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美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适合孩子的需要我们眼中有“人”——认识学生,发现学生,发展学生;需要我们不断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学习音乐的心理特点,触摸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需求,深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并发挥学生的潜在的创造力。
哲学家卢梭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就是把孩子当孩子。”我的理解,我们不仅要把孩子当孩子,我们更要把自己当孩子,从孩子的视角观照我们的音乐教学,认识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学生喜欢的音乐活动;相信学生,放手让孩子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发现学生,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选择适合孩子的音乐,选择他们喜欢的教学方法、手段,把音乐的知识与技能,音乐的情感表现要素按照孩子的审美特点、喜欢的方式呈现给他们。基于孩子最本真、最纯朴的音乐需求,让孩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去。
找准激发兴趣的切入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原动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充分挖掘孩子的爱乐天性和习乐潜能,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学生的音乐兴趣与音乐爱好,契合孩子兴趣和爱好的就是最适合孩子的。
但是,同样都是小学生,孩子们的音乐兴趣都“如出一辙”吗?低年级孩子喜欢的游戏,高年级的孩子也喜欢吗?高年级孩子能静静的聆听体验“高山流水”,低年级的孩子能做到吗?不同年级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不同的音乐活动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同一年级不同时期的学生的喜好和兴趣也不会一成不变,常常因外在的、地域的因素呈现出不同的兴趣指向。于是,我在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孩子们的特点,努力找准孩子们兴趣的切入点,让因激发学生兴趣而设计的音乐实践活动带有鲜明的指向性,从而达到较高的实效性。
“音乐火车”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音乐活动,而我的“音乐火车”却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着不同的呈现形式:
低年级,我常常把它放在课的结尾,进行歌表演。我或选孩子担当列车长,在音乐声中邀请孩子,有时一个,有时几个,最后每个孩子都加入进来,长长的有序的火车,随着音乐游走、表演,还可以变化情境、造型,孩子们乐此不疲。
中年级,我经常把“音乐火车”放在歌曲学唱后面,这一列音乐火车就是歌曲接龙。我将一首歌曲分成几句,每组或每人唱一句往下接,实行分层评判,经常变换方式,变换要求,可以是对歌唱的巩固,可以是对歌谱的学习,可以是对歌词的记忆。
高年级,我开辟了一个“慢火车”,每节课留五分钟给孩子自由表演,形式、内容、课内课外不限制,乐器、歌唱、音乐剧、诗朗诵、一人、多人都可选。五分钟,孩子潜在的表现欲和音乐个性得到了极好的张扬。而这列慢火车有时要开一学期才结束。找到学生音乐兴趣的切入点 ,音乐课堂其乐融融。
创设合适的情境
李吉林老师曾对自己提出一个问题:“怎样顺乎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呢?”为了寻找答案,李吉林老师在情境教学的道路上跋涉了 30多年。创设良好的音乐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锻炼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多样音乐情境的创设中,我特别注重老师自身的情感因素,追求自然生成的情境,努力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举手投足、范唱范奏、鼓励和表扬等形成一个具有强大磁力的情境场,时时处处吸引学生,处处时时将自身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以情激情,让“情”贯穿教学的始终。
《学习卡农》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卡农,我创设了两个情境:一个是用多媒体演示。用动画形象演绎卡农就是两个声部一唱一和,亦步亦趋,你追我赶的情景,孩子们对轮唱有了初步的印象。接着我又创设了现场情景,请两个学生听我指挥,想象目的地——黄海森林公园,一个先走两步,一个后走,我喊口令开始,要求速度、步子都相同。到达目的地之前,一个原地等待,一個再走两步跟上,齐头并进共同进入公园。两个情境的创设,学生一下子记住了卡农,理解了卡农的真谛:卡农就是轮唱,同样的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相互模仿,相互追逐,直至最后一小节,它们会融合在一起。“为了同时结束,还有什么办法呢?”孩子们在聆听、实践歌唱中尝试:“第一声部可以重复最后两拍。 ”“第一声部也可以在倒数第二小节时不唱等第二声部”“第二声部可以跳过倒数第二小节,直接进入结束句”……情境的迁移运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卡农知识,掌握了卡农技能,投入地表现了卡农,更激发了音乐的想象力,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情感。
选准适合的音乐内容
教材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文本。有人说,教材是剧本,课堂是舞台,老师是导演。作为导演的音乐老师不仅要熟悉教材,还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包含的审美与情感、知识与技能、音乐与文化要素,用自身的素养和智慧,对课程进行分析、设计、编排、处理中。我认为有道理,但还缺少了对学生的认知,适合孩子的教学内容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行的音乐教材都是以单元为主题,每个单元主题由系列的音乐构成,但是不是每首音乐都需要学生完成呢?是不是每个音乐素材都遵循孩子的音乐学习特点呢?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基于孩子、基于音乐的慧眼,认真解读、遴选音乐文本,大胆地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调整、增删或者重组,采用最佳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将教材转化为学生能学、乐学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京剧是国粹,但毕竟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虽然博大精深,表现力丰富,但不一定会为学生所爱。四年级的课堂,如何激发起孩子对京剧的情感,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热爱京剧呢?
参考总结很多案例,我选择了以京剧的四大表现形式“唱念做打”为主要内容,重点体验和表现,并调整它的呈现顺序,即先是“念、做、打”,最后是“唱”。“念”,选《卖水》念白。“做”,选《拾玉镯》喂鸡;“打”,选《三岔口》黑夜打斗,孩子们边赏边学,兴致高昂;“唱”,选《甘洒热血写春秋》和《黛玉葬花》,鲜明的节奏和情绪的对比,孩子们直观感知京剧的两种主要唱腔。《甘洒热血写春秋》京剧的学唱,孩子们不仅感受体验了京剧的美,表现了京剧的美,更让孩子们发出自心底的感叹:我也会唱京剧了。京剧在孩子的眼中不再那么神秘,而是触手可及。
拓展部分,选择孩子们喜欢的京歌《唱脸谱》,孩子们发现原来他们喜欢的歌曲里藏着京剧的唱腔,传统和现代的融合,激起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京剧是怎么发展的呢?它还有哪些我们所不知道的呢?对京剧的兴趣在向后延伸。新的发现,已有的经验,喜欢的音乐素材开启了孩子的音乐思维。
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与孩子的生活相联,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课堂上孩子们开心的笑声告诉我,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我和孩子们共同收获成功的喜悦。
(东台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