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中心医院心内一科,辽宁 营口 11500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属于常见于临床的一类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具有较高的致死风险[1-3]。临床上主张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积极的急诊抢救,而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抢救中重要的措施,可促使患者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通畅[4],但选择何种静脉溶栓药物尚存在争议。瑞替普酶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常用的药物,本研究为探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针对9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开展研究。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开展前瞻性研究,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划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的年龄为53~80岁,平均(66.45±10.37)岁,男女各有24例、21例;观察组的年龄为54~78岁,平均(66.13±10.41)岁,男女各有25例、20例。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取150万U尿激酶与100 mL生理盐水混合,分为3份,先将2份于10 min内静脉滴注完成,再将剩余1份于20 min内静脉滴注完成。观察组给予注射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先于2 min内静脉注射完18 mg瑞替普酶,再于10 min内静脉注射完18 mg瑞替普酶。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①血管再通率,分别于溶栓后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观察;②TIMI血流分级,分为0级(冠状动脉远端血管无血流灌注)、1级(冠状动脉远端血管有少许血流灌注)、2级(冠状动脉远端血管有血流灌注,至少需经3个心动周期可充盈)、3级(冠状动脉远端有血流灌注,可在3个心动周期内充盈)[5];③心肌酶指标,包括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磷酸肌酸酶(CPK)、羟丁酸脱氢酶(HBDH)、乳酸脱氢酶(LDH);④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红细胞压积(HCT)、血细胞沉降率(ESR)、血浆黏度(PV);⑤不良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软件19.0版本,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描述为例(%)、(±s),行χ2检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血管再通率比较:两组在溶栓后30 min、60 min时的血管再通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在溶栓后90 min、120 min时的血管再通率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1。
2.2 TIMI血流分级比较:观察组的TIMI 3级血流占比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2。
2.3 心肌酶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各项心肌酶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心肌酶指标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3。
2.4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的HCT、ERP、PV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的HCT、ERP、PV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4。
2.5 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1 血管再通率比较[n(%)]
表2 TIMI血流分级比较[n(%)]
表3 心肌酶指标比较(±s)
表3 心肌酶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4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4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5 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病变,是冠心病中病情较严重的一个类型,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血管完全闭塞,心肌血流灌注被迫中断,引发持续性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7-8]。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患者病情发作通常较突然,病情发展迅速,如患者在发病后未能及时得到治疗,其心肌梗死面积会继续扩大,易引发心力衰竭,甚至引发心源性猝死[9-10],因此,临床上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开展急诊抢救,以免其心肌梗死面积继续扩大而引发严重后果。
静脉溶栓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主要急诊抢救手段,主要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救治中,其时间窗十分严格,主要是利用溶栓药物溶解患者冠状动脉内栓子,从而达到解除冠状动脉闭塞、恢复心肌血流灌注的目的[11-12]。以往,临床上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多选择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纤溶酶原激活剂,可对患者冠状动脉管腔内栓子予以溶解,解除冠状动脉闭塞状态,恢复冠状动脉通畅,恢复心肌血流灌注,但由于尿激酶不具有选择性,在临床应用时易导致患者发生出血反应,其用药安全性尚有待提高[13]。
近年来,瑞替普酶被逐渐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中,瑞替普酶溶栓机制与尿激酶相似,均具有良好的溶栓作用,但瑞替普酶的药物作用机制具有特异性,相比于无特异性的尿激酶,瑞替普酶可选择性作用于冠状动脉血管内栓子及纤溶酶原,对患者全身其余组织的纤溶酶原活性影响较小,可促使血药浓度集中于局部,更好、更快地发挥药效,还可保障溶栓安全性,减少出血反应[14-15]。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在溶栓后90 min、120 min时的血管再通率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其TIMI 3级血流占比较对照组更高(P<0.05),且在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心肌酶指标(CKMB、CPK、HBDH、LDH)、血液流变学指标(HCT、ERP、PV)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充分说明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优于尿激酶,可更好地恢复心肌血流灌注,保护心肌细胞。本研究还发现,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可靠。
综上所述,注射用瑞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使其血管恢复通畅,有利于改善心肌酶谱及血液流变学,且不良事件少,安全性良好。