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元勇
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发病率随生活环境的改变呈增长趋势[1],其主要发病原因是冠状动脉闭塞引发血流量不足导致心肌缺血或缺氧,容易出现心力衰竭、休克等情况,有一定概率引发猝死,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2-3]。临床一般通过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利多卡因能改善心脏指标,但效果持续不长,不能达到理想治疗目的,不良反应较多,因此,寻找疗效更好的药物是主要目的。本文将2018年10月—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胺碘酮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8年10月—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取抽签法分成试验组(n=39)和参照组(n=39)。参照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44~80岁,平均年龄(69.26±3.17)岁;试验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46~81岁,平均年龄(70.28±3.28)岁。经检查,所有患者均为心率过速,我院已跟所有患者及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上交医院伦理委员会后得到批准,对于患者间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分析意义,可比较。
两组患者均要接受溶栓及电解质相关治疗来促进心肌供血。参照组实施利多卡因(江苏朗欧药业有限公司,规格:20 mL;0.4 g,国药准字H32023259)治疗,具体措施:先行利多卡因静脉推注60~80 mg,然后以2~3 mg/min行静脉滴注进行维持治疗。试验组患者实施胺碘酮(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规格:0.15 g,国药准字H20020021)治疗,具体措施:将300 mg胺碘酮与5%生理盐水混合稀释,抽取20 mL混合溶液行静脉推注,然后以1.5 mg/min行静脉滴注进行维持治疗。静脉滴注期间观察患者心电图及血压,症状有改善后降低滴注速度,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5天。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效果评判标准[4]:心脏各指标正常,心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心脏各指标趋于正常为有效;临床症状及心脏各指标无明显变化或加重为无效。
本次进行研究的78例患者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9.0 for Windows进行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用(%)的形式表示,行χ2检验,当数据呈现为P<0.05时统计学意义存在。
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43%高于参照组治疗有效率82.05%,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参照组,P<0.05,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试验组患者中出现恶心呕吐1例、头晕2例,不良发应发生率为7.69%,参照组患者中出现恶心呕吐4例,头晕5例,静脉炎2例,心率过缓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90%(χ2=8.658 9,P=0.003 2),试验组不良发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心律失常属于常见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在临床症状恶化早期比较多发,心肌梗死患者大约有75%~95%可能出现室早、室速、室颤等室性心律失常,该并发症会引发心肌缺血损伤,增大心肌梗死面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更严重,主要表现是快速性心率失常,如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等,常伴随窦性心动过缓或停搏[5],发病原因有遗传、电解质紊乱、生理因素及器质性心脏病等[6]。利多卡因是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该药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心肌缺血,阻止病情恶化,还能缩小ST-T弓背抬高振幅,但时效较短,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7-9]。胺碘酮是广谱抗心律失常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钾离子通道,延长钙离子通道及动作电位时程,使窦房结与房室结功能降低,从而降低心率,可有效改善心衰[10]。胺碘酮的半衰期较长,可持久作用,效果显著,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能保证安全性,通过静脉注射可快速渗透到组织中,提高血药浓度,同时对治疗预后有促进作用[11-12]。计算数据表明,试验组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不良发应发生率为7.69%低于参照组的35.90%(χ2=8.658 9,P=0.003 2);试验组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43%优于参照组的82.05%(χ2=5.014 3,P=0.025 1),P<0.05,数据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金银浩[13]研究显示,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有关数据,P<0.05,数据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与本文研究一致。证明,将胺碘酮治疗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利于提升效果。
综合以上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促进预后,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