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西北工业大学 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研判了两个宏观形势:一是外部“逆全球化”思想冲击全球化治理体系。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的全球化治理体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为了实现自身经济的加快复苏,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的经济战略,争相采取货币宽松政策,将经济复苏成本转嫁给发展中国家。这一时期全球经济表现为增长乏力、贸易摩擦加剧和贸易壁垒逐渐增加,并为全球化治理带来了宏观政策协调难度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国际信任崩塌等难题。二是国内经济结构到了深刻的调整时期,经济发展的矛盾从高速增长转变为结构调整。正是在全球化治理进入瓶颈期和国内经济发展出现转型期,党中央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以对外开放思想来化解外部和内部的宏观不利因素。
总的来看,“一带一路”为全球化治理提供了五大方面的解决方案:
一是在制度层面要加强政策沟通。“逆全球化”思想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便是全球各国宏观政策协调难度增大,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宏观冲击频发,而“一带一路”倡议使得各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并秉承共享共商共赢的发展思想,求同存异,在经济规划和经济贸易往来等方面加强宏观政策的协调和沟通,减少政策冲突,避免宏观经济面临的政策不确定性。
二是在基础设施层面要加强道路联通。以往自贸区合作等战略忽视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水平决定了区域间贸易成本和贸易自由度,因此“一带一路”强调了在道路联通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合作战略。随着区域间的基础设施联通水平不断提高,区域间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投资活动也将自发进行,基础设施联通是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量。“一带一路”通过基础设施联通降低了贸易和投资的成本,也打破了“逆全球化”趋势中的贸易壁垒和贸易关税等方面的消极影响。
三是在经济层面要加强贸易畅通。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发展是第一要义,“一带一路”涵盖全球56个主要国家,覆盖全球将近30亿人口,其市场需求和市场潜力巨大,加快打破区域内国家的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关税,将会使得区域内经济主体共享全球分工与合作的发展成果。
四是在金融层面要加强货币流通。金融是服务贸易和投资等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一带一路”明确加强货币流通的本质是加强区域内各国家的金融合作,加强金融政策的协同性,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等方面深入合作,将有利于各国共同分散经济金融风险,构建经济发展的防火墙,减少“逆全球化”的单边金融政策带来的金融市场动荡。
五是在文化层面要加强民心相通。“逆全球化”思想盛行的根本原因是各国民心相悖,个别国家只顾自身利益实行以邻为壑的政策,从而带来了国际信任体系坍塌。“一带一路”倡导各国加强民心相通,以开放合作共赢的思想共谋发展,寻找一条多赢共赢的发展道路,获得超越“以邻为壑”政策的发展收益,改变各国的政策激励,凝聚发展共识。
“一带一路”是中国首次提出全球化治理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方案,深刻分析“一带一路”解决全球化治理等问题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检验和论证其理论有效性的重要客观事实基础。因此,本文全面梳理了“一带一路”的重要发展成果,并依据重要发展成果这一经验事实分析了其主要发展逻辑,最后基于发展成果和发展逻辑归纳总结了“一带一路”的竞争优势。
自2013 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经历了7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政府和企业以及世界各国凝聚发展共识,大力推动落实倡议的情况下,“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贸易自由化、对外投资渠道拓展、区域互联互通、多边金融合作深化等方面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在改善全球化治理方面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推动作用。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9 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分别为1.12 万亿、0.99 万亿、0.95 万亿、1.11 万亿、1.27 万亿、1.31 万亿美元,2019 年相比2014 年增加了0.19 万亿美元,增长率为16.96%;“一带一路”区域贸易占同期贸易总量比重分别为26.1%、25.1%、26.9%、26.6%、27.4%、29.4%,2019 年较2014 年增加了3.3%。因此从“一带一路”贸易总量和“一带一路”贸易占总贸易的比例结构来看,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呈现了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
如图1所示,从贸易增速来看,“一带一路”区域贸易的增速要高于总体贸易增速,贸易发展速度正在加快。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13—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率分别为7.86%、6.55%、-8.1%、-6.51%、13.45%,中国贸易总额增长率分别为7.56%、3.39%、-9.97%、-6.32%、7.45%。对比每一年数据来看,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的贸易增速要高于中国贸易总额增速,这也说明“一带一路”区域贸易正处于加速增长期,未来占贸易总比重将会进一步上升,其对中国的贸易重要性也会持续提高。
图1 2014—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及增长率
根据商务部数据,2014—2019 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分别为136.6亿、148.2亿、145.3亿、143.6亿、156.4亿、150.4亿美元;同期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1.1%、11.8%、8.5%、12%、13%、13.6%。从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额保持稳定,基本在140 亿—150 亿美元区间内波动,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如图2 所示。此外,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占对外总投资的比重虽然呈现持续提高的发展趋势,2019年最高仅为13.6%,说明“一带一路”区域当前还不是我国的投资重点。随着“一带一路”区域经济贸易和建设的合作不断深入,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空间和投资潜力巨大,可以为人民币对外投资拓宽渠道。
图2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规模、增速及占比
经过多次外交会议和多方会谈的倡议与沟通,中国与沿线各国达成了规划建设“一带一路”区域的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等六大经济走廊建设的发展共识,由此形成了“一带一路”区域互联互通的六条大动脉,在深化区域间贸易往来和推动经济市场一体化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总体来看,目前六大经济走廊建设规划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加快经济走廊内部的铁路、公路以及航海航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一带一路”内部区域的局部一体化,通过六大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整体一体化建设。二是经济走廊成为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重要区域载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布范围广泛,国家之间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较大,推动局部贸易自由化可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效率,增强各方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信心。以“一带一路”促进中欧铁路和经贸互联互通为例,2011 年中欧铁路来往班列全年仅为17 列,年运送货物总值低于6 亿美元,铁路的联通大大制约了货物贸易活动。随着2013 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中欧铁路建设加快,2013 年为80 列,2014 年为308 列,增长比率高达285%,此后每年都实现了接近100%的增长速度,到了2018 年开行班列为6363 列,年货运总值达到160 亿美元,相比2011 年货物贸易增长率高达25倍多,如图3所示。可以说“一带一路”区域的铁路网络建设是实现区域互联互通的方式之一,其对贸易促进作用巨大。
图3 2011—2018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列)
首先,人民币跨境清算规模不断扩大,清算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自2009 年我国加快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以来,截至2018年全球已有242个国家与我国建立了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覆盖银行数量超过386家,企业超过34.9万家,人民币跨境结算实现了全球的广泛覆盖,为“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从数据量来看,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规模和深度仍然有待提高。具体从“一带一路”区域来看,截至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币跨境结算资金规模高达2.07万亿元人民币,占同期人民币跨境结算总金额的13.1%。可以看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币跨境结算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总结算金额占比来看,“一带一路”区域还不是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重要区域和渠道,未来还应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合作,不断拓宽广度和拓展深度,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人民币跨境清算系统建设逐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清算系统是人民币跨境清算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也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总的来看跨境清算系统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5—2018年,我国推出第一期人民币跨境清算系统,首批参与者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银行有星展银行和东亚银行,人民币跨境清算在“一带一路”国家有了初步的发展。第二阶段为2018年至今,我国在第一期人民银行清算的基础上,吸收第一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进一步实现了系统改进和升级,推出了第二期人民币跨境清算系统,由此人民币跨境清算实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从全球覆盖范围来看,截至2019年年底,全球共有31家银行作为直接参与者,带动的间接参与者高达847家金融机构。从“一带一路”区域覆盖来看,第二期人民币清算系统在沿线41个国家进行了建设,并覆盖和服务了这些沿线区域高达661家银行机构,基本实现了“一带一路”区域内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全覆盖,国家覆盖率高达73%。
再次,跨境人民币清算银行建设稳步推进。境外人民币清算银行是人民币清算的重要主体,对于提高人民币清算安全性和便利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跨境人民币清算银行建设还在稳步发展阶段,从总量上看,共计在25 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跨境人民币清算银行,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计设立8个人民币清算银行,具体如表1 所示。首先从建设时间来看,第一家清算银行于2013 年在新加坡设立,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沿线国家清算银行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几乎每年均有清算银行设立;其次从区域分布来看,跨境人民币清算银行主要设立在与中国贸易往来较为紧密的国家,但总体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人民币清算银行建设规模和速度都有待加大。
表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清算行建设情况
“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重要发展成果是其战略布局和发展逻辑的重要体现,而“一带一路”最核心的逻辑可以追溯到2013年习近平主席发表的《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中对“一带一路”倡议和发展的设想,分别是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思想,其中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属于制度建设和文化交流层面的战略,而道路联通、贸易畅通和货币流通则属于经济建设层面战略,这三个发展战略和发展逻辑很好地解释了“一带一路”取得重要成果和突破的原因。总体来看,道路联通、贸易畅通和货币流通可以分别理解为以下三大发展逻辑:一是区域互联互通促进贸易自由化,二是通过创新金融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模式,三是深化国际产能合作以推动产业和贸易的畅通。
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区域联通的主体框架是“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其中“六廊”指的是六大经济走廊,分别为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等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
1.中蒙俄经济走廊
中蒙俄经济走廊依托中蒙俄三国地理位置相邻和边境线绵长的天然优势建立,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进行对接,加强铁路、公路等互联互通建设,促进各国之间在旅游、智库、媒体、环保、减灾救灾等领域务实合作,从而实现中蒙俄的协同发展的战略和经济目标。2015年7月9日,中蒙俄三国签署了《关于编制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的谅解备忘录》,次年6月23日,三国签署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首个多边合作规划纲要《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目前,相关规划纲要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2.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新亚欧大陆桥把环太平洋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紧密连接起来,大大缩短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该走廊依托中欧班列等现代化国际物流体系,重点发展国家之间的经贸和产能合作,拓展各国能源资源合作空间,构建畅通高效的国际化市场,推动沿线国家通关便利化、贸易便利化及投资便利化。
3.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叠,由中国西北地区出境,西经中亚至波斯湾、阿拉伯半岛和地中海沿岸,辐射中亚、西亚和北非等相关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突出铁路交通优势,而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是一条能源大通道,是中国—中亚石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的必经之地。其中,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天然气管道。该走廊可以促进资源型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全球价值链的升级[1]。目前,中国同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先后签署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双边合作协议。
4.中巴经济走廊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条贯通南北丝绸之路的枢纽,北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南接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该走廊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中巴首个能源项目于 2015年5月正式启动,两国主要围绕水电、火电、太阳能、风电、光伏等领域展开能源合作。中巴经济走廊不仅能有效促进中国优势产能转移海外,助推中小企业“走出去”参与中巴产能合作,而且还能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互补合作[2]。
5.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连接东亚、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联通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海域。2013 年12 月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政府间合作正式启动。该经济走廊建设将促进四国经济协同发展,惠及区域民生,进一步提升区域的包容性发展,各方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将珠三角经济圈与印度经济连接起来,会大大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和印度两国在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两国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推进经济发展规划的互联互通[3]。
6.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以中国西南省份为起点,连接中国和中南半岛各国(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和马来西亚),有利于中国与东盟扩大合作领域,进一步提升合作层次。各国之间通过铁路、公路、航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走廊发展基础,有序推进原油管道、电力及新能源等项目的合作,有效维护各国能源安全。目前,中国企业在中南半岛国家投资的境外产业园区建设加速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正在向多元化和深层次发展,不仅覆盖到矿业、工程机械、农业、建筑等领域,而且不断向新能源、制造业和高新产业等领域拓展延伸,这对解决东道国的就业将作出巨大的贡献[4]。
以上六条经济走廊将中国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发展紧密关联在一起,不同的经济走廊是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资源类型和发展特色的差异建立的。六条经济走廊,以中国为核心和纽带,以自身发展带动周边国家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环境、生态等方面多赢的局面。
1.多类型金融机构参与建设
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政府致力于以金融带动沿线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为贸易和投资提供金融资源保障,以亚投行为代表的开放性金融机构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导力量,带动了我国商业银行更广泛地参与“一带一路”的贸易和投资活动,综合形成了多类型金融机构组成的高效融资体系。
从开发性金融机构来看,主要包括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以及亚投行,开发性金融机构主要专注于“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开发、灵活信贷、债券以及股权投资等多种融资方式。其中亚投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效,2016 年共计投资9 个项目17.3 亿美元,2017 年投资15 个项目24 亿美元,2018 年投资35 个项目发放贷款75 亿美元,金融投资规模稳步增长,并且涵盖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以及东南亚和西亚等区域13个国家,投资范围不断拓展。
从商业银行来看,主要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等。国内商业银行主要投资行业涵盖农业、交通、电子以及旅游等行业,覆盖一、二、三产业,有效支持了贸易和投资等商业活动,是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有效补充。
从保险机构来看,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参与“一带一路”经济活动的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和信用担保等保障性金融工具,有效对冲了企业海外投资发展的风险,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重要风险管理工具。
2.设立“一带一路”专项投资基金
投资基金是长期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专项基金都是由中外金融实体合作共建的。投资基金一直都是“一带一路”项目的重要融资渠道,其作用还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深化而增强。此外,海外金融机构也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一些非中国金融机构(包括双边和多边发展机构以及商业银行)正在为合作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主要基金包括:(1)丝路基金。丝路基金设立于2014 年12 月,专注于为中长期投资多边互联项目提供融资,注册资本为400 亿美元。除了通过股权投资和贷款提供融资外,丝路基金还与国际发展性机构和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建立联合投资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和其他类型的投资实体,并对项目开展联合融资。到2017年,丝路基金的投资项目覆盖了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阿联酋、埃及和“一带一路”沿线的其他国家。截至2018 年年底,丝路基金协议投资金额约110 亿美元。(2)丝绸之路黄金基金。丝绸之路黄金基金是一个150亿美元的多边投资基金,由上海黄金交易所监管。该基金投资于采矿工程项目和化学加工基础设施,旨在合作开发发展中国家的黄金矿床,并推动东道国和投资者共享利润。(3)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为中东欧的高科技和清洁能源企业提供资金,特别关注创新产业。基金投资了波兰的风电场项目,捷克的太阳能发电项目以及保加利亚的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项目。该基金使用多种投资工具,包括股权投资、夹层融资和混合金融产品。
3.强化中国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
自2005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发起建立了一系列银行间合作机制,作为与其他国家或区域性金融机构开展合作的平台,如:上海合作组织银联体;中国—东盟银联体;中国—阿拉伯国家银联体;中国—中欧和东欧国家银联体;中非银联体;金砖国家银行间合作机制;中拉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
基于这些平台,将以前一对一建立的金融工具和合作方式逐渐整合到这些合作机制中。成员银行有了谈判与合作的平台,可以探讨联合融资、联合投资、本币信贷、信用证以及人员交流和培训等方面的合作。
国际商业银行已经为“一带一路”倡议项目提供金融服务,中国的银行也与其他银行和金融集团积极开展合作。国际商业银行主要提供补充金融服务,例如项目结构化建议、汇率利率对冲、贸易融资服务以及协助客户在国际资本市场发债等。
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产业基础薄弱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积极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不仅有助于沿线国家的产业升级、满足其发展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中国的产品和文化输出,进一步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形象。目前,“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稳步推进表现在多方面:国家间政治互信增强,合作环境优化;产能合作框架不断完善并纳入长期化合作轨道;境外经贸合作区成为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载体;沿线的贸易投资飞速增长[5]。
1.通过国际产能合作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产能合作是优化我国产业结构、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贯彻和落实,线上国家的产能合作逐步深化,有效带动了我国的产品和技术走出国门,产能和资本持续输出。中国商务部公布的国际产能合作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为1298.3亿美元,同比增长4.2%,其中,流向制造业188.2亿美元,占14.5%[6]。
2.充分发挥不同国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
“一带一路”国家产业结构具有资源禀赋差异及优势互补的特点,在“一带一路”范围内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有助于构建新的价值链关联,对于创造“一带一路”区域新的增长点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7]。例如,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进行农业产能合作。这五国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桥头堡,通过农业产能合作能够大大提升该地区农业生产能力,对于这些区域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8]。
俄罗斯有非常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是世界主要天然气出口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能源产能合作的重要伙伴,中俄两国互为邻国,在能源合作方面具有先天的地缘优势,两国开展积极的能源合作对双方经济发展互补、国际关系稳定都有非常大的影响[9]。
3.通过国际产能合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 年中国开启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征程,对外直接投资平稳增长,且投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系列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产能合作地区和领域也越来越广。但是合作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挑战,有一些国家由于商业环境较差,企业营收困难;另外,高质量人才缺乏,导致跨区域、跨文化进行产能合作面临一些挑战[10]。为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高质量发展,应进一步优化产能合作的发展环境;开拓新商业模式,创新投资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提升园区发展质量;实施本土化策略,推动跨文化合作管理。
根据区域互联互通、创新金融合作模式以及深化国际产能三个方面的合作核心发展逻辑,“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重要的发展成果,经验和事实都证明其发展逻辑和战略规划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应深入总结“一带一路”在这一发展逻辑下具有什么样的发展优势,未来在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制度优势。具体而言,“一带一路”的发展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一带一路”强化了产业互补优势
近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国际产能合作逐渐成为企业“走出去”的主要途径,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互补性较强,在国际产能合作上潜力巨大。特别是近年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在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进行,为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根据《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国际产能合作将聚焦“一轴两翼”重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圈定交通、能源、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优势产能行业,以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周边重点国家为“主轴”,以非洲、中东和欧洲中东部重点国家为“西翼”,以巴西、秘鲁等拉美重点国家为“东翼”。在产业布局层面,“十三五”时期重点推动国际产业合作的是钢铁、有色、建材、化工、轻工、汽车、农业等行业优势富余产能,包括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的优势装备,以及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孙韶华、梁倩,2016)。从区域产业的互补角度看,以钢铁行业为例,虽然我国钢铁产量占全球一半,但产品偏中低端且同质化竞争严重,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钢铁净进口国占70%以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亚洲地区年钢材需求也将达到4.5 亿吨,在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都亟待钢铁产业的国际合作。因此我国在产业互补上可以采用以成套设备出口、投资、收购、承包工程等方式,在资源条件好、配套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重点国家建设炼铁、炼钢、钢材等钢铁生产基地,带动钢铁装备对外输出。
“一带一路”形成的区域市场快速发展,国际和国内范围内都产生了产业梯度转移效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大多发展程度较低,但在全球产业链中存在与我国部分地区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机会,对于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一带一路”强化了贸易互补优势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地理范围上遍及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中东欧和中亚地区,是目前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各国在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但正是由于要素禀赋的多元性与互补性,“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充分发挥各参与方的贸易比较优势,协调合作,互惠共赢。从贸易比较优势上看,发达国家在技术和装备方面具有先进性,但价格普遍较高,市场需求受限;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和自然资源方面更具优势,但在产品品质、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上比较落后;中国处在关键的发展转型期,在保持传统竞争优势的同时努力缩小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可以将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更好地联系起来,结合各方贸易优势,满足不同国家的需要。因此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开发产品、技术、理念等方面的独特竞争力,从沿线国家差异化需求角度切入,提升多边贸易便利性与可持续性。
2020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贸易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贸易下行压力加大,贸易结构趋势性变化更加突出。我国对欧盟、美国和日本等传统贸易伙伴的一季度进出口呈现下降趋势,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保持增长状态。一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达到2.07万亿元,同比增长3.2%,高出整体增速9.6个百分点,其中对东盟、俄罗斯进出口分别增长6.1%和5.7%。面对贸易上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各省级区域接连出台“一带一路”工作计划,加快部署稳外贸举措,不断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灵活度和便利性,实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比重稳步提高。疫情的全球蔓延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不确定性和下滑风险,但也给我国贸易结构优化带来了机遇。“一带一路”贸易的畅通与发展,体现出“一带一路”经济带的贸易竞争优势突出,韧性强,发展空间广阔,可以为全球贸易带来新的增长点。
中国拥有扎实的产业基础,高铁、核电、航天、钢铁、汽车、船舶、装备、家电等一大批产业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当前,中国某些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比如钢铁、煤化工、水泥、多晶硅等行业,如果直接对其中的大型国有企业实行关闭或者缩减规模的强制措施,会造成大量员工失业等社会不稳定现象发生。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数工业和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对钢铁、基建等需求很大。在“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中国的航天、能源、建材、化工、机械、电子产品等优势产业能够起到带动和吸引的作用,而富余产品如家电、钢铁、水泥等可以通过“一带一路”走向沿线国家。中国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以加快优势产能输出,一是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拓展国际市场,提高企业收益,二是可以促进中国企业技术不断进步。
另外,中国在很多矿产资源上短缺严重,比如石油、铁、铜、铝、钾盐等,目前拥有的矿产资源满足不了中国飞速发展的需要,而西亚和非洲一些国家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很多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和开采技术等因素制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的契机与这些国家展开投资和技术开发合作,不仅可以大幅提高资产回报率,还能够有效改善目前中国资源短缺问题。
设施联通是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基础条件,因此,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领域(交通基建要先行)。此外,“一带一路”基础建设过程大大刺激了沿线国家工程承包市场,而中国企业在技术、融资能力和政策扶持方面有明显优势,能够在国际基础建设项目中承担重要角色。从“一带一路”基建涉及的地理位置看,“一带一路”贯穿亚太、欧洲、非洲等多个经济圈,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发展潜力巨大的经济走廊。从辐射范围看,“一带一路”沿途多为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的新兴市场化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未来发展优势强劲,迫切需要解决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难题。“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由于受到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缓慢等因素制约,经济增长很慢。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可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加快沿线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具有互联互通、标准兼容的优势,这会深化沿线国家和区域经济合作,实现陆海统筹发展,内陆国家和地区可以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而沿海国家和地区可以扩大经济腹地,“一带一路”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多个国家之间经济合作、共赢发展的大格局。“一带一路”倡议将重点打造全球新的增长版块,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宽产业投资和经贸合作水平等,给金融、贸易航运、产业转移、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机会。
中国具有金融资本体量优势。中国外汇储备常年居世界第一,在国家贸易投资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由于中国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很多国家政府愿意与中国合作,积极配合“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企业具有世界领先的施工技术水平。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业务具有一些突出优势,一些企业做工程承包的同时也投资和运营基础设施,且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可使我国与沿线各国共享“一带一路”倡议优势,为双边带来更为广阔的经济收益。“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企业投资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还可以改善当地的社会发展条件和环境,满足当地居民生活的迫切需要,为当地居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1.机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的金融机构为沿线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持,主要包括中国的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金融机构以及私人资本,而引入双边和多边开发银行在大型项目中的合作也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中国具有投资型经济增长的成功经验和灵活的多边金融合作制度优势,并且正在“一带一路”国家广泛复制这一开发模式,因而不断吸引国内和国际上的金融机构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中。例如国家开发银行发起设立了上合银联体等银行间合作机制,同渣打银行、巴克莱银行、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签署针对“一带一路”项目的合作备忘录;中国进出口银行与俄罗斯开发银行、荷兰国际集团、(非洲)贸易和发展银行等外国银行合作,共同出资或提供流动性贷款,以支持出口买方信贷。中国的金融机构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建立国际基金,在倡议的伙伴国家加大投资额度。“一带一路”越来越得到全球多边开发银行的认可和支持,促进了全球可持续发展。随着国际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联系与合作更加密切,“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具有的较强包容性和开放性特点会在金融合作制度方面愈加展现独特的优势。尽管2020 年以来疫情的发生给金融机构间的合作增加了多重不确定性,但立足我国现实情况,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仍然是长期坚持的政策导向。金融机构间的广泛合作可以通过海外布局实现多样化资产配置,也为实体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2.金融资源投入不断加大
2019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增投资150亿美元,2020年一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1.7%,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65.3 亿美元,同比增长16%,远超中国对外投资整体增速,占投资比重较上年提升2.9 个百分点。中国的金融机构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和沿线布局,实现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密切战略合作。例如,截至2019 年年末,中国银行海外机构覆盖全球61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2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9年新增孟买分行、雅典分行、布加勒斯特分行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分行等机构,是全球和“一带一路”沿线布局最广的中资银行。中国银行累计跟进沿线重大项目超过600个,提供授信约1600亿美元。中国工商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21 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29 家分支机构,同时通过参股标准银行集团实现间接覆盖,比如工行持股20.06%的标准银行集团有限公司是非洲最大的银行,两行为中非经贸往来和“一带一路”提供全面丰富的金融服务。中国建设银行累计为沿线国家的150 多个重大项目提供金融支持,2019 年又新设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分行和马来西亚纳闽分行。通过不断完善海外机构网络布局和加大金融资源投入,我国的金融机构夯实了沿线地区重点代理行合作基础,项目投融资具备了更加坚实的资金基础。
3.融资模式和金融产品不断创新
“一带一路”项目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在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中的积极创新,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包括银团贷款、联合融资、转贷、授信、风险分担机制、持股等,为建设项目提供了可观的资金支持。其中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为贷款,主要由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提供,私人投资基金也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我国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和创新的关键词,比如中国银行2019 年在国际市场上成功发行第五期“一带一路”主题债券,总量折合约38 亿美元。同时,金融机构也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融资模式和金融产品上不断创新,例如中国银行推出的融资租赁服务“中银航空租赁”大力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截至年末向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内地和港澳台的航空公司租出的飞机超过公司飞机总数的68%。另外,各金融机构都在积极拓展外汇资金类产品,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币种即期和远期外汇买卖、掉期和期权等外汇资金类产品,助力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全球共30余家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合作,签约“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协助推动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建设方面发挥重要示范作用。随着融资模式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一带一路”倡议伙伴国家会有一系列更丰富的融资机制可供选择,更能满足沿线各国的建设项目需要,符合参与各方的利益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