孝的孝子形象勾勒出来,表达了对其孝亲之心的由衷敬重。
三.对贞洁烈妇的追缅
自程颐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念以后,宋(金)、元、明三代儒道学者们对贞洁观念极端宣扬倡导。明末《女范捷录·贞烈五》说:“忠臣不事两国,烈女不更二夫。故一与之醮,终身不移。男可重婚,女无再适。是故艰难苦节谓之贞,慷慨捐生谓之烈。”⑧真可谓是贞节观念的集中反映。进入清代,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京师、省府、州县大肆修建节孝祠,矗立牌坊。被旌表的妇女题名坊上,死后设位祠中,春秋致祭。节烈事迹特别突出的,皇帝还亲自御赐诗章匾额缎匹。受此风气影响,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女子训诫之书,如蓝鼎元的《女学》、戴礼《清代烈女传》、李晚芳的《女学言行录》等等。伊秉绶的《留春草堂诗钞》中也有此类宣扬贞操观念的诗歌,如《俞贞女诗》《张烈妇诗》《施烈妇诗》等,现拣选其中两首作以分析。
第一首《张烈妇诗》,此诗为伊秉绶纪念光泽高舍人之弟媳张孺人殉节而作。全诗如下:
光泽高舍人之弟汸然,年十七而夭,既殓,其配张孺人殉之,所居楹帖云:“明目张胆作事,顶天立地为人。”孺人知书,缢当右楹。嘉庆甲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也。
贞烈之生清似雪,即洁成辉性易灭。芳春夭桃曾几时,芝草既枯幽兰折。仰天苍苍天何言,俯地芒芒地不裂。裴回制泪读书堂,一幅鲛绡心百结。
天真可顶地可立。⑨
诗歌开篇即称赞张孺人忠贞刚烈,操守清白,凛然有冰雪之节。接着以“芳春夭桃”与“芝兰枯折”作对比,青春韶华曾几时?转眼芝草枯萎,幽兰衰折。意指孺人青春美貌转瞬既逝。诗人想像孺人在书堂内徘徊踱步,愁肠百转,泪水打湿了鲛绡。“天真可顶地可立”指孺人所居楹帖:“明目张胆作事,顶天立地为人”,诗人认为孺人矢志不渝、忠贞殉节的烈行真可谓顶天立地之举。纵观此诗,没有情节铺叙,多为感叹之语。作者赞叹张孺人容颜若桃李,气性如冰雪,奈何芝草既枯,幽兰已折。此等贞烈,令人敬重。如今我们读这首诗,不禁感叹:如此年纪而自缢殉夫,真是可怜!而按当时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此女却被称为烈妇,堪为榜样!节烈成灾,此之谓乎?伊秉绶作为理学的信奉者倡导者,对其殉夫行为极尽赞美之词,而无一点反思之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程朱理学对当时人们思想的毒害。
第二首《施烈妇诗》,全诗如下:
同里儒童伍先馨之配施孺人,年十八于归,七旬夫夭,七日缢殉,十一月十八日也。
寡鹄调殊苦,哀音空尔为。恩情同命尽,天地此伦痴。
独激须眉愧,能轻骨肉悲。家家生女者,几见立身奇。⑩
诗歌以寡鹄以喻施孺人,丧偶的天鹅声调是如此的凄厉,悲伤之音为你而发。昔日恩爱之情,今朝共赴生死。天地之间,此等痴行令人动容。作者在诗中称赞施孺人殉节之行足令须眉逊色,能使骨肉悲轻。并感慨家家生女儿者,何曾见此等处世立身之人。诗中赞其情“痴”,“立身奇”,让“须眉愧”!在诗人眼里,道德是人生的至高追求,为此而轻身是值得赞颂的,哪怕死者是一个青春年华的十八岁的少女。综观全诗,诗人对施孺人殉節烈行的称赞与颂扬,表现了其对于理学思想中妇女贞操节烈观的强烈推崇与认同。通过对《诗钞》中贞节烈妇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有清一代,节烈观念随着理学思想的传播与女子训诫读物的普及而渗透民间,被社会普遍认同,并进一步强化为制约女性思想行为的巨大压力。在此影响下,不仅丈夫要求妻子守贞,父亲要求女儿殉节,更为可怕的是,一大批民间女子竟然自觉认同和实践这种封建男权社会所提出的节烈观念,把自己禁锢在贞操观里无法自拔,自甘束缚,并以守节、殉节为荣,成为受到封建礼教侵害而不自知不自明的可怜群体,于是全国各地树立起一座座贞节牌坊。这种把封建愚昧论调当成英雄壮举奉行的举措正是被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封建思想毒害的结果。
通过对《留春草堂诗钞》中“忠君诗”、“孝子诗”与“烈妇诗”的分析,可以看出伊秉绶对于程朱理学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也体现出程朱理学作为清王朝的官方哲学,对于当时的学术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行为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章梫.康熙政要[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
2.张晋藩.中国民法通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3.伊秉绶.留春草堂诗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赵尔巽.清史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龙顾山人.十朝诗乘.[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6.陈支平.朱熹陈淳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
7.陈梦雷.明伦汇编--闺媛典[M].北京:中华书局.1934.
注 释
①章梫.康熙政要[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306.
②张晋藩.中国民法通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1049.
③伊秉绶.留春草堂诗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22.
④赵尔巽.清史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0248.
⑤龙顾山人.十朝诗乘.[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582.
⑥陈支平.朱熹陈淳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6.
⑦伊秉绶.留春草堂诗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45.
⑧陈梦雷.明伦汇编--闺媛典[M].北京:中华书局.1934:47562.
⑨伊秉绶.留春草堂诗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78.
⑩伊秉绶.留春草堂诗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79.
(作者介绍:吕昱衡,武警士官学校基础部文化教研室大学语文助教,专业:中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