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机械专业应用型课程建设

2020-08-31 01:58李妍姝
大学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机械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李妍姝

[摘 要]随着越来越多的院校将发展方向锁定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改革的研究也越为重要。而机械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更注重毕业生人才的应用实践能力。课题组基于机械专业人才就业后的职业核心素养,建立了应用型课程建设的目标,通过分析我院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课程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方法策略,为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机械专业应用型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职业核心素养;课程建设目标;机械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9-0065-04

随着我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各学院、各专业也相继展开了相应的应用型课程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结合,而机械专业又是以实际工程应用为最终目的的专业学科,因此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应基于人才的职业核心素养。课题组将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构建机械专业人才职业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一、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关键是树立正确的课程建设理念,重点是制订课程内容体系和编制教材,以有效开展课程教学为核心,最终形成多样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

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框架,高等学校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学术性研究型大学、专业性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大学或学院、职业性技能型院校(高职高专)。我校的发展定位为专业性应用型本科。应用型本科应符合结构主义课程理念,也就是我们要关注学生对高深学问的自我意义建构,注重培养学生在复杂、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对高深学问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课程体系从“层状”转向“网状”,以“意义建构”来组织课程,强调学习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对于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可将课程建设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生成阶段,二是实施阶段。生成阶段主要由5部分构成:(1)教学目标设定;(2)课程体系构建;(3)课程内容开发;(4)教材编写;(5)教学配套资源开发。而实施阶段则由3部分构成:(1)教学组织;(2)教学实施;(3)教學评价。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对毕业生服务区域及行业情况的调研,针对机械设计专业就业后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与校企合作单位多方面交流沟通,确定我校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如图1所示。

(二)应用型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包括课程方案目标、每门课程目标以及教学目标3部分。具体如下:

(1)修订针对机械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适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

(2)针对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建设,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考核、教学场所、课程实施方法、讲义以及质量保证等方面入手,形成有利于培养机械人才职业核心素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3) 对教师队伍的人员配置进行改革,通过与合作企业对接,使我专业教师队伍体系从以往偏重于学术基础知识向偏重于结合工程实际转变,以配合课程改革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前身为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中的机械专业,始建于1950年,自建立以来,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秉承立足煤炭、服务煤炭、发展煤炭的宗旨,为山西省乃至全国煤炭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2002年,我学科升级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专业,现隶属于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有教师和实验人员42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博士学位在读教师4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8人。

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发布后,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即从应用型课程建设、教学培养模式改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多方面,以培养能够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投入在转型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之中。

(一)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现状

目前,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有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与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3大部分,总课时数为2208学时,由理论教学及课内实践教学组成,期中课内实践教学为384学时。另外,在不同学期根据需要开设数周的集中性实践教学。

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时的57.25%,主要包括思政类、自然科学类、英语类等课程。

学科与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占总学时的31.88%,主要使学生掌握从事机械设计领域工作所必需的计算、制图及基本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画法几何、机械制图、AutoCAD基础、机械设计、机械原理、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数控技术及应用、PLC等相关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占总学时的10.87%,按照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矿山机电3个方向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主要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自己所选领域所需的学科专业知识,并通过理论与相关实践课程的结合,具备一定的机械产品设计及工艺装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近年来,为适应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我专业特开设了工业机器人导论、机械创新设计等课程供学生选修,并逐步将这方面的内容向主修课程渗入。

集中性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金工实习、专业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校外相关企业的生产实习、课题调研与综合实习等,通过集中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深入理解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促进知识向应用的转化。

目前,校内具有机械工程类基础实验室14个,煤矿固定机械、采掘机械、现代机械加工中心等校内实习训练基地3个;有机电技术研究所1个,配套的有大学生机电技术科技创新活动基地1个。

2.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模块,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将不同的课程融入一个或几个项目中,讓学生在解决项目的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并很好地掌握项目实施流程;

3.探索性较强的课程模块,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变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助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探索发现的能力。

(六)教师队伍改革

在教师队伍改革方面实行“派出去、请进来”的政策。由于大多数的教师都没有直接参与过工程实践,并没有解决工程实践的经验,因此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将偏重于学术方面的教师派到企业中挂职锻炼,完善自身的工程实践经验,也需要将企业中的工程师请进来,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改革后的教师队伍更适合机械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七)讲义及教材建设

现在我专业所用的教材并不是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更偏重于学术研究方面,现应组织授课教师自行编写适用于我专业所授课程和授课方式的讲义,最终形成适用于普遍应用型本科的教材。应用型本科应自行编写知行体系类教材,例如机械原理或机械设计课程可编写项目驱动的讲义,将课程设计中或其他实际生产中的常见项目总结提炼,作为最终任务。讲义不是按照传统的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编排,也不是把各个理论单元和实践单元割裂开来,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融合,并以实际产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知识讲解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发动机气缸活塞用到了连杆机构,发动机配气机构则用到了凸轮机构,变速箱的主要零件则是用到了齿轮机构。因此,在这样一个任务项目中,学生即可学习到机械原理课程中的3大主要机构,并掌握它们的实际用途,即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相互融合中促进了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

(八)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又从两方面体现,一是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二是毕业生跟踪反馈。在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中,通过建立明确的质量标准与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进行定期评价,学生、教师以及校内外专家的意见均应重视;通过专业的学情调查和分析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效果以及综合发展进行实际有效测评。在毕业生跟踪反馈中,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分析报告,最终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五、结语

本文以我院机械专业实际情况为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体,在突出机械专业人才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上,建立课程建设目标,分析讨论专业实际情况与应用型课程建设现实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课程建设方法与策略,对实现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机械专业应用型课程建设,提升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面玲珑杨倩. 从NSSECHINA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J]. 现代教育管理, 2012(11):98-100.

[2] 潘懋元,周群英. 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09(3):6-9.

[3] 梁艳珍. 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1):105-106.

[4] 崔卫军,王会珍. 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影响力的实践与探索[J]. 机械职业教育, 2015(8):22-25.

[5] 付晓培. 德美两国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5.

[6] 张湘韵,陆娇. 高校分类体系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研究[J]. 铜仁学院学报,2018(7):43-52.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机械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多元思维下中职机械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